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艺文

绿色低碳生活:构建可持续垃圾分类体系

2024年03月11日 16:35  |  作者:粤能罗惠军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摘要: 简要概述论文的主旨、研究方法、主要发现和结论。 

本论文深入探讨了中国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点和普遍误解,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本研究揭示了垃圾分类习惯难以在居民中养成的原因,包括分类设施不足、宣传教育不到位、缺乏有效监督以及激励措施的缺失。同时,本论文还对垃圾分类工作依赖运营企业、后段处理设施不足导致混运、垃圾分类企业与再生资源回收的混淆以及资金不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研究发现,垃圾分类的成功实施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和居民的共同参与和协作,以及后端处理能力的提升。此外,通过建设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开展针对性的宣传培训、设置垃圾分类监督员以及实施多元化的激励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居民的分类参与度和投放正确率。

论文最后提出,通过“星火学校”对志愿者进行培训,以及利用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和系统,如AI电子督导员系统、RFID收运回收技术、SaaS智慧城管理系统以及绿色生活APP(格绿班),不仅能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和准确性,还能通过多项综合服务弥补资金不足,实现垃圾分类的可复制、可持续、可推广的模式。本研究的结论和建议为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对推动中国垃圾分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智能技术、社区参与、政策支持

引言:

一、 当前问题:垃圾分类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当前的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垃圾分类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话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处理这些垃圾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垃圾分类,作为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的重要前提,对于提高垃圾处理效率、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保护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垃圾产生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根据世界银行2018年的报告,2016年全球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已达到20.1亿吨,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5.9亿吨,而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34亿吨。这一趋势尤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地区更为显著,预计到2050年,这两个地区的垃圾产生总量将分别增加2倍和1倍,届时将占全球垃圾总量的35%。东亚、欧洲、北美也将见证显著增长,其垃圾产生量分别将增加28.6%、12.2%、18.3%。

在中国,2019年196个大、中城市产生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达13.8亿吨,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3560.2万吨,其中上海和北京的垃圾产生量分别为1076.8和1011.2万吨,位列前两位。这些数字凸显了垃圾分类和处理的紧迫性。综合利用量2491.8万吨,处置量2027.8万吨,贮存量756.1万吨;医疗废物产生量84.3万吨,基本上都实现了安全的处置;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3560.2万吨,处理量23487.2万吨,处理率达99.7%。

然而,垃圾分类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首先,公众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不足,导致垃圾分类的参与度和正确率低下。其次,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足够的分类投放点和处理设施,使得即便有意愿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也因无处可投而感到无奈。此外,垃圾分类的政策执行和监管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措施,使得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持续有效地开展。最后,垃圾分类的运营和管理成本较高,而经济效益有限,导致相关企业和机构难以承担长期的垃圾分类服务。

针对这些挑战,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当前垃圾分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推动垃圾分类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 研究的必要性:解释为什么研究垃圾分类的可持续体系对环境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伴随而来的是生活垃圾数量的剧增,探究和实施有效的垃圾分类体系,对于推动环境保护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首先,垃圾分类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关键。通过有效的分类,可以大幅度降低垃圾处理和处置的难度,提高垃圾资源化的比例,减轻环境污染,从而为居民创造一个更加整洁、健康的生活环境。

其次,垃圾分类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在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通过分类回收再利用,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还能够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再次,垃圾分类对于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合理的垃圾分类和处理能够有效减少土地、水体和大气的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最后,垃圾分类的推广和实施还能够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通过社区、学校和媒体等多种渠道的宣传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居民的环保知识和垃圾分类的正确率,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因此,研究并构建一个有效、高效、可持续的垃圾分类体系,不仅是解决当前城市环境问题的需要,也是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美丽中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 论文目的:明确阐述研究目标和期望达成的成果。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垃圾分类的现状、挑战与误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策略,以促进垃圾分类体系的有效实施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垃圾分类难点的深入分析和针对性对策的提出,本论文期望达成以下几个具体目的:

提高公众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树立正确的垃圾分类观念,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从而提高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推动政府、企业和社区三方协同合作,形成一个多元参与、共同推进的垃圾分类治理体系。通过明确各方责任、搭建合作平台,加强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共同解决垃圾分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创新垃圾分类模式和技术,通过引入智能化、信息化的垃圾分类设施和管理系统,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性和效率,减少垃圾混合收运的现象,促进资源的回收利用。

探索可持续的垃圾分类运营模式,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支持,保障垃圾分类项目的持续运营和资金来源,实现垃圾分类工作的长效管理。

最终目标是通过有效的垃圾分类,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城市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本论文期望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为我国垃圾分类事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构建和谐、美丽、可持续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四、 目前垃圾分类工作的现状

在面对全球垃圾产生量快速增长的挑战时,中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前瞻性措施以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特别是通过2020年12月和2021年5月发布的关键文件,为“十四五”期间的垃圾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并设定了工作目标。

首先,《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在未来五年内基本建立配套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的目标。此外,该文件还强调了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系统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提高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至35%以上,从而推动居民普遍形成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进一步,《“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明确了在“十四五”期间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46个重点城市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能力;地级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系统;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文明试验区具备条件的县城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系统;并鼓励其他地区积极提升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覆盖水平。

该规划还提出了具体的量化目标,旨在到2025年底,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70万吨/日左右,基本满足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需求;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占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的65%左右。

这些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体现了中国政府在应对垃圾分类和处理挑战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力,不仅为国内垃圾管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也为全球环境治理做出了贡献。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垃圾分类和处理的更大进步,为建设绿色、可持续的生活环境作出更大贡献。

上海和北京作为垃圾分类的先行者,已取得显著成效。上海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可回收物回收量、有害垃圾分出量和湿垃圾分出量均显著增加,而干垃圾处置量则大幅下降。北京实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后,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大幅增长,达到每日4246吨,是实施前的13倍。

垃圾分类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分类、投放、运输、处理和再生等环节的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将带动固废产业链的发展,包括前端环卫公司的分类运营、中端的分类运输需求、后端的干湿处理需求以及处置企业垃圾发电效率的提升。随着政策的推进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垃圾分类和处理技术将不断创新,最终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目标,为实现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垃圾分类工作不仅是环境保护的必要举措,也是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关键。通过全面推进垃圾的分类、投放、运输、处理和再生,垃圾分类有望带动固废产业链的发展,包括前端环卫公司的分类运营、中端分类运输的需求增长、后端干湿处理的需求提升以及处置企业垃圾发电效率的改进。

尽管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垃圾分类的具体实施在各地城市之间仍存在明显差异。在先行城市如上海、厦门、宁波、北京和苏州,垃圾分类实施成效较好,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较高,公众参与度和分类准确率相对较高。然而,在一些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由于资金、宣传教育、分类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限制,垃圾分类推进仍显缓慢,公众参与和分类效果有待提升。

针对这些现状,本文将深入探讨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核心主要堵点、难点和误解,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透彻分析和针对性澄清,旨在为国内的垃圾分类实践提供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有效的策略,从而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向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五、 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堵点、认识误解和难点

(一)、 垃圾分类的堵点

1、 堵点产生的原因与背景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模式的变化,垃圾分类,作为一种有效减轻垃圾处理负担、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的环保策略,越来越被各个城市重视和采纳。

然而,垃圾分类的一些普遍误解也加剧了这一困境。很多人认为垃圾分类程序繁琐、难以执行,或者怀疑其真正的环保效益,这些误解进一步削弱了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使得垃圾分类工作的推广和实施变得更加艰难。

2、 垃圾分类标准与规范不统一,让居民垃圾分类困惑

目前,我国在垃圾分类标准和规范方面仍然存在不小的区域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城市之间,甚至在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也可能有所不同。垃圾称谓不统一,例如,对于厨余垃圾的称呼,在一些地区被称为“湿垃圾、干垃圾”,而在其他地方则可能被称为“易腐垃圾、有机垃圾”。垃圾桶的颜色标准不统一,有的地区使用灰色垃圾桶来表示其他垃圾,而有的地区则采用黑色垃圾桶。这些标准和规范的不统一不仅给居民正确分类垃圾带来了困惑,也降低了垃圾分类的效率和效果。

为了解决垃圾分类标准与规范不统一的问题,从而减少居民在垃圾分类过程中的困惑,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 制定和推广统一的垃圾分类标准: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结合国家和地方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全面、明确且易于理解的垃圾分类标准。这套标准需要涵盖垃圾的所有主要类别,并对每一类垃圾的具体分类方法、投放要求进行详细说明。

2) 加强垃圾分类标准的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大垃圾分类标准的宣传力度,如在社区、学校、公共场所等设置宣传栏、展板,发放宣传手册,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同时,组织定期的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和培训,提高公众对垃圾分类标准的认知度和理解力。

3) 优化垃圾分类设施的标识系统:在垃圾分类设施上设置清晰、直观的分类标识,如使用不同颜色、图案或文字来区分不同类别的垃圾。同时,确保这些标识与推广的垃圾分类标准保持一致,以减少居民在分类投放时的疑惑和错误。

4) 实施严格的监管和考核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垃圾分类考核机制,对居民、企业、机构等各方面的分类行为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对于遵守分类标准的,给予表扬或奖励;对于违反分类标准的,实施必要的处罚措施,以确保垃圾分类标准的有效执行。

3、 集中投放点及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在垃圾分类的实施过程中,一个显著的难题是集中投放点的建设不够完善,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缺失。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分类投放点数量不足、分布不均,以及垃圾分类指示标识的不明确或缺失,还包括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不足和配合度低。许多居民由于不了解分类规则或找不到合适的投放点而感到困惑,同时,设施的设计和布局未充分考虑用户体验,使用不便,从而进一步降低居民的参与意愿。

为了提高垃圾分类的实施效率和居民的参与度,需要系统规划和加强集中投放点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增设足够数量的分类投放点、提供清晰的分类指示标识,以及优化分类设施的设计和布局,从而为居民提供更便利、更高效的垃圾分类环境。

为有效解决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的建设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至关重要:

1) 明确投放点选址原则:选择容易被居民接受和方便到达的地点作为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以确保居民能够轻松地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建议在居民区内部或周边高频活动区域设立,同时考虑到居民的出行路径,尽量减少居民投放垃圾时的额外负担。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配备有明确标识和足够分类容器的集中投放点。这些容器应根据垃圾分类的具体要求进行设计和配置,如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每类垃圾都应有对应的收集容器,并通过颜色、标识等进行区分。

3) 实施定期维护和管理:确保集中投放点的清洁和整洁,定期对分类标识进行更新和维护,确保分类信息的准确性和可见性。同时,检查和更换损坏或老化的容器,确保投放点的正常使用。

4) 开展持续的宣传教育:通过设置宣传栏、公示栏等,在集中投放点附近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知识。利用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直观地向居民展示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和投放流程。

5) 引入智能化管理:在可能的情况下,引入智能化设备和技术,如智能回收箱、人脸识别、智能IC卡等,以便于居民使用同时也方便管理者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和精准度。

6) 解决居民不理解、不配合问题:通过定制化的宣传教育活动,解决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误解,增强其参与意愿。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工作坊等形式,直接面对面地教育居民,解答他们的疑惑,提供明确、易懂的分类指导。

4、 公众垃圾分类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

面对当前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推广体系。尽管在某些区域已开始着手推广垃圾分类知识,但这些努力往往片面、零散,未能覆盖所有社区成员,特别是在教育机构中,垃圾分类教育主要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缺少实际操作的环节,未形成有效的持续教育模式。

为了有效提升公众的垃圾分类参与度和意识,必须构建一个包括社区、学校、媒体等在内的综合性宣传教育网络。宣传教育内容应注重实用性和互动性,通过实践活动让居民深入了解和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例如,通过定期组织知识竞赛和主题活动等,增加居民参与的乐趣,进而培养其持续的垃圾分类习惯。

此外,宣传教育工作应当成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通过统一的宣传口号、视觉图案以及针对不同年龄、场景、行业的定制化教材,与各方合作伙伴如业主、镇街、社区、物业等紧密合作,实施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实现垃圾分类知识的立体式传播。

解决公众垃圾分类意识及宣传教育工作的问题,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多渠道宣传: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确保信息覆盖到各个年龄层和社会群体。制作易懂的宣传视频、海报和手册,用生动的案例和图解方式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

2) 社区活动和工作坊:在社区中心、学校、公园等公共场所定期举办垃圾分类主题的活动和工作坊,邀请垃圾分类专家和志愿者与居民互动,通过游戏、竞赛和实践操作等形式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兴趣。

3) 设置示范点和体验区:在公共区域设置垃圾分类示范点和体验区,如模拟的分类垃圾桶、互动展览等,让公众亲身体验垃圾分类的过程,加深理解和记忆。

4) 学校教育融入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相关课程和活动中,通过制定专门的教育计划,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并通过学生影响家庭和社区。

5) 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发和利用互联网平台,如手机应用(App)、微信小程序等,提供垃圾分类指南、分类查询工具,以及奖励机制等功能,增加用户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6)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的引导和支持,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鼓励和支持社区、学校、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中来。

7) 建立长期机制:将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纳入城市管理的长期规划中,持续跟进和评估宣传效果,根据反馈调整和优化宣传策略。

5、 垃圾分类法规等法规不健全,监管与处罚没有统一的执法依据

虽然我国多个城市已陆续出台了各自的垃圾分类条例,但全国层面的垃圾分类立法尚未形成一套完整且统一的法律体系。这种情况下,各地的垃圾分类法规存在较大差异,且在违法处理标准方面缺乏统一,导致执法力度和效果受限,居民在面对垃圾分类时缺乏足够的法律约束和动力。

为了提升垃圾分类的法规体系和监管效能,首先需要加快推进全国范围内的垃圾分类立法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统一的垃圾分类法律法规体系。这包括对垃圾分类的定义、分类标准、收集和处理流程等关键环节进行明确规定,同时制定全国统一的违法处理标准和处罚措施。此外,还应加强对垃圾分类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可以为垃圾分类提供更为坚实的法治保障,从而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长期发展和社会参与度的提升。

为解决缺垃圾分类法规动法规不健全,监管与处罚没有统一的执法依据问题,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制定与完善法规:建议政府部门加快制定与完善垃圾分类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执行标准。

2) 强化执法力度:建议加大垃圾分类法规的执法力度,对不遵守垃圾分类规定的个人或单位进行处罚,以增强法规的执行效果。

3) 公众参与与监督:鼓励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监督和管理,通过建立举报和反馈机制,让居民能够直接参与到垃圾分类监管中来。

4) 提高政府责任:建议政府在垃圾分类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中承担更大的责任,确保法规的有效性和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

5) 跨部门协作:建议加强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一套完整的垃圾分类管理和监管体系,确保垃圾分类政策的全面实施。

6、 政府对垃圾分类后端处理的设施不足,导致混合收运和处理

垃圾分类的整个流程包括垃圾的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四个关键步骤。其中,后端处理环节的能力对于整个垃圾分类体系的成功运作至关重要。理想情况下,通过有效分类的垃圾应当被适当地回收、再利用或安全处理,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后端处理设施的不足常常成为制约垃圾分类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分类收集的垃圾由于处理设施的不足而无法得到适当的处理时,这些垃圾往往会被混合处理,从而让前期居民及相关部门的分类努力付诸东流。这不仅削弱了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动力,也降低了整个社会对垃圾分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信心。

要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后端处理的能力和效率。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提高垃圾处理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分类收集的垃圾能够得到有效的回收和处理,从而激励居民持续参与垃圾分类,确保垃圾分类体系的长效运作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为解决垃圾分类后端处理的设施不足,导致混合处理问题,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加大政府投资和政策支持: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的投资和建设。这包括建立和升级垃圾处理厂,引入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以及增加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的数量和覆盖范围。同时,通过政策支持鼓励私营部门参与到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中来。

2) 优化垃圾处理流程:优化现有的垃圾处理流程,确保垃圾分类后可以高效、正确地进入相应的处理流程。这可能包括改进垃圾运输系统,确保不同类别的垃圾被分别运输至正确的处理设施。

3) 提高垃圾处理技术:投资研发和引进更高效、环保的垃圾处理技术。例如,生物处理技术可用于厨余垃圾,而焚烧和填埋技术则需针对无法回收的垃圾进行优化,以减少环境影响。

4) 建立多元化的垃圾处理模式:探索和实施多种垃圾处理方式,如回收利用、生物降解、能源回收等,根据垃圾的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以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和效果。

5) 强化监管和公众参与:加强对垃圾处理设施的监管,确保垃圾分类后能够得到正确的处理。同时,加大对公众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垃圾处理过程,确保垃圾分类的效果得到实施。

6) 制定长期规划:制定和实施长期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规划,确保垃圾处理能力与城市发展和垃圾产生量的增长相匹配。

建议,将垃圾分类的推进工作作为各职能部门工作的重要效绩考核标准,建立一个包含明确考核指标、标准和流程的体系,确保每个部门的工作都能围绕这些指标进行,并通过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控和评估工作成效。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垃圾分类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也能促进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和责任明晰,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向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二)垃圾分类工作中存在的误解

1、 普遍存在的观念是垃圾分类运营成功与否,责任全在运营企业

普遍存在的观念是将垃圾分类的成功与否完全归咎于运营企业的能力和努力,而忽略了垃圾分类实际上是一个涉及政府、企业、社区以及居民等多方参与的综合性工作。垃圾分类的有效实施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监管,运营企业的专业服务,社区的积极参与,以及居民的主动配合。

政府作为责任主体,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并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指导。运营企业作为执行主体,承担着垃圾分类的具体实施工作,需要提供专业的服务,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并进行持续的居民教育和宣传。社区和居民则是垃圾分类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垃圾分类成功的关键。

因此,要打破垃圾分类工作完全依赖于运营企业的误解,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执行、社区支持、居民参与的多方协同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实施和持续发展。

2、 垃圾分类企业就是再生资源回收企业

垃圾分类企业在社会公众心中常常与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混为一谈,这种混淆忽视了垃圾分类企业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的综合作用和重要价值。实际上,垃圾分类企业不仅负责回收可再生资源,更在教育普及、垃圾收集、分类指导和垃圾转运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垃圾分类企业通过组织各类垃圾分类教育活动和宣传,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知识水平,为垃圾分类的有效实施打下基础。同时,企业还负责提供和维护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如分类垃圾桶和分类站点,确保居民有便捷、明确的场所进行垃圾分类投放。

此外,垃圾分类企业还需要承担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转运工作,将不同类别的垃圾运送到相应的处理设施,保障垃圾分类的后续处理流程顺畅进行。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处理的不仅仅是有经济价值的可回收物,还包括厨余垃圾、有害垃圾等需要特殊处理的垃圾类型。

因此,将垃圾分类企业简单等同于再生资源回收公司是一种误解。垃圾分类企业在推动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和运行中扮演着多元化的角色,其工作不仅限于资源的回收利用,还涉及到垃圾分类教育、收集、分类指导和转运等多个方面,是实现垃圾分类目标不可或缺的力量。为了纠正这一误解,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加强社会对垃圾分类企业综合功能和作用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垃圾分类体系的高效运作。

3、 依赖保洁员和拾荒者就能完全解决再生资源回收工作

当前,许多地区在可回收物处理方面的工作,高度依赖保洁员和拾荒者的个体行为,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源的回收利用,却也暴露出了体系性的缺陷和潜在风险。

首先,保洁员和拾荒者在回收工作中往往倾向于选择价值较高的物品,忽视了其他可能具有再利用价值的资源。这种选择性回收不仅导致了资源回收的不完整性,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再利用潜能。其次,个体化的回收操作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管理,可能导致回收过程中出现不规范行为,如不合时宜地翻动垃圾桶、不分时段收集等,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城市的整洁,还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更严重的是,部分拾荒者可能会将回收物品临时存放在不合规的地点,比如私人仓库或窝棚中,这不仅违反了城市管理条例,还可能因为存放不当而引发安全事故,如火灾等。此外,缺乏有效的回收体系导致回收物的流向不明,影响了回收物的质量和后续处理的效率。

因此,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一个更加系统和规范的回收体系,涉及政府、社区、企业及居民的共同参与。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制定明确的回收标准和规范,配备专业的回收设施,并实施有效的监管措施。如根据文献,社区应对工作人员、物管人员、保洁员、义工和居民代表进行垃圾分类及再生资源回收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包括基础知识、监督考核方式、收集方式、宣传方式和分类台账的建立等。这样不仅能提升资源回收的效率和质量,还能有效避免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健康发展。在垃圾分类初期,保洁员和拾荒者的回收可以作为补充,但不能完全依赖于他们来解决再生资源回收问题。

4、 垃圾分类督导员或志愿者放监督可以实现垃圾分类常态化

在垃圾分类实践中,通过部署志愿者或督导员于分类投放点指导居民进行正确的垃圾投放,初期确实能提升居民的参与度和分类准确性。然而,这种方法的效果和可持续性存在疑问。一方面,依赖志愿者和督导员的监督带来的成本问题不容忽视。政府或管理机构需为这些人员提供培训、物资支持和可能的补贴,长期而言可能成为财政负担。

另一方面,志愿者和督导员的动力和持续性问题也显著。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可能导致他们逐渐失去热情,难以长期坚持。此外,这些监督人员通常没有执法权,他们的指导和建议可能被一些居民忽视,尤其是在缺乏明确惩罚措施的情况下,他们的影响力有限。

重要的是,垃圾分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过度依赖志愿者和督导员的监督,若没有新的方法和技术替代,一旦这种监督机制中断,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可能会回归到原点,之前的努力和投入将会大打折扣。因此,虽然志愿者和督导员的参与对于推动垃圾分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要实现垃圾分类的常态化,还需要更加系统的策略和长期的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提高居民自身的分类意识、完善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

5、 垃圾分类运营中采用智能设备是浪费资源

对于垃圾分类项目采用智能设备是否浪费资源的观点,有必要进行全面分析。首先,有观点认为智能设备成本高昂,但从长期运营角度来看,智能设备并不比传统设备贵。智能设备是一次性投入,通常具有3-5年的使用寿命,而人力是垃圾分类运营中最大的成本。智能回收设备能显著减少人力投入,从而降低总体成本。

智能垃圾分类设备是在普通分类垃圾桶的基础上的技术应用升级,利用AI、物联网、人脸识别、人机触摸等技术形成的“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终端,可实现居民分类垃圾的投放、储存和搬运协同化功能。

其次,一些人担心智能设备使用复杂,给居民投放带来不便。然而,优质的智能设备采用多种身份识别技术,如IC卡、二维码扫描、人脸识别等,这些技术不仅简化了投放流程,还提高了垃圾分类的准确性和效率,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工作负担。智能设备的应用还能通过积分奖励等激励机制,鼓励居民持续、主动地参与垃圾分类,培养了良好的分类习惯,这是传统方法难以实现的。

一代的智能垃圾分类设备都配有AI电子督导员系统,能够有效替代传统的人工督导,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成本。据研发数据,该系统能够节省政府在垃圾分类方面的投入超过60%,同时还能显著提升分类效果。

智能设备在垃圾分类项目中的应用并非浪费资源,反而通过提高运营效率、减少人力成本和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等方面,为垃圾分类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智能垃圾分类企业应在培养用户投放意识的过程中,通过优化经营战略以及成本控制,从而在竞争环境导致的价格战中存活。

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在现代城市管理和环保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相对于传统垃圾回收设备,有以下几个方面优势:

1) 长期使用成本不高:智能垃圾分类设备虽然初期投入较传统垃圾箱更高,但由于其高效的运作方式和自动化程度,能够显著减少人工成本和长期维护费用。自动化的垃圾分类和处理减少了对人工分拣的依赖,降低了长期的运营成本。

2) 加大再生资源回收量,实现垃圾减量:智能垃圾分类设备通过精确的分类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可回收物与其他垃圾分开,提高回收物品的纯度和价值,从而增加再生资源的回收量。这不仅有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也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处理,减轻了垃圾处理厂的压力。

3) 实现垃圾密闭收运:设备通常配备密闭设计,能够在垃圾收集和转运过程中防止垃圾溢出和散发臭味,减少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这种密闭处理也有助于控制害虫和微生物的传播,提高城市卫生水平。

4) 可以采集数据,实现大数据商业化运用:智能垃圾分类设备能够记录垃圾投放的数量、种类和时间等数据,为城市管理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企业和政府可以更好地理解居民的垃圾处理习惯,优化垃圾收集和处理流程,甚至发现新的商业机会。

5) 可以实现垃圾消毒,安全收运:部分智能垃圾分类设备集成了消毒功能,能够在垃圾投放和收集过程中对垃圾进行消毒处理,降低细菌和病毒的传播风险,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6) 可以实现压缩功能,增加单桶回收量:通过压缩功能,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可以大幅度减少垃圾的体积,提高单桶的垃圾容纳量,减少清理和运输的频次,提高整个垃圾处理系统的效率。

7) 可以进行称重,为中端运输和后端处理提供依据:称重功能使得智能垃圾分类设备能够准确记录每次垃圾投放的重量,这为垃圾的中转运输和后端处理提供了重要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垃圾处理中心可以更加精确地规划资源和处理能力,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8) 适用人群广泛:智能垃圾分类亭、智能垃圾分类房与智能垃圾分类箱具备多种投放识别方式,如人脸识别系统、语音识别系统以及手机二维码等,适合各个年龄段的用户使用,且智能终端上的智能系统可进行用户信息采集、数据统筹分析。

9) 精细化分类: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可投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等四分类垃圾,且在各个分类投放口下细分相应垃圾图,通过大数据监控系统对垃圾进行精细化细分,降低二次分拣的人工成本。

10) 提高投放积极性:居民通过智能垃圾分类设备投放垃圾的同时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兑换相应生活物品或现金,此激励模式可培养用户习惯,提高居民分类投放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 垃圾分类工作的难点

1、 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难以养成问题;

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是垃圾分类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实际操作中,这一目标的实现面临诸多挑战。原因多样,包括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缺乏、分类意识的不强、分类操作的不便利以及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综合施策,从提高公众意识、完善分类设施到建立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入手。

要解决这个难点,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分类意愿。其次,改善和优化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如设置足够多的分类垃圾桶,并在小区、公共场所等方便居民的位置,使垃圾分类操作更为便捷。此外,建立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如对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给予奖励,对未按规定分类的行为进行适当惩罚,以此来促进居民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2、 垃圾分类工作跨部门协调不力问题;

垃圾分类工作涉及城管、财政、环保、住建、教育、公安等多部门,这些部门虽然同属政府系统,但彼此之间是平级关系,缺乏直接的指挥和领导机制。这种结构导致在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过程中,跨部门协调成为关键因素。然而,由于信息沟通不畅、责任分配不清晰、合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跨部门协作面临挑战,进而影响垃圾分类工作的效率和成效。

建议,确各部门在垃圾分类中的具体职责和任务,建立清晰的责任体系,避免职责重叠或遗漏。此外,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分享信息、交流进展、协商解决面临的问题,增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同时,探索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如资源共享、联合执法等,以提高跨部门协作的效率,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开展。

3、 垃圾分类项目可持续运营资金不足问题

垃圾分类项目的有效运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公众教育、系统维护和更新等多个方面,这些都需要稳定和持续的资金支持。然而,现实中许多垃圾分类项目在启动初期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财政投入,但随着时间推移,持续的资金支持往往难以保证,从而影响到项目的长期运行和效果。

要解决垃圾分类项目运营资金短缺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首先,政府应增加对垃圾分类项目的财政预算和投入,确保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行,特别是在公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更新等关键领域。其次,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模式,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环保基金、绿色金融等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垃圾分类项目中。此外,项目运营中可以探索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开展资源回收和利用等方式进行自我盈利,从而减轻对外部资金的依赖。

全面解决垃圾分类项目可持续运营资金短缺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1) 扩大运营企业的业务范围: 授权垃圾分类运营企业承担更多的环卫一体化业务,包括社区清洁、园林绿化维护等。这样,企业可以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综合环卫服务来获取更多收入,增强其盈利能力。

2) 再生资源回收与销售:通过垃圾分类回收的再生资源,如纸类、塑料、金属、织物等,可以进行再加工利用,创造出新的商业价值。垃圾分类企业可以通过销售这些再生资源,获取收入,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发展再生资源产业也符合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 二手物品回收与利用:开展二手物品回收活动,鼓励居民捐赠不再使用但状况良好的物品,如衣物、书籍、玩具等。这些物品经过整理后,可以在社区内进行义卖或捐赠给需要的人群,既减少了垃圾产生,又发挥了物品的剩余价值。

4) 环保手工制作培训:设立环保手工制作区,为居民提供环保手工制作的工具和材料。在专业指导下,居民可以学习如何利用废弃物料,如废纸、塑料瓶等,制作各种实用或装饰性的手工艺品。通过这种互动式的学习和创作过程,居民不仅能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和创造力,还能将成品用于家庭装饰或作为礼物赠予他人。

5) 社区资源开发: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社区的各项资源,包括但不限于物业管理、广告空间、停车场。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采取多种盈利模式,如通过广告投放、停车场管理收费等方式增加收入。此外,还可以提供电动车充电服务、代洗衣物服务、收发快递服务以及送水等便民服务,为社区居民创造更多便利的同时,也为垃圾分类运营企业带来额外的盈利点。

6) 商业合作共: 与社区附近的商户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提供一定的引流服务来帮助商户增加收入,同时从中获得一定比例的提成,从而为垃圾分类运营企业创造新的盈利点。

7) 多元化服务与资源整合:整合社区内外的资源,开展多元化服务。例如,利用社区空间开设文化教育中心、托老、托幼班、共享健身房、儿童乐园等,吸引外部资金投入和社区居民参与,创造出多渠道的收入。

8) 政府资金支持与激励政策:了解各级政府垃圾分类专项资金政策,主动申请用于垃圾分类项目的推广和持续运营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人员培训等关键领域,以提升整体项目的运营质量和可持续性,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风险。

9) 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 通过引入先进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回收利用率,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盈利空间。

10) 开发新的商业模式: 垃圾分类运营企业可发展线上商城、低碳生活应用程序等,通过销售生活日用产品和提供线上服务来创造新的收入来源。

六、 智能垃圾分类新技术在垃圾分类中的运用

中国生活垃圾量的增长是智能智能垃圾行业市场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中国生活垃圾投放量的增长与生活垃圾回收量的增长催生出更加高效的智能化分拣方式的需求,智能垃圾分类行业规模有望于2025年达到185.5亿元。(数据来自头豹研究院)

1. 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

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包括智能垃圾分类房、垃圾分类亭、智能垃圾分类桶,以及AI电子督导员。这些设备专为垃圾分类而设计,具备身份识别系统,能够对投放者进行身份鉴别,并收集关键数据,如分类的准确性和投放频次。这些信息对分析居民的分类习惯、评估项目效果和优化分类策略极为重要。

智能垃圾分类房是一个全封闭的设施,适合放置在社区的中心位置或者人流密集的区域,为居民提供一个干净、有序的垃圾投放环境。垃圾分类亭则较小,适合安装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便于居民就近投放垃圾。智能垃圾分类桶则更加灵活,可以根据社区的具体需求进行配置和布置。

这些设备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身份识别和数据采集,实现了对垃圾投放行为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有效提高了垃圾分类的准确率和居民的参与度。同时,AI电子督导员可以模拟人工督导的行为,通过语音提示和指导,进一步促进居民正确分类垃圾,确保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进行。

2. AI技术在垃圾分类行业快速发展

垃圾分类推行政策与AI技术快速发展为智能垃圾分类行业提供增长基础:智能垃圾分类硬件与软件以技术为向导,且垃圾分类技术较依赖于机器视觉识别、物联网等AI技术,在视觉算法突破以及在中国大力推行垃圾分类的政策环

境下,智能垃圾分类产品的发展有望迎来良机。

AI电子督导员系统是AI技术的典型代表,此技术是通过智能摄像头和图像识别技术,实时监控垃圾投放行为,自动识别分类是否正确。该系统能够在居民投放垃圾时提供即时反馈,对正确分类给予正面激励,对错误分类进行提示和教育,从而提升居民的分类准确率。系统的实施可以极大地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技术手段引导居民养成正确的垃圾分类习惯,同时,系统还能为管理者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监督和管理垃圾分类工作。

通过以上功能,AI电子督导员系统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垃圾分类的质量和居民的参与度,还能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具体来说,AI电子督导员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

1) 智能识别:利用图像识别技术,系统能够识别垃圾的类型,判断居民投放的垃圾是否符合分类标准。

2) 实时反馈:当居民进行垃圾投放时,系统通过显示屏或语音提示提供即时反馈,对正确的分类行为给予肯定,对错误的分类行为进行指正和教育。

3) 数据收集:系统能够自动记录每次垃圾投放的时间、类型和居民身份信息,为管理者提供详细的数据分析,帮助他们了解居民的分类习惯,评估垃圾分类政策的效果,并据此调整管理策略。

4) 教育推广:系统不仅仅是一个监督工具,也是一个教育平台。通过定期更新的垃圾分类知识和指导视频,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分类技能。

3. 智能垃圾分拣设备

智能垃圾分类分捡设备是近年来垃圾处理行业的一大创新,特别是那些配备了机器视觉识别技术的垃圾分捡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不仅能够提高分拣效率,达到人工分拣的2倍,而且准确率高达95%。这显著提升了垃圾分类的效率和准确性,预示着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主要依赖于智能分捡机器人。

智能垃圾分拣机器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能够24小时不间断工作,每台机器人的分拣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5,000次。这种高效的工作能力意味着一台机器人就能替代54个人的工作量,从而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并提升了垃圾处理行业的工作效率。

此外,智能垃圾分拣设备还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通过机器视觉识别技术,这些机器人能够准确识别和分类不同种类的垃圾,无论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还是厨余垃圾等,都能高效地进行分拣。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分类的准确性,也减少了对人工分拣工人的依赖,降低了工作环境的危险性和不适性。

总之,智能垃圾分类分拣设备的应用为垃圾处理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它不仅提高了垃圾分类的效率和准确性,也为行业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扩大,可以预见,智能垃圾分类分拣设备将在垃圾处理行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 RFID收运溯源技术

通过RFID收运溯源技术,在垃圾管理领域实现了一项革新。该技术通过为垃圾袋或垃圾桶贴上RFID标签,使每个垃圾投放点至处理设施的整个过程都能被准确跟踪。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垃圾分类的效率,而且确保了垃圾分类的准确性。

具体来说,RFID标签内嵌有电子数据,记录了垃圾的分类信息及其来源。当垃圾桶或袋被投放到收集点时,通过RFID阅读器自动识别每个垃圾单元的详细信息,包括其分类状态和来源。这项技术的运用,有效防止了在收集、运输过程中垃圾的混合和错误分类,确保了垃圾能够按照其类别被正确处理。

在垃圾收运过程中,RFID技术的应用还能实现实时监控。每当垃圾桶或袋被运输到新的位置,系统都会自动更新其状态和位置信息。这样,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了解垃圾的流向,有效管理整个收运过程,优化资源分配,并在必要时进行干预。

此外,RFID技术还有助于数据收集和分析。通过收集垃圾桶或袋的RFID数据,可以分析垃圾产生量、分类效率以及处理情况,为垃圾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帮助政府和相关机构评估当前垃圾管理系统的效率,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管理策略。

总之,利用RFID收运溯源技术,不仅提升了垃圾分类收运的准确性和效率,还为垃圾管理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有助于实现更加绿色、高效的垃圾处理系统。

5. SaaS智慧城管理系统

SaaS智慧城管理系统是一套综合性平台,旨在为垃圾分类的运营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该系统整合了包括数据管理、运营监控、财务管理和客户服务等多个功能。通过利用实时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支持,该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垃圾分类项目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具体来说,该管理系统深度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使得信息、技术和设备能够与环卫业务管理需求有机结合。它覆盖了机械保洁、人工保洁、垃圾分类、垃圾清运、智慧场站、调度指挥等多个环卫监管业务领域。系统支持整合城市管理部门现有的信息系统数据资源,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在垃圾分类业务监管方面,系统按照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序提供了宣传知晓、参与投放、回收减排、预约回收和消费积分等模块。它能够基于服务区域画像、回收设备画像和用户画像这三个层级进行工作梳理,并通过垃圾分类的减量数据考核评价各环节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SaaS智慧城管理系统还提供了机械保洁、人工保洁和垃圾分类清运的详细监管功能,使得调度指挥中心能够实时查看工作状态的动态数据,并在发生异常时及时处理。

通过这套系统,环卫企业能够实现省钱、政府能够实现全链条垃圾溯源数据管理,而居民用户则能享受到绿色生活低碳减排的好处,实现三方共赢的局面。

6. 智能回收和收运APP和小程序

格绿班绿色生活APP是一款创新性应用,旨在促进环保和可持续生活方式。该APP通过将垃圾分类与技术相结合,鼓励用户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并通过实际行动为地球作出贡献。用户只需通过该APP进行日常垃圾的正确分类,即可获得称为“低碳币”的虚拟货币作为奖励。

低碳币不仅是一种激励措施,也是APP生态系统的核心。用户可以将积累的低碳币用于多种用途,例如在APP内置的网上商城兑换各种环保商品或服务,这些商品或服务都符合绿色生活理念,旨在进一步推广可持续消费模式。此外,为了提供更多便利,用户还可以选择将低碳币通过银行支付渠道直接提现,这一点增加了用户参与垃圾分类活动的灵活性和吸引力。

格绿班绿色生活APP不仅仅是一个垃圾分类的工具,它还承载着教育和引导的使命。APP内嵌有丰富的垃圾分类知识库,通过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向用户普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方法和技巧。此外,APP还设有分类指导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搜索或上传垃圾图片等方式,快速了解具体垃圾的分类标准和归属。

为了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格绿班绿色生活APP还提供了分类效果反馈功能。用户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分类行为对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如减少的碳排放量、节约的资源等,从而增强其持续参与垃圾分类和环保行动的动力。

总的来说,格绿班绿色生活APP是一个全面支持垃圾分类和推广绿色生活理念的平台,通过奖励机制、知识教育和行为引导,鼓励更多居民加入到环保行列中来,共同为实现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未来努力。

7. 粤能“星火学校”计划

星火学校的成立,旨在培训专业的垃圾分类督导员和志愿者,体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精神,通过点燃每一个人的环保意识,共同守护我们的绿色家园。

垃圾分类行“星火”计划作为知识传递的中心和政府与社区之间沟通的桥梁,星火学校通过其教育与培训活动,显著提升了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参与度,促使人们改变了对垃圾处理的传统观念。

通过一系列垃圾分类专业课程和实践活动,星火学校不仅向公众普及垃圾分类的基础知识,还强调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鼓励居民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此外,学校还致力于培养一支由社区志愿讲师和领导者组成的团队,他们经过专业的培训后,回到社区成为垃圾分类倡导的先锋,引领和推动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实践中来。

星火学校还积极推动社区的广泛参与,通过建立志愿者团队和组织各种分类活动,激发了居民的集体行动意识,有效提升了分类工作的效率和成效。所有这些工作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通过减少垃圾产生和提高资源回收率,培育出负责任的环保行为。

七、 垃圾分类可持续资金不足解决方法

1、 扩大运营企业的业务范围涉及政府授权垃圾分类运营企业承担更广泛的环卫一体化业务,不仅包括社区清洁、园林绿化维护,还扩展到与政府项目相关的物业管理服务。这样的授权能够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增强其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以下是该策略的详细描述:

1) 社区清洁服务:运营企业将负责社区的日常清洁工作,包括街道、公共空间的清扫、垃圾收集和运输等。企业还将负责维护社区的卫生设施,确保垃圾分类设施的正常使用和维护。

2) 园林绿化维护:企业将扩展服务范围到城市绿化项目,负责公园、街道、社区绿地的植被种植、养护和美化工作。包括树木的修剪、草坪的维护、花卉的种植和更换,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

3) 物业管理服务:运营企业将扩展到政府项目的物业管理领域,提供包括建筑物维护、设施管理、环境卫生等服务。这包括工程项目后期的清洁服务、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安全监控等。

4) 增效降本,提高服务质量:企业需要通过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包括使用先进的清洁设备、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等。通过培训员工、引进专业人才和优化服务流程来提升服务标准。

5) 增加收入来源:扩大业务范围将使企业能够从多个渠道获取收入,包括政府合同、私营企业合作以及服务收费等。通过提供差异化和增值服务,如环境监测、绿色认证等,为客户创造额外价值,从而增加收益。

2、 再生资源回收与销售是垃圾分类企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涉及到从垃圾分类回收中获取的可再生资源,如纸类、塑料、金属和织物等的再加工和利用。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创造新的商业价值,还能为垃圾分类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也是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以下是该领域的详细内容描述:

1) 收集再生资源:垃圾分类企业通过分类收集的过程中,将可回收物品如纸张、塑料瓶、金属罐和废旧织物等分离出来。这些物品经过初步的清洗和处理后,便成为再生资源回收的主要对象。

2) 资源分类与加工:回收的资源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处理,例如纸张可以被浆化重新制成纸品,塑料可以被熔化后再次塑形,金属可以重熔利用,织物则可以被拆解重组或作为填充材料。通过这种加工,废弃物被转化为有价值的原料,供应给其他制造业使用。

3) 创造商业价值:加工后的再生资源具有新的商业价值,垃圾分类企业可以通过销售这些资源给相关制造商或再生资源企业来获得收入。这种商业模式不仅为企业本身带来盈利,也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4) 销售再生资源:从再生资源的销售中获得的收入,可以为垃圾分类项目的运营和未来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这种自我循环的经济模式有助于垃圾分类项目的持续运作和扩展。

5) 符合循环经济理念: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理念的重要体现,它减少了对新资源的需求,降低了环境污染,促进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垃圾分类企业实际上是在推动整个社会向循环经济和更加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迈进。

3、 二手物品回收与利用是一种环保且具有社会价值的活动,旨在通过回收和重新利用那些不再被原主人使用但条件良好的物品,减少垃圾的产生并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这种活动鼓励居民将自己不再需要的手机、家电、衣物、书籍、玩具等物品捐赠出来,而不是直接丢弃成为垃圾。

通过开展二手物品回收与利用活动,不仅可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延长物品的使用周期,还能在社会中传播正面的环保信息,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为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支持。这是一种实现环保、社会福利和社区参与三赢的有效方式。以下是该项目内容的详细描述:

1) 回收活动组织:通过社区中心、学校、公共机构或专门的环保组织来组织二手物品回收活动。为居民提供方便的捐赠点或定期举办回收活动,收集不再使用的物品。

2) 物品评估与分类:收集到的物品将进行评估和分类,确保它们的状况良好,适合再次使用。对于一些需要维修或清洁的物品,应进行相应处理,以确保它们能够安全、卫生地再次使用。

3) 再利用途径:社区义卖:在社区内举办义卖活动,销售这些二手物品,所得收益可用于支持社区发展或捐赠给慈善机构。直接捐赠:将这些物品直接捐赠给需要的人群,如低收入家庭、孤儿院、老人院等。在线平台:通过在线二手交易平台,将这些物品售给需要的人,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促进物品的循环利用。

4) 环保意识提升:通过二手物品回收与利用活动,增强公众对于资源循环利用和减少浪费的意识。教育公众了解通过减少物品的消耗和延长物品使用寿命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 社区参与和凝聚力:这类活动还能够促进社区的参与感和凝聚力,居民通过捐赠和购买二手物品,参与到社区的环保活动中,共同为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作出贡献。

4、 通过这种环保手工制作培训,居民不仅可以学到实用的手工技能,还能深入了解和参与环保活动,提高整个社区的环保意识和生活品质环保手工制作培训栏目的详细内容如下:

1) 环保手工制作区的设置:在社区内设立一个专门的环保手工制作区域。这个区域将配备必要的工具和材料,包括废纸、废塑料瓶、旧衣服等可回收材料,以及剪刀、胶水等基本制作工具。

2) 专业指导与培训:安排具有手工制作经验的专业人士或志愿者定期在该区域提供现场指导和培训。他们将教授居民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以及如何将废弃物转变为有用的手工艺品。

3) 多样化的手工项目:提供多种不同类型的手工艺品制作项目,以适应不同年龄和技能水平的居民。这些项目可以包括制作纸花、塑料瓶装饰品、布艺品等,既实用又具有装饰性。

4) 创意与创新鼓励:鼓励居民发挥创意和创新,自由地设计和制作个性化的手工艺品。专业指导者可以提供基本的指导,但主张让居民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

5) 环保意识的提升:在制作过程中加入环保教育元素,教育居民了解废弃物料的再利用价值和环保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6) 作品的展示与交流:定期组织手工制作作品的展示活动,让居民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与其他居民交流心得和技巧。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展示居民的成果,还能增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7) 成品的实用性与礼物:鼓励居民将制作的手工艺品用于家庭装饰或作为礼物送给家人和朋友,实现物品的实用价值,并传递环保的理念。

4、 社区资源开发是指对社区内的各项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旨在创造额外的盈利模式,并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便利服务。通过对物业管理、广告空间、停车场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垃圾分类运营企业不仅能增加自身的收入,还能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和居民的生活便捷度。以下是社区资源开发的几个关键方面:

1) 广告空间利用:社区内的公共空间、电梯间、停车场等地方,都是潜在的广告空间。通过出租这些空间给商家投放广告,可以为运营企业带来稳定的广告收入。

2) 停车场管理:对社区内的停车场进行有效管理,包括引入智能停车系统,优化停车位分配,实施合理的收费标准。通过停车费用收取,增加企业的经营收入。

3) 电动车充电服务:在社区设置电动车充电站,为电动车主提供充电服务。既方便了居民,也能通过充电费用获得收益。

4) 代洗衣物服务:提供专业的洗衣服务,包括收集、清洗、烘干、送回等一条龙服务。方便居民,同时作为企业的盈利项目。

5) 收发快递服务:建立社区快递收发点,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快递收发服务。解决居民因工作忙碌而错过快递收发的问题,提高居民满意度。

6) 送水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定时送水服务,包括饮用水的订购、送达等。保证居民用水的便捷性和水质的安全性。

通过上述社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垃圾分类运营企业不仅能拓宽盈利渠道,增加收入,还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增加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和归属感。这种多方面的服务提升,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便利的社区环境。

6、 商业合作共模式是垃圾分类运营企业与社区周边商户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通过提供一定的引流服务来帮助商户增加收入,同时从中获得一定比例的提成,从而为垃圾分类运营企业创造新的盈利点。这种模式不仅能增强社区服务的综合性,还能促进社区经济的活跃。

商业合作共模式要求运营企业具备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洞察力,以及良好的合作沟通能力,以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和双方利益的最大化。通过这种模式,垃圾分类运营企业可以拓宽盈利渠道,同时为社区居民和商户创造更多价值。以下是该商业合作模式的具体内容:

1) 建立合作关系:运营企业与社区附近的餐馆、零售店、便利店等商户建立合作关系。合作关系可以基于不同的合作模式,如广告合作、促销活动合作、会员福利合作等。

2) 引流服务提供:运营企业利用自身的平台和资源,如社区公告栏、社区活动、APP等渠道,为合作商户提供引流服务。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或提供优惠券、折扣等方式吸引社区居民到合作商户消费。

3) 收益共享模式:通过合作帮助商户增加收入的同时,运营企业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提成或者固定的合作费用。提成比例或合作费用可以根据合作协议事先约定。

4) 增值服务开发:结合商户的特点和居民的需求,共同开发一些增值服务,如专属会员日、主题促销活动、定制产品等。这些增值服务不仅能提升商户的吸引力,也能为运营企业带来更多的合作收益。

5) 社区经济活跃:通过商业合作共模式,不仅能为垃圾分类运营企业创造新的盈利点,还能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提升社区商户的活跃度和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区内外的经济循环,形成了良好的社区经济生态。

7、 多元化服务与资源整合是指在社区内部和周边环境中发掘和整合各种资源,开展一系列多样化的服务项目,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同时吸引外部资金的投入,为垃圾分类运营企业创造多渠道的收入。这种模式不仅能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增加居民的生活便利,还能促进社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多元化服务与资源整合,社区不仅能提供更加全面和高质量的服务,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还能为垃圾分类运营企业开辟新的盈利途径,实现社区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实施多元化服务与资源整合的一些关键方面:

1) 文化教育中心:利用社区空间开设文化教育中心,提供各种文化和教育课程,如语言学习、音乐绘画、成人教育等。吸引专业的教育机构入驻,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 托老与托幼服务: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提供托老和托幼服务,帮助解决家庭照顾老人和儿童的需求。这些服务可以是全日制或是半日制,甚至是临时托管,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3) 共享健身房:在社区内建立共享健身房,引进先进的健身设备和专业的健身教练。提供个性化的健身计划和团体课程,鼓励居民参与,促进居民的健康生活方式。

4) 儿童乐园:开设儿童乐园,提供安全、有趣的游乐设施和活动,成为家长和儿童的休闲好去处。通过举办各种儿童活动和节日庆典,增加乐园的吸引力。

5) 吸引外部合作: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社区服务,吸引外部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的关注和资金投入。与企业、教育机构、健身品牌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和运营服务项目。

6) 创造多渠道收入:通过会员费、服务费、合作分成等方式,为垃圾分类运营企业创造多渠道的收入。通过优化服务和提升品质,增加服务的附加值,提高收益水平。

8、 政府资金支持与激励政策是指政府为了推动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项目的实施,专门设立的财政资金和相关激励措施。这些政策旨在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优惠条件,鼓励企业和组织参与到垃圾分类和环保项目中来,提升项目的运营质量和可持续性,同时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风险。以下是该栏目的内容详细描述:

1) 专项资金申请:垃圾分类运营企业应主动了解国家、省级、市级等各级政府针对垃圾分类的专项资金政策。根据政策要求,准备相应的申请材料,包括项目计划书、预算报告、效益分析等,向政府申请专项资金支持。

2) 资金使用领域:政府提供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垃圾分类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分类收集设施、转运站、处理设施等。支持技术创新和研发,包括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应用,提升垃圾分类和处理的效率与质量。用于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确保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

3) 激励政策利用:除了直接的资金支持外,企业还应关注政府提供的其他激励政策,如税收优惠、土地使用优惠、贷款贴息等。通过充分利用这些政策,进一步降低项目运营成本,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4) 提升项目可持续性:通过相关资金支持和激励政策,加强项目的基础建设和技术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从而提升项目的可持续性。实施有效的项目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和效率,实现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营。

9、 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在垃圾分类和处理行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直接关系到运营成本的控制和盈利能力的提升。通过引进和应用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垃圾分类运营企业能够实现工作流程的优化、资源回收利用率的增加和运营效率的提高。

通过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垃圾分类运营企业能够实现更加绿色、高效和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同时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以下是实现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的几个关键方面:

1) 引入先进技术:采用最新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技术,如自动化分拣线、智能垃圾桶、RFID技术等,提高分类的准确性和效率。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垃圾收集点的状态,优化收运计划和路线。

2) 软件系统应用:开发或引入专业的垃圾管理软件系统,实现垃圾收运的动态调度、资源分配的优化和数据管理的自动化。通过数据分析,识别效率低下的环节,及时调整操作策略。

3) 提高分拣效率: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垃圾的自动分拣能力,减少对人工分拣的依赖,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分拣精度,减少错误和混合,提高可回收物质的纯度,增加再生资源的销售价值。

4) 资源回收利用率提升:通过改进回收技术和流程,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如采用更有效的物料回收技术和提纯工艺。开发新的再生资源利用方式,拓宽回收物料的应用领域。

5) 降低运营成本:通过技术优化和流程改进,降低垃圾收运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运营效率。利用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减少人力需求,有效控制人工成本。

6) 提高盈利空间:高效的分类和处理不仅降低成本,还能提高再生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增加再生资源销售的利润。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如电子垃圾回收、有害垃圾安全处理等,创造新的收入来源。

10、 开发新的商业模式涉及垃圾分类运营企业通过创新方式拓展业务,以增加收入来源。企业可以开发线上商城如格绿班小程序或绿色生活APP等,以及低碳生活应用程序,利用这些平台销售生活日用产品和提供线上服务。这些新的商业模式不仅可以直接增加企业的收入,还能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客户满意度。

通过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垃圾分类运营企业不仅能增加直接收入,还能通过提升用户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间接促进垃圾分类的效率和效果,形成良性循环。这些商业模式的成功实施,需要企业具备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市场洞察力以及良好的合作伙伴网络。以下是详细内容:

1) 线上商城开发:利用小程序或APP开设线上商城,销售与环保、绿色生活相关的产品,如环保材料制成的日用品、节能设备等。商城中的商品可以是企业自产的,也可以是与其他环保品牌合作的产品。

2) 低碳生活应用程序:开发低碳生活应用程序,提供节能减排的生活建议,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应用程序内设有任务和挑战,鼓励用户通过完成具体行动获得积分,如步行出行、使用环保产品等。

3) 积分兑换系统:在应用程序中设置积分系统,用户通过参与垃圾分类、使用环保产品等活动累积积分。积分可以在线上商城中兑换商品或服务,增加用户参与度和忠诚度。

4) 线上服务提供:提供垃圾分类指导、环保知识教育等线上服务,帮助用户提升环保意识和生活技能。服务可以是免费的,以吸引用户,也可以是付费服务,如专业的环保咨询、定制化的低碳生活方案等。

5) 商业合作与广告:在应用程序和小程序中开放广告位,与环保意识相符的品牌合作,进行广告推广。同时,与本地商家合作,推广线下的环保活动或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多实体体验。

八、 实践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发现和建议,我们可以进一步详细阐述如何在城市垃圾管理中实施和优化智能垃圾分类系统,以及相关政策制定的方向。

1、 居民参与度提升策略

1) 教育与宣传: 通过社区活动、学校教育和媒体宣传,增加居民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如何正确分类的知识。

2) 智能垃圾箱的应用: 利用智能垃圾箱提供即时反馈和奖励机制,如积分兑换、即时奖励等,激励居民正确分类。

3) 社区参与: 鼓励社区建立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组织定期的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和活动,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3、 后端处理加强方案

1) 设施建设与优化: 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和优化后端处理设施,如回收处理厂、有害垃圾处理中心等,确保分类后的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2) 技术升级: 引入先进技术,如生物降解技术、热解析技术等,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和环境友好度。

3) 监管与维护: 加强后端处理设施的运营监管,定期进行维护和升级,确保处理能力与居民分类投放量相匹配。

4、 资金保障与政府企业合作

1) 多元化资金渠道: 除了政府财政投入,还可以探索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如公私合营(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分类项目。

2) 激励政策: 对于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企业和个人,政府可以提供税收减免、补贴等激励措施。

3) 合作框架: 建立政府、企业、社区和居民共同参与的合作框架,明确各方职责,形成合力推进垃圾分类。

5、 未来研究与政策制定方向

1) 技术创新研究: 继续支持对新型垃圾分类和处理技术的研发,如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生物降解材料的开发等。

2) 行为心理研究: 深入分析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和行为模式,探索更有效的行为引导和激励机制。

3) 政策法规完善: 根据垃圾分类项目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如垃圾分类标准、违规处罚等。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提高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居民参与,加强后端处理能力,保障项目资金,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最终实现垃圾分类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持续的技术创新、行为研究和政策完善将为未来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更坚实的支持。

九、 案例研究

案例一:

石家庄鹿泉区垃圾分类运营项目介绍

1、 前端分类投放

一是打造生活垃圾分类五新智慧平台。在西部峰景小区打造  了占地约 100 平方米的生活垃圾分类五新智慧平台(新服务、新  技术、新制造、新金融、新能源),用智能引领垃圾分类,带动  居民投放热情。平台配有智能回收箱、有害回收箱、厨余垃圾处理、礼品兑换机等设备,并新增人脸识别功能,运用“互联网+ ” 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居民在投放各类垃圾时,全部在垃圾分类引领员督导下通过智能化设备完成投放,正确投放后并获得  奖励分,奖励分用来现金兑现,购物消费等,用最为现实的奖励方式使居民保持长期主动分类,正确投放的激情,进而让居民养成家中自觉分类,源头分类,正确投放的良好习惯。

通过智能设备的投放使用,各类垃圾的数据都实时上传呈现,各项清晰的数  据都给领导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在平台内配备厨余垃圾处理设备,让本小区内前端分类好的厨余垃圾现场处理,生成肥料,免费发放居民,让居民真正清楚前端所分类好的垃圾,都得到了分  类的处置,绝不前分后混。前端激励促进分类投放, 中端定时定  点督导收集,末端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厨余垃圾现场处理,形成了生活垃圾分类的完整闭环。

二是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巷。针对物业管理缺位的小区,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将全长 300 余米的幸福巷中的 6 个居民小区串联起来,打造了一条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巷。同时对两侧墙体 进行美化并安装智能回收设备,将原来的垃圾桶合并成 2 个四分 类集中投放点,既优化了小区环境,又实现了生活垃圾源头分类。 通过示范巷的带动引领,引导居民形成源头分类、分类投放、正确投放的良好习惯。

三是小区实现撤桶并点,集中投放。充分考虑居民生活习惯, 科学设置投放点,实行“撤桶并点 ”,建设景观四分类平台,每个平台安排专职人员全天候引导,负责做好生活垃圾分类的投放 督导工作,实现了垃圾四分类集中投放。截至目前,鹿泉区运营 垃圾分类小区已全部撤桶并点,让过去小区内 360 余个分散的投 放点,全部撤掉,统计规划为现在的集中垃圾分类投放点 68 个, 让垃圾分类投放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主要做法为:首先在撤桶 一周内,我们在小区内发放撤桶并点,垃圾分类集中投放明白纸, 入户宣传。三周内,在主城区依托小区在主要街道举办大型“撤桶并点、源头分类、正确投放 ”大型垃圾分类主题宣讲活动,动员基层党员、社区、物业、居民等多元人物,提高小区居民垃圾 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其次,小区类型繁多,有物业管理的、 自 主管理、社区管理。撤桶并点之初,首先从有物业管理小区着手, 在小区内先撤掉 30%的垃圾桶,其次逐步撤其他点位垃圾桶,在一个星期之内撤完小区内所有分散的垃圾桶,归置集中投放点。

最后,在原垃圾投放点安排人员严防死守,遇到投放垃圾居民进行垃圾集中投放点的正确指引,然后安排专职人员在集中投放点 进行桶前的督导教育,从早 6 点到晚 10 点,两班倒的形式进行全 天候的督导、指引,使小区垃圾分类集中投放形成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2、 中端分类运输

为全面保障垃圾分类各环节的规范标准,各类可回收物的收运都由专车专运,现共配备可回收物收运车辆 5 部,玻璃由单独 一辆车收运、纸类由单独车收运、剩余种类由单独车辆收运,每 类可回收物都做到单独装袋,单独收运,最终送往垃圾分类分拣中心进行细致分拣,坚决杜绝前分后混的现象。

3、 末端分类处置

一是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分拣中心。为使生活垃圾进一步得到资源化、减量化处理,建成了占地面积约 1500 平方米的生活垃圾 分类分拣中心,并利用中心建设为青少年教育园地。分拣中心分 别设置玻璃、金属、塑料、纸张、织物和有害共六类分拣区与放 置区。通过人工细致分拣后再进行机械打包,送往相应的终端企 业进行处置,实现资源回收再利用;有害垃圾收运至有害垃圾暂 存密闭方舱分类暂存,由专业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后运往相应 工厂进行资源循环利用和专业化再生处理,彻底实现变废为宝。

青少年教育园地是将分拣中心墙体及空间进行充分利用,绘制垃 圾分类文化墙、垃圾分类展品区及垃圾分类教育区。以石分美为车头,绘制垃圾分类专列号火车,车厢分为玻璃、金属、塑料、纸类、织物五大类,各区域放置由可回收物打造的小手作及分类 之后的意义和好处。分拣中心内依托主墙,墙体上方绘制垃圾分 类宣传标语,下方利用废旧木板打造建设了置物架,左侧墙为利 国利民首字母造型,右侧墙为垃圾分类首字母造型,造型下方安装了货物架,用于盛放对应区域的可回收物,成为了垃圾分类的 可回收物资源超市,让市民更清晰了解可回收物分几类,分别有什么以及分类之后的好处和意义。

二是建设有害垃圾暂存密闭方舱。为解决有害垃圾暂存问题, 按照快捷、安全的原则,在垃圾分类分拣中心建立了有害垃圾暂存密闭方舱,对不同品种的有害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独立存储, 待达到一定数量后, 由具备专业资质的处置企业对有害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是建设大件垃圾拆解中心。为解决大件垃圾处置问题,建设 占地约 4000 平方米的大件垃圾拆解中心,2020 年 7 月份开始试 运营。拆解中心配备大型粉碎机、压缩机各一台,对居民所产生 的大件垃圾进行粉碎、分拣、压缩打包后,送往相应厂家进行分类处置,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

项目亮点总结:

石家庄鹿泉区垃圾分类项目的运营模式体现了一种全面、创新且可持续的垃圾管理策略。以下是该项目的一些亮点总结:

1. 智慧平台建设:

利用五新智慧平台(新服务、新技术、新制造、新金融、新能源),采用先进的智能技术,如智能回收箱、人脸识别等,实现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极大提升了居民的参与度和垃圾分类的效率。

2. 实物奖励机制:

通过智能平台的实物奖励机制,居民正确投放垃圾后可获得奖励分,可用于现金兑现或购物消费,有效激发了居民的分类投放热情,形成了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3. 数据驱动决策:

垃圾分类投放和回收的数据实时上传,为城市管理提供了清晰的数据支持,帮助决策者进行精准的城市管理和政策调整。

4. 前端处理与资源回馈:

在小区内部署厨余垃圾处理设备,将分类好的厨余垃圾现场处理成肥料,再免费发放给居民,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闭环,增强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可和支持。

5. 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巷:

通过将多个小区联合起来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巷,优化了小区环境,同时通过墙体美化和智能回收设备的安装,提高了居民的分类意识和参与度。

6. 撤桶并点策略:

实施“撤桶并点”策略,优化了垃圾投放点的设置,通过景观四分类平台和专职引导员,实现了垃圾四分类的集中投放,规范化了垃圾投放行为。

7. 中端分类运输:

采取专车专运的方式,对不同种类的可回收物进行单独收运,确保了分类的质量,防止了前分后混的现象。

8. 末端分类处置:

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分拣中心和有害垃圾暂存密闭方舱,实现了有害垃圾的安全暂存和无害化处理,同时通过大件垃圾拆解中心,提高了资源回收的利用率。

9. 教育与公众参与:

分拣中心不仅作为处理设施,还被建设成为青少年教育园地,通过垃圾分类文化墙、展品区等形式,教育公众并提高他们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认识。

图片13

这个项目通过整合技术创新、居民激励、数据管理和教育公众等多个方面的措施,形成了一个覆盖垃圾分类全链条的综合管理体系,不仅提高了分类效率和资源回收率,还促进了居民参与度,展现了垃圾分类在城市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潜力。

案例二:

青岛项目垃圾分类及环卫一体化项目运营介绍

项目名称:市北区环卫市场化及垃圾分类作业服务项目

项目模式:与青岛市直国有企业合资合作成立项目公司参与项目投标、运营。

服务内容:作业区域内道路(含绿地)保洁、道路洒水、道路冲洗、垃圾收集清运、垃圾收集站及公厕管理、垃圾容器配备 与管理,突发事件(如道路污染)和自然灾害(如暴雨、降雪等) 的应急处置及重大活动环境卫生保障等;国家生活垃圾分类计划任务服务管理运营,完成居民区、单位垃圾分类全覆盖,推进生 活垃圾分类工作规范提质,实现作业区域内垃圾分类工作全部达标,最大程度地提高垃圾分类的智能化、信息化和规范化水平。

首次中标时间:2020 年 3 月 25 日

年服务额:1.62 亿元人民币

服务年限:2020 年 5 月 1 日至 2026 年 4 月 30 日

总合同额:每年 1.62 亿元人民币

作业面积:543 万平方米

日产垃圾量:420 吨

服务人口:25.46 万户居民

项目特点:

1、 系统、优质、高效、放心的专业化服务。项目汇集了国内 的智能垃圾分类、环卫作业及民生服务行业领先企业的多方优势资源和丰富运营管理经验,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深圳粤能作为控股企业,发展不忘初心,意愿通过打造交运北洁服务品牌,为青岛建设美好人居环境作出贡献。

2、 垃圾分类和环卫作业一体化运营服务。与单一项目运营服 务相比,一体化运营服务可以有效提高环卫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公司运营管理效能,同时也有利于行业的监督考核管理。

3、 生活垃圾智能分类的系统解决方案。垃圾分类服务将涵盖 从分类设备设施的配置,到体系建设宣传,以及后期项目的管理运营服务全过程。

4、 智能垃圾分类-粤能模式的特点智能垃圾分类-粤能模式,是粤能公司打造的核心业务模式。 公司将致力于智能垃圾分类-粤能模式在国内的全面市场推广和 战略投资布局。粤能模式采用的是目前国内技术最先进、理念最 超前、系统最完善的垃圾分类模式,是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运营模式,其突出特点有:

1)垃圾分类系统解决方案。粤能模式是目前国内领先的生活 垃圾智能分类系统解决方案,不但提供分类设备设施的整体配置, 还提供体系建设宣传,以及后期项目管理运营的系统化标准化服 务,真正实现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体系化建设。

2)“软硬兼施 ”,设备+服务并重。粤能模式注重从垃圾分 类的前端-分类投放环节入手,通过常态化的宣传、培训以及督导手段,实现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正确率达到要求。在投放智能分类设备设施的同时,进行每家每户 100%全覆盖的入户宣 传,以及在投放现场定时定点进行督导和规范,并通过开展公众 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协同等大量的、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切实引导和培养居民逐步建立良好的分类习惯。

3)智能化和“互联网+ ”思维的全过程应用。粤能模式的智 能分类设备可实现人脸识别、手机 APP、智能 IC 卡等多种身份识 别方式,以及智能机器人宣传服务等智能化手段,促进分类投放 和收集的引导和监督效果。并通过全过程调度管理平台的使用, 实现全过程智能化大数据信息的实时采集。还可以与政府管理平台进行数据联通,实现大数据的实时共享支持。

4)定制化服务。粤能模式可以针对各地区实际,进行垃圾分 类方案的总体设计,建立适合本区特点、居民参与度高,分类投放准确、减量化明显的智能分类体系。

5、 项目理念创新垃圾分类特色积分模式激励居民进行参与。居民投放垃圾除 获得现金积分外,还能获得相应的成长积分;居民通过每日签到 和线上小程序答题,获得相应成长积分;后台系统根据居民的现 金积分和成长积分,将居民分为 10 个等级,积分累积越高,用户 等级则越高,可回收物实际成交价格就越高。通过有偿、多样的激励模式,运用经济杠杆鼓励居民参与其中。

6、 项目技术创新公司垃圾分类设备和系统全智能化,实现自动称重、数据传输、满溢报警、运输实时监管等功能,既了数据的真实性, 又减少了人力成本;多功能机器人替代人工进行分类宣传、知识 解答,既提升垃圾分类的趣味性,又降低人工运营成本;打造的 垃圾分类四新平台、五新平台具有图像识别功能,对居民投放的 厨余垃圾能通过图像进行识别,并现场给予评分,对分类不正确 的行为现场纠错,起到了良好的 监督和教育作用,逐步减少分类 指导员的使用数量,降低人工成本;垃圾分类通过全过程调度管 理平台的使用,实现全过程智能化大数据信息的实时采集,还可以与政府管理平台进行数据联通,实现大数据的实时共享支持。

7、 项目手段创新

1)打造“一道风景(一点、一线、一片、一面)”。每条街 道打造一处优秀的垃圾分类综合集中投放点;五新平台(位于大 山宝城)、四新平台(位于万科多伦多)、集中投放点(位于鼎 城小区)连成一线,在全区形成一条成熟的观摩路线;每条街道 打造 3-4 个示范小区形成一片,让每条街道都有成片亮点;市场 化十街道全部打造成达标小区形成一面,让垃圾分类成为市北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3)制定“二种规范 ”。一是规范四分类桶点和二分类桶点收 集容器的配置;二是规范居民定时定点投放。通过改造和建设 500 处四分类集中投放点,撤并 240 处二分类投放点,规范分类桶点 的配置;在 500 个四分类桶点分别安排一名分类指导员,每天早上6:30-8:00,晚上6:00-8:00两个规定时间段定时定点指导居民分类投放。

4)设置“三个公开 ”。设置公告栏、公示栏、指示栏,公开 收运信息,公开负责人信息,公开监督电话。通过设置公告栏, 普及垃圾分类知识;通过设置公示栏,建立垃圾分类“红黑 ”板; 通过设置指示栏,教育居民如何分类。公开收运信息、负责人信息、监督电话,让居民遇到相关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

4)倡导“六项常规 ”。一是常规化开展入户宣传;二是每月 举办一场大型活动;三是每月举办二场中型活动;四是各街道每 月举办二场小型活动;五是培养垃圾分类志愿者讲师;六是常规 化开展对社区工作人员、物业管理人员、楼道长、志愿者、居民的培训。

8、 市北项目垃圾分类的十种模式场景

1)开放式楼院模式

典型代表为镇江路街道北仲路 73 号,主要覆盖 4 栋居民楼 11 个单元,居民约为 600户,原有四分类桶点 1 处,二分类桶 点 11 处,现建成 1 处四分类综合集中投放点,原四分类桶点和二 分类桶点全部撤除。集中投放点内可回收物采用智能回收箱收集, 有害垃圾采用专用有害回收箱收集,厨余和其他垃圾采用塑料容器收集,居民 100%实现了集中投放。

2)商住楼模式

典型代表为海伦路街道万科东第小区,共有居民 510 户,商 户和公司 127 家,原有四分类桶点 2 处,二分类桶点 4 处,现建 成 1 处四分类综合集中投放点,原四分类桶点和二分类桶点全部 撤除。集中投放点内可回收物采用智能回收箱收集,有害垃圾采 用专用有害回收箱收集,厨余和其他垃圾采用塑料容器收集,居民 100%实现了集中投放。

3)封闭小区普通模式

典型代表为浮山新区盛世美邦小区,共有居民 680 户,原有 四分类桶点 2 处,二分类桶点 4 处,现建成 1 处四分类综合集中 投放点,原四分类桶点和二分类桶点全部撤除。集中投放点内可 回收物采用智能回收箱收集,有害垃圾采用专用有害回收箱收集,厨余和其他垃圾采用塑料容器收集,居民 100%实现了集中投放。

4)封闭小区中高端模式

典型代表为合肥路街道鼎城小区,共有 5 栋居民楼,680 户 居民,原有四分类桶点 1 处,二分类桶点 7 处,现建成集中投放 点 2 处,原四分类桶点和二分类桶点全部撤除。集中投放点内可 回收物采用智能回收箱收集,有害垃圾采用专用有害回收箱收集, 厨余和其他垃圾采用塑料容器收集,实现了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  100%,参与率 95%。鼎城小区是市北区第一个实现 100%集中投放的小区,是市北区垃圾分类的优秀典范。

5)智慧厨余平台模式

典型代表为双山街道万科多伦多小区,共 10 栋居民楼、15 个单元,居民共 1887 户。小区内原有四分类投放桶点共 3 处,二 分类投放桶点 15 处,新建设了综合集中投放点 1 处,撤桶并点了 7 处,设置了宣传栏、公示栏 3 处,2 处集中投放点,其它10 处垃圾投放桶点全部撤除。

集中投放点内可回收物采用智能回收箱收集,有害垃圾采用 专用有害回收箱收集,厨余和其他垃圾采用四新智慧服务平台收 集。四新智慧平台主要是通过对居民的人脸进行识别,引导居民 投放厨余垃圾。系统能对厨余垃圾自动称重,将数据上传云平台, 并对厨余垃圾进行图像识别,现场给予评分,投放正确的居民获 得积分奖励,投放其他垃圾无积分奖励。该系统采用的新服务、 新技术、新能源、新金融等四新理念,在国内垃圾分类领域尚属首创。

5)五新智慧平台模式

五新智慧平台是指利用新服务、新技术、新能源、新金融、 新制造运用于垃圾分类。典型代表为双山街道大山宝城小区,共 有 17 栋居民楼,37 个单元,1018 户居民。小区内原有四分类桶 点 2 处,二分类桶点 38 处,目前建设四分类集中投放点 1 处,二 分类集中投放点 3 处,其余散放垃圾桶全部撤除。在五新智慧平 台集中投放点内,可回收物采用智能回收箱收集,有害垃圾我们 采用专用有害回收箱收集,厨余和其他垃圾采用自动开盖智能回 收容器收集。该容器系统有人脸识别、感应识别、刷卡识别等 3 种身份识别方式,居民身份识别后,无须触摸到垃圾桶盖,垃圾 桶盖会自动开启,引导居民投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系统能对 厨余垃圾自动称重,将数据上传云平台,并对厨余垃圾进行图像 识别,现场给予评分,居民每天第一次投放的厨余垃圾获得积分奖励,投放其他垃圾无积分奖励。

五新智慧平台内配置有礼品兑换机,实现居民积分现场兑换。 五新智慧平台内还安装有厨余垃圾处理机,能对厨余垃圾进行现场处理,处理好的厨余垃圾成为有机肥或做成燃料棒,循环利用。

7)公共区域模式

典型代表为镇江路党建广场集中投放点,可回收物采用智能 回收箱收集,有害垃圾采用专用有害回收箱收集,现场安装了宣 传栏、公示栏、指示栏,在公共区域对居民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8)垃圾箱房模式

典型代表是黄金岁月小区。黄金岁月小区,共有居民 1011 户, 原有四分类桶点 2 处,二分类桶点 10 处,现建成 1 处四分类综合 集中投放点,原四分类桶点和二分类桶点全部撤除。集中投放点 内可回收物采用智能回收箱收集,有害垃圾采用专用有害回收箱 收集,厨余和其他垃圾采用塑料容器收集,居民 100%实现了集中投放。

9)全智能化模式

典型代表是青建太阳岛住宅区。青建太阳岛住宅区位于市北 区双山街道,共 3 栋居民楼、3 个单元,居民 514 户,是我们重点打造的全智能化集中投放模式的代表。小区内原有四分类桶点 1 处,二分类桶点 3 处。后经过撤桶 并点,撤并了原来所有的二分类和四分类桶点,建成了一处综合集中投放点,小区居民 100%实现了集中投放。

10)智能垃圾分类厢房模式

典型代表是万科城国际公园。万科城国际公园位于双山街道 双山社区,共 4 栋居民楼,6 个单元,居民 586 户,商铺 185 户。 进行全智能化打造之前有四分类桶点 1 处,二分类桶点 8 处,经 过认真调研,多次组织街道、物业公司、运营公司三方协调,科 学决策,最后决定在 2 号楼、4 号楼对面各建立一处智能垃圾分 类厢房集中投放点,原有四分类桶点、二分类桶点将陆续撤除, 并选定两处商户集中投放点,达到商户餐厨垃圾与居民厨余垃圾可以有效分离投放,逐步实现小区 100%集中投放。

项目亮点总结:

青岛市北区环卫市场化及垃圾分类作业服务项目的亮点主要包括:

1. 合资合作模式:与青岛市直国有企业合资合作,成立专门的项目公司参与投标和运营,确保项目的专业性和可持续性。

2. 全面服务内容:除了基础的道路保洁、垃圾收集清运等环卫服务,还包括公共设施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以及重大活动环境卫生保障,实现了环卫服务的全面化。

3. 垃圾分类与环卫一体化:项目不仅实施国家生活垃圾分类目标任务,还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规范提质,通过一体化运营服务,提高环卫资源利用效率和运营管理效能。

4. 智能化垃圾分类系统:引入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解决方案,包括分类设备配置、体系建设宣传及后期管理运营,大幅提升垃圾分类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5. 粤能模式:采用先进、理念超前的粤能模式进行垃圾分类,提供系统化、标准化的服务,实现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的体系化建设。

6. 创新的激励机制:采用特色积分模式激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通过有偿和多样化的激励方式,运用经济杠杆鼓励居民的参与。

7. 技术创新:全智能化的设备和系统实现自动称重、数据传输等功能,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数据真实性和运营效率。

8. 项目手段创新:包括“一道风景”建设、二种规范制定、三个公开设置和六项常规倡导,提升垃圾分类的参与度和效率。

9. 多种模式场景:根据不同的社区环境和需求,开发了开放式楼院、商住楼、封闭小区、智慧厨余平台等多种模式场景,以适应不同的垃圾分类需求。

图片14

这个项目通过技术创新、合作模式、服务内容的全面化以及垃圾分类与环卫一体化的运营,有效提升了垃圾分类的效率和质量,为青岛市建设美好人居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案例三:

威海项目运营的亮点

服务内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与运输处置体系规划、分 类宣传推广、分类基础设备设施的配置和建设、智慧分类平台的建设、分拣中心的建设以及后期项目的管理运营。

服务范围:环翠区 79000 户居民,学校 2 所,机关单位 4 个。

投资规模及期限:一期投资总额为 2498000 元,服务期自 2018 年 7 月 9 日至 2019 年 7 月 8 日;二期投资总额为 2497000 元,服 务期自 2019 年 4 月 3 日至 2020 年 4 月 2 日;三期投资总额为 2990000 元,服务期自 2020 年 5 月 28 日至 2021 年 5 月 27 日; 四期投资总额为 1969999 元,服务期自 2021 年 7 月 13 日至 2022年 7 月 12 日。

设备概况:共配置 141 套智能回收箱,8 辆新能源收运车,1辆厢式转运车,1 台打包机,1 台叉车;

人员概况:共配置全日制员工 20 名。

本项目是以市场化的方式由我公司承接环翠区智能垃圾分类 运营,主要是通过“ 互联网+ ”的模式,建立数字化云平台,以 APP 终端数据处理,构建垃圾分类回收体系,配套建设智能回收网络,在试点区域内完善分类和回收“两网融合 ”。

自 2018 年 7 月正式启动第一期项目运营以来,日平均收运可 回收物达到 3 吨以上, 自启动第二期项目以来, 日平均收运可回收物达 6 吨以上。按该项目实际运营 20 名员工核算,可回收物的实际利润基本能与人力成本持平。未来在政府不再投入资金的情况下,该项目依靠自身的造血功能,基本能维持持续运营。

2019 年 10 月 16 日,威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威海 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提出 2019 年全面启动生活垃圾 分类工作,由环翠区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垃圾分类经验, 威海市垃圾分类将全面启动“环翠模式 ”

2018 年-2020 年,环翠区智能分类项目连续三年获评中环协 年度典型案例;2019 年工作调研被《山东政务信息》刊发,并被 省领导批示;2020 年垃圾分类模式获评山东省城市品质提升试点 项目。垃圾分类工作模式受到同行业高度关注,年均接待省内外交流学习 60 余批次。

环翠区智能垃圾分类运营项目的亮点包括:

1. 市场化运营:该项目采取市场化运营方式,与政府合作,在环翠区全面推广智能垃圾分类服务。

2. 数字化平台:通过建立数字化云平台和使用APP终端数据处理,构建了完整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

3. “两网融合”:完善了分类和回收的“两网融合”,通过智能回收网络和智能回收箱,实现了高效的垃圾收运与分类。

4. 高效收运:自项目运营以来,日平均收运可回收物达到3吨以上,证明了项目的高效性和实用性。

5. 自我维持能力:项目通过可回收物的利润与人力成本相持平,实现了自我维持的运营模式,无需政府持续资金投入。

6. 荣誉认证:项目连续三年获评中环协年度典型案例,并受到省内外的高度关注和学习,证明了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

7. 自给自足的财务模型:项目建立了一个财务模型,可回收物的销售收入可以覆盖运营成本,使其成为自给自足的垃圾分类运营的典型案例。

这些亮点展示了环翠区智能垃圾分类运营项目在垃圾分类领域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以及在促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重要贡献。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