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疾中国策

2024年03月10日 10:3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孙 达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

王建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

徐安龙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的重要任务。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联组会时强调,人民政协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各方面人士要围绕中共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优先发展人民健康的关系?优先发展人民健康,我国有哪些优势和重要着力点?促进人民健康,我国能够为共建人类健康共同体提供哪些实践和经验?……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孙达、王建安、徐安龙三位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民健康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

记者:在您看来,如何理解优先发展人民健康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王建安: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人民健康的基础上才能够推动的一项伟大事业,没有人民群众的群体健康做保证,就实现不了中国式现代化。概括中国式现代化与人民健康的关系,我认为应是——人民健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又可以加速实现人民健康的战略目标。

徐安龙:“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我更愿意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来概括中国式现代化与人民健康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之前也强调过的,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

孙达:优先发展人民健康和中国式现代化密切相关——

第一,健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中国式现代化最终要体现在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上,其中就包括医疗卫生条件、卫生健康资源基本建设和配备等。

第二,优先发展人民健康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健康根基。人民健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没有人民健康就不是真正的现代化,缺少健康支撑的现代化进程是空洞的。

第三,优先发展人民健康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一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优先发展人民健康,就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实现人民生存发展权益的重要内容。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为优先发展人民健康提供了现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出发点是对中国现实国情及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这不仅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原则和统筹方法,也是优先发展人民健康的现实基础。

●优先发展人民健康,中国具有显著的制度和体系优势

将人民健康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生动诠释了党和国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记者:优先发展人民健康,我国有哪些特色优势?

王建安:我最深刻的体会,是中国拥有优先发展人民健康的制度优势。

健康关涉民生福祉,其保障既需要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也需要高精尖的技术护航。长时间以来,作为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工具,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和生产一直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突出短板。近些年,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明显改变,其原因就在于国家鼓励创新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这种鼓励是全民动员式的。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因此意识到参与科技创新,对于助力我国建设现代化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这种意识正在逐渐转化为科技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以我长期关注的植入式高端医疗器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产品为例。该产品是我的团队联合浙江大学材料工程方面的专家、企业等联合创新的产品,跟国际同类产品相比,其具有更佳性能且更容易操作,价格也比国际产品便宜了至少1/3。因为这些特点,国产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产品自去年11月底在国内上市以来,几个月时间就已经在国内临床全面铺开。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以往我的主要职责就是看病,我们深谙病人疾苦,但主动参与科技研发的意愿不强。现在,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像我一样行动起来,立志于成为临床医学科学家。这就是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医学科技创新领域的体现,也是用科技手段促进人民健康的重要体现。

徐安龙:几年前,我去哈佛医学院访问时,该学院的院长曾经说过一句特别精辟的话。他说,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医、西医两套医学体系来呵护老百姓健康的国家,如果这两个体系能够协同在一起,形成叠加效应,就能够实现“1+1>2”的保障效果。我对此深有体会也深表认同,中国拥有“坚持中西医并重”这一全世界最独特的医疗卫生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中国特色健康卫生体系,这就是我国能优先发展人民健康的独特优势。

中国特色健康卫生体系的作用发挥也有很多生动实践。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国凭借中西医协同、中西药并用,取得了突出的抗疫成果,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健康并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方案”。这一“中国方案”,全世界有目共睹。

孙达:上述以及众多的其他实践证明,我国在优先发展人民健康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第一,从国情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健康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比如,在抗疫斗争中国家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一位病患,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生动诠释了国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第二,从社会来看,人民对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健康需求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第三,从医疗体系来看,中国特色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为优先发展人民健康提供了支撑。我国积极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成效持续显现,彰显了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优势和活力,也为优先发展人民健康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多方全方位发力,汇聚起优先发展人民健康的强大合力

多方发力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健康卫生体系,能够为人民健康提供更多保障。

记者:依托上述优势,我国优先发展人民健康应重点在哪些方面着力?

孙达:优先发展人民健康,要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卫生健康体系构建与服务模式转变、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发力,汇聚强大合力。

首先,要把优先发展人民健康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引导政府和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卫生健康领域的工作,下大力气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制定工业、交通、教育等相关政策时充分考虑人民健康,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人民健康的良好局面。

其次,构建公益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加大卫生健康事业政府投入力度,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动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共享、体系联动、服务整合,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卫生健康服务需求。

第三,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持续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府投入,及时增选适宜项目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针对出生缺陷预防、重大传染病防控、癌症等重大慢性病防控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第四,引导人民群众树牢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健康管理水平,引导人民群众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增强体育健身意识,推动形成人人重视健康、人人追求健康、人人受益健康的良好局面。

第五,不断加强医学科技创新。加快补齐我国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设立更多连续性、长期性重大支持项目,激发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大型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提供更多有益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创新产品。

王建安:3月5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介绍保障和改善民生相关内容时,特别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我认为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同样适用这一要求。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治理水平。

实现人民健康,基层医疗服务是重要的一环。大部分疾病特别是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可以通过预防解决的,而预防的关键就是提高社区医疗机构防病治病能力和健康管理能力,并全面提升全科医生的作用。总体上看,近些年我们国家的社区医疗和全科医生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当具体到真正面向每一个病人、每一个家庭成员需要的时候,服务能力和水平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社会上对担任人民健康“守门人”角色的全科医生还存在不少认知误区。很多人认为,全科医生在社区医院工作就是低水平医生,社区医院和村镇医疗机构提供的也是低水平医疗,这是偏狭的。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只是分工不同,并因为分工不同而在不同层级的医院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不能因为医疗机构的层级而直接划分医生服务水平的高低。实际上,社区医疗服务也需要专家,全科医生就是社区医疗的专家,这个专家身份在医疗服务的本质上跟我这个心脏专科的专家并没有差别。

从社会贡献的角度,一个大医院的专科医生所能够为人民群众作出的贡献也未必就比一个社区医院的医生强。比如高血压,如果患者在社区医院就能够得到较好的管理,那么该病就不会进展到冠心病,也就不用在疾病进一步进展时需要到大医院去装支架或进行其他需要专科医生提供的治疗。从这个角度来看,还能简单地评价社区医生和专科医生的水平高低吗?所以我们要在促进人民健康的发展进程中重视全科医生的作用,把他们可以发挥、应该发挥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为政之道,民生为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提高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健康管理就是体现社会均等化的重要方面。因此我认为,促进人民健康,还应特别强调做好全民健康管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我国卫生健康方针的重要内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做好全民健康管理是一个优选项。因为,加强制度设计,健康管理就可以直接覆盖每一个人,也能惠及每一个人。众所周知,现在中国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让人人都有机会接受且必须接受教育,如果健康管理也得到这样的重视和立法保护,让人人都可以享受到可及的、有效的健康管理,那么健康中国的目标就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徐安龙:我补充一点,优先发展人民健康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健康卫生体系,其中一定要把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和作用发挥出来。

当今世界,西医是医学的主流,但要守护本国人民的健康,不能照搬以美国为主的西医医疗服务体系,而是要立足本国国情构建自己的卫生健康体系。2019年,在全球针灸界曾有一条轰动的新闻,就是美国把中医针灸纳入了基本医保。美国为什么这么做?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医针灸能够实实在在地解决美国居民的部分健康问题,能让政府用更少的投入使民众获得相对更大的、更有效的健康呵护。同样的道理,中国卫生健康体系的构建也要立足中国国情,中医药学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不仅不能丢,还应该发挥出更大的优势和作用。

●促进人民健康,造福中国也惠及世界

享有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维护全球人民卫生健康安全是各个国家的共同责任。

记者:中医针灸进入美国的基本医保可以说是中医国际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助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您如何看待中医国际化以及中国为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的努力?

徐安龙:中医国际化的意义首先在于,中国为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呵护人类健康的模式——中西医结合。

今年春节前夕,我受教育部指派到埃及中国大学去访问,该大学是埃及、非洲乃至中东地区唯一一所以中国命名的大学,是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埃及与中国同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埃及希望中国给予进一步的援助。抵达埃及中国大学后,我了解到该校设立了工程、国际经贸、药学和理疗四个学院,其中理疗学院实质上就是我们中医的针灸推拿学院,并新建了一所教学附属医院。在跟该校的校董、校长等人沟通之后,我建议该校的附属医院做成中医院,这一点双方很快达成了共识,因为埃及需要中医来解决本国居民的一些健康问题。这一合作,既是中国为促进埃及人民健康提供的实实在在的帮扶,也是构建国际软实力的生动体现。

中医国际化还助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赢得更多共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能够用40多年的时间重新崛起,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比如,“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以人民为中心”等发展理念,不仅适用于中国,同样适用于全球。但要让这些理念获得更多来自国际社会的认可并达成共识,前提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所以跟埃及中国大学的合作,我当时就答应接收该校100名学生来北京中医药大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临床实习,前提是他们需要学习中文。只有这样,置身中国的文化语境和发展情境,他们才能够深刻体会中医的内涵,才能通过中医药的手段更好地为本国人民服务。

中医药走向世界,还能为遍布世界各国的中国企业、机构、人员等提供医疗保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这不仅仅是中国提出的发展理念,也是中国以负责任大国身份做出的实实在在的行动。现在,中国的企业、机构、人员已经遍布全球,助力这些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但这些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特别是在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保障水平还比较弱。比如在土库曼斯坦,之前中国企业的员工出现心脏病往往需要飞回新疆治疗;在建的中土联合中医中心运行后,则既能惠及本国百姓,也惠及在土库曼斯坦的中国人,很多医学问题可以就地解决。

中医药走向世界还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通道。2019年,在中美经贸关系比较紧张的时候,北京中医药大学与美国儿童医院达成了合作,双方约定致力于在美国共建中西医结合的儿童医学中心,以共同攻克世界儿科医学难题。很显然,该中心不仅仅是一个医学中心,还是中美两国文明相互交流的前哨。当然,美国的中西医结合儿童医学中心,也只是中医药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国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个缩影,现在这样的医学中心已经越来越多地在全球展开。

中医国际化如此重要,如何更好地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中医,用临床疗效讲中医,用科学道理讲中医。

记者:中西医结合走向国际化,是中国助力世界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现实举措之一。据了解,除了中西医结合中心,中国还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设了众多西医医学中心,该如何看待和更好地促进这些国际合作?

孙达:享有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维护全球人民卫生健康安全是各个国家的共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倡议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体现了我国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维护人类健康福祉、维护世界繁荣发展的担当和决心。新冠疫情防控保卫战期间,我当时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支持举办了100余场次抗疫专家视频交流和直播活动,与150个国家和地区交流中医药诊疗方案、有效方药和临床经验,根据需求向10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中药产品,并选派中医师赴28个国家和地区帮助抗击疫情,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推动中国医药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下一步,我认为我国应全方位加强卫生健康领域国际合作,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一是完善政策对话与协作机制,深入参与相关国际标准、规范、指南等的研究、谈判与制定。二是总结新冠疫情防控经验,完善我国参与国际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讲好中外人民守望相助、互相支援的故事。三是深化中医药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建好中医药海外中心等,举办形式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促进民心相通。四是创新卫生发展援助与合作模式,创新项目、医院物资、能力建设、人员与技术交流多点开花的全方位、立体式格局。(记者 刘喜梅 田福良

编辑:付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