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资讯

古老戏曲如何拥抱新时代、焕彩新时代?

2024年03月09日 15:14  |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分享到: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方寸舞台演绎百态人生、千秋事业、万里江山,承载着家国历史、民族记忆与人民情感。新时代戏曲的传承发展备受重视,也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本报微信公众号特别推送三位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从推进“经典戏曲剧目进课本”、加强中国戏曲国际传播、促进戏曲活态保护传承等方面建言献策,共同为中国戏曲的薪火相传、繁荣发展助力。

微信截图_20240309150808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袁慧琴

弘扬京剧艺术 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更好担负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前进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京剧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集中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文化符号,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通过京剧艺术,可以更好地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目前现实情况是京剧发展相关的制度保障、人才培养、创新形式、传播手段,乃至舆论环境等各方面,与弘扬京剧艺术的要求尚有一定提升空间。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在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国外受众听得懂。2017年,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东方戏韵——中国京剧艺术之美”艺术讲座赴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瑞典多地巡讲,我们一行七人完成此次名家讲堂任务,经费节俭、队伍轻便、效果显著,受到当地观众热烈欢迎。哈萨克斯坦著名汉学家克拉拉·哈菲佐娃动情地讲:“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艺术,非常难得。”听得懂,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建议我们在做对外传播时,要认真思考,找准“切入点”,重视研究中国戏曲的本体特征和中华文化中容易引起世界共鸣的因素,通过中西文化对比,讲解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唯一还在活态传承的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让海外观众感受京剧艺术独特表达的“六七人百万雄兵”“打开一扇没有门的门”的独特艺术魅力与东方智慧。

其次,在易于交流上下功夫,让国外观众有所感。京剧艺术的精髓在艺术家的心里、口中和身上,那些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非物质”手法与心法,才是戏曲表演的核心内涵。用京剧艺术讲好中国故事,希望集聚更多艺术家,让他们用自己的创作心得和舞台实践经验来讲述中国京剧艺术,用艺术形象和人格魅力来感召更多的国外受众,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诸多深厚思想与价值追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观众,从而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使国外受众在艺术交流中,进一步理解中国故事,理解中国人民的精神内涵。

再次,在易于传播上下功夫,让国外受众喜欢听。建议加强京剧艺术对外传播的政策供给及统筹管理,让文艺院团提前做好出访剧目选拔,讲座内容精准,扎实推进落实,做到高质量的文化传播;多组织开展京剧艺术对外宣讲系列活动,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导赏、示范、表演、体验等,让观众沉浸式参与其中;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和海内外媒体资源,加强线上直播,探索立体化、多维度地向世界呈现中国故事的方式,把京剧艺术程式性、虚拟性的美学特征和视听艺术的叙事性、抒情性巧妙融合起来,使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插上现代传媒的翅膀,使之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最后,在易于感染上下功夫,让国外受众有所得。京剧表演艺术对生活的高度凝练,可直接诉诸人的审美意趣。建议创作更多国内外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目,让国外受众在一个个剧目中,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在、奋斗与追求。这要求创作者站在国际视野的层面,具备广阔的视野与艺术高度的敏感。内容上,要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质感,挖掘他们作为“人”的意志情怀。形式上,既要与时俱进,创新表达方式,又要充分展现京剧艺术“唱念做打”的艺术魅力,发挥其以“歌舞演故事”的特点,让国外受众在兴致盎然中完成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使京剧艺术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生动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微信截图_20240309150944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表演艺术家董园园   

加快建设中国戏曲博物馆 促进戏曲活态保护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中国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载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上千年来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蕴涵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基因,滋养着中国老百姓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中国戏曲以其成熟的综合艺术、精湛的表演技艺、卓越的美学原则在世界戏剧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人类文化的瑰宝。

中国戏曲在千年历史传承中形成了大量的戏曲文物、文献资料、经典剧目,资源极为丰富,内容弥足珍贵,但多年来,由于缺少国家权威性、系统性的收集、保存和展示,许多珍贵的戏曲文物散失毁坏,戏曲剧目音像资料分散流失,难以共享传承,有的剧种及其传承人甚至没有完整的剧目影像,出现人亡艺绝、团毁戏丢的现象。为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戏曲艺术珍贵文物资料进行传承和保护至关重要。因此,建设一座集中保存、维护戏曲文物,展示、传播戏曲文化的国家级戏曲博物馆势在必行。建设国家级戏曲博物馆,是集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是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记忆的重要手段,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工程。

四十多年来,文化艺术界的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持续建言,强烈呼吁建立国家级的戏曲博物馆。全国政协京昆室与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市相关部门多次协商沟通、座谈交流,逐渐就此达成共识。2016年,北京市政府将建设中国戏曲博物馆列为《“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重点项目。

目前,立项建设中国戏曲博物馆,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条件。《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重新界定了北京城市发展的重点定位与四大首都功能,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中轴线申遗工作明确提出,做好文物和历史建筑腾退保护工作,大力推动中轴线申遗,利用中轴线文物腾退空间,因地制宜建设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艺术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培育国事活动场所,打造国际交往空间。北京市文化主管部门、文物部门和一些城区对建设中国戏曲博物馆态度积极,一些社会力量表示愿意参与中国戏曲博物馆建设并给予资金支持。

由此建议:

第一,由北京市与文化和旅游部建立联席会议或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合力推动中国戏曲博物馆立项和建设,吸收社会力量参与,以北京市为主办理立项报批。

第二,迅速组织专家开展专题调研,形成建馆具体方案。中国戏曲博物馆的建设,应遵循戏曲艺术规律和场馆可持续发展规律,使建成的博物馆具有戏曲文物资料汇集收藏、多媒体数字化传播、戏曲经典展示展演及戏曲创作研究、传习交流等综合功能。同时创新项目建设和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使之成为中国戏曲活态保护传承的典范。该馆可作为总馆,与北京市城区的现有戏曲资源平台和在建戏曲中心联动,与各省区市的地方性、区域性或单一剧种的戏曲艺术馆联网,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高质量的中国戏曲博物馆,应该成为中国戏曲荟萃交流和常态化展示的基地,成为中国戏曲走进并融入当代人生活的平台,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活态传承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区。

第三,由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牵头,依托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中国戏曲剧种音像数据库,申请立项建立“中国戏曲剧目影像资料库”,形成与全国各省区市文化广电部门联手的协作机制,为中国戏曲的永续传承传播提供资源基础,同时也可作为中国戏曲博物馆的馆藏资源。

微信截图_20240309151059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苗洁   中国艺术报记者王琼 摄

开展“戏曲经典剧目进课本” 让戏曲走进学生心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扶持戏曲艺术的传承传播,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宣部、原文化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先后落地实施。在党和国家的各项红利政策的扶持下,近年来,各地的“戏曲进校园”活动蓬勃开展,极大促进了戏曲艺术在广大学子中的普及传播。这也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的具体行动。

然而,目前“戏曲进校园”活动形式多为戏曲院团、院校进校开展戏曲演出、讲座,一般每个学生每学年仅有一次在校欣赏戏曲艺术的机会。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更好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推动戏曲艺术在新时代广大学子中的普及传播,建议开展“戏曲经典剧目进课本”工作。

一是按照梯次谋划实施。根据《通知》要求,深入开展美育教学教材研究和科研活动,积极推进美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建议教育部、文旅部组织相关专家,结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各阶段,根据学生年龄、身心发育等特点,遴选一批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戏曲经典剧目,进课本、进教材,同时加强课程实施的综合性,夯实课程基础,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让戏曲经典剧目真正进入课本、走入课堂、来到学生身边,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戏曲传承发展。

二是突出美育浸润功能。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东方美学典范,更应担负起美育浸润行动的责任和使命。“戏曲经典剧目进课本”是落实美育浸润行动的具体举措,有助于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建议在“戏曲经典剧目进课本”开展过程中,要保证每个学生每学期学习了解一部戏曲经典剧目。在中小学阶段,以戏曲经典剧目中的爱国、孝道、诚信等美育元素为切入点,讲好戏曲故事;在大学阶段,在讲好戏曲故事的基础上,阐述好戏曲艺术特色、戏曲美学精神,深入挖掘戏曲美育内涵。

三是建立立体导赏体系。深入落实美育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提高美育课程质量,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戏曲经典剧目”授课教师除结合剧目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深入浅出讲解外,还要组织学生观摩戏曲经典剧目演出或欣赏视频资料,建立立体导赏体系,带领学生真正领略戏曲艺术魅力和戏曲艺术中所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学精神。同时建议开展“戏曲经典剧目进课本”师资培训,并且统筹整合社会资源,邀请戏曲院团、院校专业从业人员担任兼职授课教师。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