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政协历史

亦师亦友孙轶青

2024年03月28日 10:10  |  作者:汪东林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微信截图_20240328100812

1993年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期间,新闻出版界委员的合照。前排坐者右二为孙轶青,站立者左八是本文作者汪东林。

孙轶青同志是不满18岁就入党的“三八”式老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在老家山东担任过县委书记、地委秘书长和宣传部部长,兼管过报纸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北京日报社党委书记兼总编辑,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又任文化部党组成员兼国家文物局局长。1983年调任六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我早就知道他的大名,但真正认识他并在他领导下工作,是他调到全国政协机关担任领导工作之后,直至2009年他不幸病故。

“你能成名成家,岂不是好事!”

自1985年末至1988年初,人民政协报社更换新的领导班子,由王禹时同志任总编辑,年轻新秀杜亚利、石峭岩任副总编辑,我时任报社编委兼新闻部主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孙轶青同志分管报社工作。

一天,王禹时总编告诉我:“明天下午你抽时间去一趟政协机关,孙轶青副秘书长要找你谈话。”又说,轶青同志是他在中国青年报社工作时的老领导,他性格和作风爽快开明,你有什么话可以放开说,不要有顾虑。

在此之前,我已经听过孙轶青同志对报社领导层和全体人员的讲话,印象最深的是,除了讲怎么齐心协力办好报纸之外,还强调报社要出人才,出名记者、名编辑,等等。

当时的全国政协机关,尽管机构升级,人员增多,除了一栋知名的非办公之用的政协礼堂,所有工作人员仍挤在原顺承王府(即张学良公馆)大院内办公。新成立的人民政协报社和中国文史出版社不得不搬出大院创业,其他部门的机关干部办公室其时仍然拥挤不堪!孙轶青同志是天天在大院上班的若干位部级副部级干部之一,他的办公室至多不超过15平方米。

当我熟门熟路进了他的办公室时,他立即笑盈盈地站起来对我说:“政协真是机关大,办公室小!你是老政协,可能习惯了。我在国家文物局的办公室,可比这大许多,刚来真不习惯,来个人都没法坐。你就拉把椅子过来,同我对谈吧。”他的开场白把我逗笑了,一下子就打心底放松了。

对于这次个别谈话的内容,只能长话短说。孙轶青同志从我的家庭、家乡、学历、经历及爱好问起,着重询问我在全国政协机关工作的情况,包括同哪些老一辈爱国民主人士结交,为他们服务的情况。然后话锋一转:“现在人民政协报社新领导班子组成,你是成员之一,但三位总编副总编都是新政协,你这个老政协在这方面要起引领作用。因为不了解过去,就不能把握现在,更不易展示未来。”我即回答了自己有20余年全国政协机关工作的经历,40多岁才半路出家参加办报,不足之处很多。

他这才转入另一话题,说他不但留意我在本报发表的报道和各类文章,还看过我在其他报刊发表的文章,包括我与他人合作于1980年出版的、有影响力的《李宗仁归来》一书。他借此发挥他在报社讲话的内容,说他办报多年,首先是按党的宗旨全方位办好报纸,把握政治大方向,让读者愉悦地接受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并付诸行动。为达到这个目的,报社必须有一支有能力有水平的队伍,因此他历来提倡报社要出名记者、名编辑!“现在有的人动不动就批判成名成家思想,我历来不苟同!问题是你为何为谁成名成家?你有没有条件成名成家?如果你有真本领、真业绩成名成家,而且是党的事业的组成部分,有何不可?我个人觉得,你具备成为名记者、名编辑的条件。只要你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更勤奋,更努力,能出成果并被广大读者认可,你能成名成家,岂不是好事!”

孙轶青同志的一席话打动了我的心!这不仅仅因成名成家的话题历来敏感,很少有人这样实话直说,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我这个科班出身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在上大学之前就深藏成名成家思想,倒不是后来半路出家当记者,而是要发奋努力争当一名作家。尽管从大学时代开始,就时断时续地经历批判成名成家的教育,但内心从来没有放弃这个多年的追求和梦想。真想不到人到中年,遇上机会从机关干部转身成为记者,虽然还没有申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资格,但毕竟我已经写了许多文章,还出版了第一本书,发行量达100多万册,也算得上即将进入名记者之列。听了孙轶青同志的一番真情实意的鼓励,正中下怀,信心满满,更应该奋发努力拼搏一番了。

微信截图_20240328100836

1984年贵州之行孙轶青赠送给本文作者的墨宝,已保存了30个年头。

微信截图_20240328100848

1984年贵州之行的一张老照片,中间是孙轶青同志,左边是本文作者汪东林。

小记者住大套间

其实我对孙轶青同志的敬重,并非开始于这次个别谈话。还在此之前的1984年上半年,全国政协组织由2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组成的赴贵州省视察团,由孙轶青同志任团长,有两名副团长,我是唯一一名随团的新闻记者。其他随团工作人员由全国政协机关人事局局长杜文亮带队。刚刚到达贵阳宾馆,杜文亮同志即找我说:“宾馆住房有困难,孙轶青副秘书长找你去解决难题。”我回答说:“您直接告诉我就成,还非要劳团长的大驾?”杜局长说:“不行,他要直接同你谈。”

我们进了团长的套间,孙轶青同志招呼我们俩到里屋坐下,笑嘻嘻地操着山东口音的普通话对我说:“本来贵州省政协给我们视察团准备的住房,政协委员和工作人员都是两人住一个标准间,团长、副团长一人安排一个套间,但情况突变,套间只剩两间,团长一间,两个副团长只有一间套房,让谁住都不合适,别的房间又没有了,我们研究决定,两个副团长一人住一个标准间,他们都乐意,你的标准间(对记者的照顾)让出来,搬到套间来住,好不好?”

我听了不答应:“我不能住套间,不合适,要住让杜局长住!”孙轶青同志一乐,说:“我就知道你不会接受,所以我直接找你谈。这事就是我同杜文亮商定的,他住不合适,你住合适!过去说记者是‘无冕之王’,现在说工作需要,白天晚上都有工作在身,再说房间数量就这些,多一间都没有。你就放心住下吧。”

我无言以答,只好接受安排。自1962年至1984年,我在全国政协机关工作已22年,我跟随全国政协委员和机关领导出差甚多,但住套间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这次随团采访十余天,先在贵阳,再去外地。由于没有带秘书,考察团里的事情孙轶青同志找杜文亮,因为我住他的隔壁,若干事务性的工作,我这个“临时秘书”就主动做了。

除了视察团的工作他全面负责,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中国诗词和书法的酷爱!他说:“新中国成立后,我的大部分时间是负责办报,这项工作已告一段落。我爱读诗、写诗,也爱书法。中国是诗词之国,源源不断,传承2000年,世界独一份!”他随身携带诗集和文房四宝,几乎每天一有时间就研读诗词,一起念就写诗。他还常常与同行的人探讨中国诗词。

在贵州十多天,他差不多一路走,一路写,凡同行的人和所到之处的主人提出,他都集中时间铺纸挥毫,一写就是若干张。我发现,他还带着贵州省地图和参考资料,在到新地方之前就查看一番,常常在行车过程中构思诗作,届时落笔成章。因为我常在他身边,他曾对我说,任何事情都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写诗词也不例外。当然,写诗是动于情、出于声,不能硬作,但你去一个新地方,必须先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先了解一个大概,到了现场才更能即兴发挥,诗词脱口而出。

这次贵州之行,孙轶青同志作诗多首,送别人的墨宝大多是旧作,但就当地名胜古迹所写,却都是新作。因为我一路都不好意思张口向他讨要墨宝,在结束贵州之行前夕,轶青同志主动送我一幅墨宝,保存至今已30个年头了。

“殚精竭虑,积劳成疾”

当时,有好些老前辈如赵朴初、钱昌照、周谷城等都支持成立中国诗词学会的盛举,从上而下的广大诗词作者和爱好者更不必说。但任何事情的办成都需要中坚力量,孙轶青同志就是中国诗词学会成立的倡导者和实干者之一,称得上是实际上的领军人物!他主持制定《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推出自己的《开创诗词新纪元》文集、《孙轶青诗词集》等著作作引领,在各项诗词活动中上下沟通,联系各方,在1987年中华诗词学会正式成立后,他支持更资深的人士当会长,依然忘我地以身作则,埋头实干,直至自己接任会长。

超龄后仍受到一致推崇,留任到2009年,87岁的他病倒在推动诗词工作的岗位上。所谓“殚精竭虑,积劳成疾”这8个字,用在孙轶青同志20余年如一日、一心扑在中国诗词传承和发展事业上,真是恰如其分!孙轶青同志在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任上,被授予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完全是众望所归!

1985年孙轶青同志找我个别谈话8年之后,即1993年全国政协换届,经组织上推荐又经过协商筛选,我有幸成为新闻出版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已经担任过第六届、第七届新闻出版界全国政协委员,不再担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的孙轶青同志,仍然留任第八届新闻出版界的全国政协委员,即与我同界同组。

当新闻出版界别的新委员名单公布的时候,至少过半数是新闻出版界的前辈,包括孙轶青同志在内。其时孙轶青同志72岁,已退居二线。我一查资料,委员名单里年过七旬的大有人在。正在报社岗位上忙碌且比前辈小差不多20岁的我,也成了新闻出版界的一员,心中欣喜,又自愧不如。

不几天,我就匆匆赶到红霞公寓看望孙轶青同志,这位自称红霞寓公的老前辈、老领导同我紧紧握手,立即对我表示祝贺:“看见人民日报公布的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名单了?你与我同在新闻出版界,我已连任第三届了,早该退了。但你是新生力量,才50多岁吧,来日方长,要谦虚谨慎,加倍努力,作出更大业绩!”我回答:“是组织上信任我,我是小字辈,是不够格的!感谢您七八年前就教导我,关心我,鼓励我,我一直铭记在心!”

我们的谈话差不多有个把小时,因为他还约了别的客人,我才告辞。临走前他还对我说:“这下子好了,政协委员一届5年,我们在一起说话的机会更多了。”我答:“那是那是,我一定向您、向这么多的老前辈学习再学习!”

岁月无情,我所敬重的一位贵人,也是我的老领导、老前辈孙轶青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5个年头,我深深地缅怀他,相信他的杰出工作业绩和领导能力,将长久地启示和激励着后人!

(本文作者曾任人民政协报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巡视员;是第八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传记作家。) 

编辑: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