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资讯 多彩旅程 美丽中国 茶旅人生

首页>休闲>资讯

湾区潮涌“融”出美丽新风景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文旅发展谱新篇

2024年03月01日 09:55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在广东千古情景区,游客和扮成财神的演员互动。

演员在粤剧之乡佛山古老戏台上演出

珠江两岸、南海之畔,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正在崛起。

在珠海漫步情侣路,赴澳门大三巴品味蛋挞,到香港维多利亚港看烟花……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内人流物流热络。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文旅活动资源,绘出粤港澳三地深度融合的底色。

“一程多站”式产品日益丰富

在《纲要》中,文化和旅游发展相关表述在多个章节均被提及,为大湾区文旅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进一步促进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

《纲要》发布5年来,大湾区文旅融合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粤港澳三地已建立联合宣传推广机制,实现“引客入粤”“引客入湾区”,擦亮湾区文化和旅游IP。各城市群之间也逐渐形成旅游互通、文化联动、产品服务共享一站式服务,并从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创新滨海旅游业态等层面深化区域合作。

例如,深圳以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建设为契机,推进“海上看湾区”旅游项目,开通港珠澳大桥、环香港大屿山等4条航线,串联大湾区各景点;在2023广东文化和旅游夏季推介会上,新一批10条大湾区“一程多站”精品线路发布,进一步丰富粤港澳旅游线路产品类型和层次。

作为很早以前就扎根广东番禺的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副董事长孟丽红更是感同身受着大湾区的发展变化。她说,随着《纲要》发布以来,粤港澳城市间的文旅融合正在全方位加深,自从去年全面恢复通关以来,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到广州、深圳旅游消费。

“2019年,广州市番禺区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祈福集团的‘祈福缤纷世界’打响了番禺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头炮,通过打造各种创新体验场景、创新主题街区、独创16—26米高的巨型祈福花灯光造型,独创200多米的祈福星空运河等,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标杆项目之一,全面恢复通关后香港游客增长也非常明显。”孟丽红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受通关便利化影响,港澳与大湾区内地城市之间的自助游客流显著增长,进一步奠定了港澳与内地互为入出境基础客源地和目的地基础市场地位。“此外,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商业环境和生活品质等多方面的提升,除了区域内的客源流动外,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区域外游客到访,依托大湾区城市群的‘一程多站’的跨境旅游目的地正在成型。”戴斌说。

北京的王女士就在去年暑假,带着一家人以“广深港联动”开启大湾区深度游。“一大早到广州吃早茶、看粤剧,第二天到深圳南头古城、蛇口老街游玩,接着由深圳湾进入香港。”“一程多站”的旅行体验让王女士连连称赞。

港澳与内地“双向奔赴”日益热络,一幕幕文旅“双城记”真正成为大湾区旅游最大的亮点。

车畅人兴湾区热

随着“澳车北上”“港车北上”政策相继实施,港珠澳大桥成为港澳旅客“北上”出行的热门通道之一,这座于2018年正式开通的超大型跨海大桥变得愈发繁忙。这个春节长假,港澳居民驾驶“港车北上”“澳车北上”单牌车进出广东跨境过节已然成为新时尚。

数据显示,2月12日,珠海公路口岸单日出入境客流突破13万人次。13日,口岸单日出入境客流达14.4万人次,连续两日破新高;单日出入境车流首次超过1.8万辆次,刷新全国各口岸单日出入境车辆最高纪录。

这是这个春节粤港澳大湾区“车畅、人兴、财旺”的生动缩影。北上南下“双向奔赴”,粤港澳大湾区日益呈现出深度融合新景象。

5年前的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5年来,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正在日益成为全球最有前景的增长极之一。

互联互通与协同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所在。《纲要》中,“协同”被多次提及。大湾区建设,就是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大桥通车后,打通了粤港澳三地‘1小时生活圈’。但在基础设施‘硬联通’后,还要向规则机制对接的‘软联通’不断迈进。”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福建社团联会副主席施维雄近些年履职和调研持续关注“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话题。在他看来,这个生活圈其实跟文旅高质量发展是能够画上等号的。施维雄说,“要以‘组合拳’和‘微改造’思维,彻底解决影响打造优质生活圈和文旅服务的最大‘堵点’。”

施维雄经调研建议,对各个涉港澳口岸实施投资少、无需豪华、步行距离应短尽短的“微改造”,全面实现“一地两检”。“有条件的口岸可以参考港珠澳大桥实施‘两地一检’,让群众和旅客实现‘无感觉通关体验’。”此外,各口岸实施24小时通关也能激励满足大湾区内人流、物流、文旅、中小企业开展业务的需求,同时各口岸两侧涉粤、涉港、涉澳的出关区域,按“群众得益、各方营利”可持续原则,通过大数据调配好轨道交通、夜间公交、营运小客车、包车等接驳服务。

此外,他还建议,国家适时增加“自由行”签注城市数量,恢复深圳居民赴港“一签多行”,再探索珠海居民赴澳“一签数行”乃至“一签多行”,最后在大湾区实施赴港澳“一签数行”乃至“一签多行”,全面推进文旅互动和企业商务交流。

文化交融 谱写湾区新愿景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彼此地域相近、文脉相亲,对于弘扬岭南文化,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增强湾区文化软实力,有着天然的优势。”孟丽红说,这也是助推文旅产品创新升级的方向。“一方面要推动‘文化记忆’重现复活。如粤曲、影视、粤语流行歌曲、地标性建筑等‘象征符号’,比如香港著名影星的交流、经典港式电影电视剧的衍生发展;另一方面要实现‘文化遗存’科学变现。如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华侨文化等是粤港澳三地共同的精神财富,引发大湾区人民共同的记忆,有利于大湾区搭建共鸣桥梁。”

孟丽红的想法与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朱鼎健不谋而合。“大湾区有着中国最多、最密集的侨乡,祖居地来自大湾区的全球华人数量最为庞大,而原乡文化、乡土记忆是增进全球华人联系的最好方式。”因此,朱鼎健建议,通过在大湾区规划打造面向世界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积极发掘华侨祖居地、非遗项目,保护祖屋、祠堂等华侨建筑,建立更多寻根示范点,丰富“寻根标志物”,将大湾区打造为广泛吸引海外华人的寻根之地。

“当前,广东省正在加速整合内地9个城市的优势,形成合力,而港澳两个特区联手合作,走向同城,则可以加快人文湾区建设的步伐。”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说,广东省除了在政府层面与港澳特区保持密切合作,也推动与港澳在教育、科技、文学、艺术、学术诸领域的民间交流,促成了相关领域联盟的成立,并且有序地开展工作。“不同层面、不同渠道交流合作的空间是巨大的。比如从历史古迹的保护与连线、文博机构的联动、图书馆资源的联通、艺术展演的连城等,都将为大湾区文旅融合提供思路,同时也有助于夯实湾区的人文基础、深化湾区的人文内涵、丰富湾区的人文精神。”

粤港澳文旅市场加速融通、相互成就释放的是文旅消费新潜力、新场景,其背后则饱含着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愿景。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