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委员讲坛 名家访谈 医学前沿 食话食说 岐黄园地 科普养生 健康产业 粉碎谣言

首页>健康>资讯

全国政协委员孙蓉:以科技创新促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形成

2024年03月13日 10:15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刘喜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中医药是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的重点任务。如何加快形成中医药产业的新质生产力,进而促进中医药的高质量传承创新发展?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教授孙蓉有诸多思考。

“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中医药,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面前,既是我国参与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之一,也是促进我国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抓手之一。”孙蓉坦陈,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选题,但是目前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距离形成独具特色的、以创新为特点、以质优为关键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应进一步有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构建中医药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孙蓉认为,促进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首先需要进一步坚持“四个面向”,聚焦肿瘤、心脑血管、代谢性疾病等常见重大、慢性疾病中的中医药优势病种和预防保健特色,切实做强自主创新链,彻底打通成果转化链。

孙蓉说,中医药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的诸多科技成果有待用现代生命科学的语言讲清楚疗效和作用机理。因此,可聚焦肿瘤、心脑血管、代谢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用现代科学数据把“中医药优势病种”梳理清楚,并把这些优势病种的科学原理解释清楚。

“讲清楚‘中医药优势病种’的疗效和作用机理,需要进一步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和产业化的创新链,在科研源头就紧密实施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还需要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来实现传统中医药创新与现代诊疗标准和市场的和谐对接。比如,针对符合中医药理论、临床疗效确切、市场应用广泛的中药大品种,进一步加强有组织、高水平、应用牵引的基础研究,解决科技成果‘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的问题,能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进而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并推动中医药成为中国医药创新的‘芯片’之一。”孙蓉表示。

推进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还需要加强国家对各部门政策、科技政策的科学统筹,让创新产品价格“有优势”,企业“有利润”,创新主体“愿创新”。孙蓉介绍,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是加快实现中医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关键支撑,也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新动能,其中要着重发挥企业这一创新主体的作用。

“在主体作用发挥过程中,宏观政策体系若统筹设计不够、不成体系,就不能形成政策合力。如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金融、科创板、创新产品应用等政策的统筹不够,就会阻遏中医药创新业态形成,让企业最终失去创新的能动性。”孙蓉建议,从国家层面建立工作机制,统筹推动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各类政策间内容协同、功能互补,进而形成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政策合力。

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是国家科技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坚力量,更是“国之利器”。在孙蓉看来,促进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还应加强中医药国家重大创新平台的布局建设。

“具体来说,加强中医药国家重大创新平台的布局建设,一方面,需要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中医药局等部门,统筹考虑中医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的布局。另一方面,国家层面也要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水平、贡献大小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持续释放人才创新发展活力。比如,对确有真才实学的中医药人才,适度放开年龄等限制,既要鼓励年轻人才在基础研究中挑大梁,又要持续支持长期深耕中医药领域埋头苦干的本土人才。”孙蓉最后建议。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