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资讯

让高科技助力文化繁荣发展

2024年03月18日 16:56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参加《山河诗长安》节目彩排

数字化《冰嬉》

本报记者 郭海瑾

编者按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数字化……今年全国“两会”上这些与科技创新相关的话题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成为文艺界关注的重点话题。高科技对于文化“双创”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期开始,文化周刊推出“科技赋能文化创新”系列报道,采访政协委员和文化界人士,请他们谈谈对此的感悟与思考。

科技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丰富平台

用新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了镌刻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密码和精神力量,为文化开辟了新赛道,为文旅事业的发展插上了新翅膀。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艺术高质量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遇上人工智能,会有怎样的火花……今年全国“两会”一结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吴文科就投入了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其中有一项工作,就是对“两会”期间的一些新知识、新见闻、新动态做一次系统的梳理和思考。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吴文科说,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刻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对于文化艺术领域来说,新质生产力可以为文化共享、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更为丰富的平台和通道。”吴文科说,“以曲艺为例,不仅可以更好地通过音像等科技手段传扬骆玉笙、侯宝林等曲艺大师们的风采,还可以让观众随时欣赏到他们的精彩表演,这为曲艺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便捷的平台。同时,新技术手段还可以将舞台艺术精品进行数字化保存,使它们的生命力得以长久延续。”

数字藏经洞,VR、元宇宙沉浸式体验空间,“超写实”虚拟人……近年来,各地文化产业的新技术、新创意和新成果纷纷呈现在人们面前,中华文化不断绽放新的时代魅力。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这些新技术手段助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赛道、新空间、新路径。“比如,近年来河南卫视春晚节目的火爆出圈,就在于用新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了镌刻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密码和精神力量,为文化开辟了新赛道,为文旅事业的发展插上了新翅膀。”张颐武说。

“当前,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要密切关注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发展,鼓励新技术与文化的结合,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加强监管;对引入新技术的企业、人才和平台等相关方提供更多的支持,提升效能。总之,要抓住机遇,让新质生产力和整个文化事业、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价值。我想,这也是未来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张颐武表示。

科技为艺术高质量发展强力赋能

新质生产力为戏曲艺术高质量发展的强力赋能,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双向奔赴”,也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恢宏气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陕西西安分会场的节目《山河诗长安》,至今令人回味无穷,其中以秦腔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成功出圈。在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梅看来,这正是新质生产力为戏曲艺术高质量发展的强力赋能,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双向奔赴”,也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恢宏气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40多名演员参与了这次演出,在光影中展现秦腔技艺,激昂的秦声秦韵唱出了三秦人民的耿直豪爽、慷慨热情,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李梅满怀自豪地说。

“戏曲表演具有虚拟化的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AI等虚拟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戏曲的舞台呈现,强化观众的参与感,还能为进一步深化戏曲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提供可能。”李梅表示,用新质生产力赋能戏曲艺术高质量发展,对于戏曲工作者来说,就是坚持守正创新,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为中国戏曲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坚持‘内容为王’,无论外在的传播形式如何变化与发展,中国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风格,体现中国精神,要积极发挥戏曲艺术的价值,为中国戏曲的传承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李梅说道。

人工智能技术也正逐渐改变电影行业的面貌,并取得了看得见的成果。全国政协委员、中宣部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副总编辑王平久说,《流浪地球2》通过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完成了刘德华老年形象的塑造、李雪健声音的还原;《传说》通过人工智能实现了对成龙年轻形象的复原……这都充分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王平久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的两件提案都与电影和科技相结合有关。他说,中国电影目前正处在全面复苏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行业生态和传播格局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创作、投资、制片、宣发、传播等各节点形成合力以更好地推动一体化协调发展变得十分重要。“建立中国电影大数据体系,通过数据的集散和科学的分析,能够发挥枢纽牵引作用,有效帮助制投宣发各环节沟通协作,帮助相关决策者和从业人员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研判和行动,更好地以新思路、新方法、新作为适应新环境、新趋势、新需要。”

“而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利用算法、模型和规则,凭借大规模数据集中学习创造原创内容,文生视频、图生视频等应用不断涌现。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生成式大模型在视听创作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将直接对电影生产带来深刻的影响。所以,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力度进度、加大其应用的广度深度,积极发挥人工智能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让人工智能成为电影创新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我们拓展艺术创作空间、建立健全工业体系,提升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王平久建议。

新时代让传统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文博行业应该有更自觉的意识和主动精神,用新质生产力去激活收藏、展览展示、宣传教育、文创等各个业务端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在今年“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带领上海昆剧团全本《牡丹亭》亮相第52届香港艺术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0年来,我和上海昆剧团的同仁们一起,一直在从中华文明的宝库中寻找符合戏曲剧种艺术特点的内容题材,对经典著作、诗词歌赋、传统老戏、经典话本等进行挖掘、整理、改编、研究,去芜存菁,守正创新,激发创作灵感,让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字故事、文化遗产、经典古戏在当下‘活起来’。”谷好好告诉记者。

2023年,上海昆剧团和故宫博物院签约战略合作,开启了围绕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剧目创作及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合作。“我们打破固有思维,结合当下的发展,积极探索结合网络智能和云技术等科技手段,在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上试图实现含有科技成分的场景再造和观演交感互动,打造出立体化、时代感的演艺项目,以蕴含鲜活、震撼、睿智的科技形态的昆曲艺术拥抱观众。目前,故宫项目的前期策划正在进行中,希望可以尽快与观众见面。”谷好好说。

不断进行积极探索的还有文博领域。两年前,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中国民族博物馆采用3D数字技术“复活”了宫廷绘画《冰嬉图》,受到人们的喜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说,博物馆是一个承载最古老文化形态的场所和机构,新质生产力如何与文物博物馆去碰撞、融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根据目前的诸多实践,文博行业应该有更自觉的意识和主动精神,用新质生产力去激活收藏、展览展示、宣传教育、文创等各个业务端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比如皮毛制品,不仅容易滋生细菌和微生物,还很容易受到损坏,怎样通过一些新的方式引用到博物馆收藏这个端口来,我认为这是一个课题,需要我们积极去探索。再说博物馆的展览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使用一些数字化手段,把文物丰富的内涵、精神展示出来,把它的历史现场重新展演出来,让观众更清楚地看到、更准确地领会到文物的价值。还有文创,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技术手段,如元宇宙、AI等,把博物馆里古老、无声的文物,变得有声、鲜活,使它们成为我们身边可以感知的文化资源。”郑茜说道。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