首 页 聚焦 资讯 多彩旅程 美丽中国 茶旅人生

首页>休闲>茶旅人生

龙须茶:我的春天近了

2024年02月28日 16:04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用龙须茶拼作的“寿”字

龙须茶

本报记者 徐金玉

你可能见过如银似雪的白毫银针,见过金黄黑相间的金骏眉,见过条索紧结乌润的大红袍……但你可能还未曾得见这款福建茶中的“显眼包”,只需一眼,便足以令人过目不忘:它个头不小,足有一两寸长;色泽深褐,两头尖中间鼓;最为特别的,是它周身被“五花大绑”,根根红线将其缠绕,打眼一看,恰似春节里拉长版的“红灯笼”。

它正是福建茶中颇为小众的独特存在,名为龙须茶。龙年品龙茶,这款龙须茶,到底有啥来头?

百年老茶的前世今生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等类。”在清康熙年间崇安(现武夷山市)县令陆廷灿所著的《续茶经》中,曾记述着这样一句话。不少业界人士由此推断,龙须茶诞生于武夷山,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寥寥数笔,再无过多着墨,却也勾勒出人们对龙须茶初创时的无尽遐想。而“低调”似乎是它的本色,历经一段时间的沉寂,直到改革开放后,它才“恍然”间被人们从记忆的匣子中放出,再度走进大家的视野。

已迈入耄耋之年的茶叶专家叶兴渭,仍记得当年生产时的往事。“20世纪80年代初,来自安溪的商家发来订单,我才开始在武夷山和建瓯两地挖掘和制作龙须茶,一共制作了两三批。”叶兴渭介绍,龙须茶的采制时间比较晚,通常要在谷雨之后,采摘标准是一芽三四叶,甚至连芽也要全开面,连梗一同采下。

武夷山市茶场原场长祖耕荣,也是在订单的促成下,才与龙须茶结缘。“2004年前后,接到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订单,我开始组织老师傅们重新制作龙须茶。用不同品种制作的龙须茶,内在品质和口感也存在不同。例如,以水仙为原料制作的龙须茶,冲泡后茶汤呈橙黄色,滋味醇厚,极耐冲泡。”祖耕荣说,时至今日,龙须茶的生产再未中断,在武夷山和建瓯,仍有人像他一样在少量生产龙须茶。

在祖耕荣看来,龙须茶最特别的工艺在于扎束,而最难的工艺在于烘焙。

“这款茶和大红袍的烘焙不同,需要历经多次的低温烘焙。”祖耕荣说,龙须茶扎束后,内部包裹的茶叶不易烘干,若是一次性地进行高温烘焙,虽然内里的茶叶达到烘干程度,但由于外部受热过多,茶叶很容易一碰就碎。

正因如此,制作时要把控好火候,先低温烘焙再摊凉回潮,给茶叶内外的干湿度留有转化空间,当内部的湿气逐渐反到外部时,再进行补火,如此反复多次,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此时,精制的武夷岩茶也需要进行炭焙。它们刚好利用彼此炭焙结束后的空档,交替循环进行。这样的操作,一方面可以使烘焙房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龙须茶的生产也延长了茶叶的采摘期,产业链的延伸,同样也为茶农增收带来积极影响。”祖耕荣说。

可喝可用的“全能”选手

提到龙须茶,丝线绝对是其独树一帜的标识。龙须茶由丝线捆扎成一束束的茶条,也由此又名“束茶”。

“有消费者在冲泡时会将部分丝线剪下,仅留下其中一端。随着水的浸润,干茶慢慢在杯中舒展筋骨,恰如龙须凤尾,煞是好看。”叶兴渭说,但考虑到丝线的安全性和卫生性,建瓯的生产者也逐步做出改良,有人改用竹丝来扎束龙须茶。

而在贵州贞丰,龙须茶则被装入一个个小罐中,装罐前会特意为其“解绑”,此时茶品已定形,同样不会影响冲泡效果。

今年春节前夕,福建省茶叶协会监事长、厦门茶叶学会原副会长徐庆生到贵州过年,专程到贞丰去看龙须茶。“这里的龙须茶状似毛笔头,当地人称其为状元笔。”徐庆生介绍,“据说它是19世纪从江西铅山传过去的,铅山和武夷山紧密相连,这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龙须茶可能起源于武夷山。”

到了贵州,“入乡随俗”的龙须茶在工艺上也有所变化,以绿茶和黄茶为主。“该茶刚制出时涩感强,为此要先贮藏两年后再品饮,此时经过转化后的龙须茶,滋味变得甘甜醇香。”徐庆生说。

除了可以喝,龙须茶还是可以用的“全能”选手。“它丝线的颜色,会根据使用的场景来变化:缠黄线时,用于寺庙;缠红线时,用于婚嫁;缠蓝线时,则用于丧葬。我们无法溯源其使用方式的历史脉络,但这种方式流传至今,也成就了龙须茶别样的自身价值。”叶兴渭说。

“或许你想不到,我们最大的客户其实在海外,龙须茶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海外的一些客户也是将其用在寺庙、妈祖阁等场所。”祖耕荣说,如今,他自己也在挖掘龙须茶的优势,开辟出了新用途,将其作为金针梅黑蒜的干燥剂来使用,效果特别好。

“能将龙须茶传承至今,一方面是社会需求使然,一方面也源于肩上的责任感。”祖耕荣介绍,为了帮扶周边的农村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他特意将扎束这项工作交给她们去做。“扎束工艺相对简单,很好上手。她们扎一个我们给两三块钱,有的人一天能扎上百个,于她们而言,也是一份额外的收入。”

人气渐旺地喜迎春天

前不久,来自江西省抚州市的乐安县政协委员、王坊村驻村干部贺荣真专程驱车来到武夷山,与龙须茶来了一次“网友奔现”。

“很早之前,我和祖老师相识,了解了不少武夷山的茶叶知识,也由此知晓了龙须茶。尤其是听他提到能带动当地百姓增收,立刻让我眼前一亮。”贺荣真笑着说,作为一名驻村干部,他一直希望能为村民们做些实事,找寻各种机会为他们牵线搭桥。

“今年年初,我在武夷山实地走访观摩了龙须茶的制作后,就将一批尚未扎束的龙须茶带回村里,不少村民都想参与。他们算了一笔账,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扎束,哪怕一天得空只能捆扎上几十个,也有几十甚至上百元的收入,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贺荣真说。

这两天,他正在参加县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等回村后正准备问问大家扎束的进展。“我已和祖老师那边对接好,到时会由他来统一收购这些龙须茶。如此一来,销路也不愁了!”贺荣真笑着说。

如今,看到龙须茶的人气越来越旺,祖耕荣倍感欣慰。

“听南平市政协委员邴贵君说,他们正打算将龙须茶制作技艺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后也会在直播平台上,更多地讲述龙须茶的故事。”祖耕荣笑着说,“龙须茶,在龙年迎来新机遇,如今春暖花开,也希望这款有鲜明特色的茶,能迎来自己的春天!”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