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画里有话

以32个案例回应“治理之问”,这是中关村社区的答卷

《中关村街道社区“接诉即办”案例汇编》全新发布

2024年03月29日 14:19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3月29日电(记者 贾宁)接诉即办的思想之旅始于“治理之问”的提出,即党的初心和使命如何转化为治理实践?2024年3月28日,在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提出5周年之际,中关村街道凝结30个社区经验,发布《中关村街道社区接诉即办案例汇编》,以基层真实的接诉即办案例回应“治理之问”,书写了中关村街道社区在资源整合、为民服务、社区治理中的独特答卷。

GetAttachment

中关村街道作为北京这座典型超大型城市的基本治理单元,共有104个小区,其中包含28个无物业小区、5片平房区等特殊类型小区,居民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汇编》中的32个案例,分为“党建引领:为人民服务” “快速反应:急民之所急” “矛盾调解:掐住冲突萌芽” “社会动员:链接整合资源”四个主题篇章,展示了社区回应居民多元需求的经验和智慧,也承载了社区接诉即办工作的努力和付出。

每一个案例,都是一次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

房屋漏雨、邻里矛盾、噪音扰民、物业服务、停车管理……这些都是居民生活的身边小事,也是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幸福大事”。暴雨季,社工们寻根溯源查漏点,及时修缮解民忧,日常中,社工们积极调解化矛盾,未诉先办促和谐。做好“接诉即办”,是一次次不言放弃的上门回访,是一个个打通沟通堵点的破冰尝试,是一项项搭建平台的专业服务,是把“鸡毛蒜皮”的小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行上,切实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满意度。

中关村街道社区始终心连“万家灯火”,情系“柴米油盐”,在一个个接诉即办案件的办理中,秉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以坚持不懈解决问题的韧劲儿,发挥社会工作服务专业的钻劲儿,未诉先办消弭矛盾的巧劲儿,真心实意解决好群众“衣食住行”的需求,回应好群众“酸甜苦辣”的倾诉,不断书写着为民服务的崭新案例。

每一个案例,都是一次资源整合的同题共答

从白塔庵社区深化共驻共建单位多元化合作,到知西社区以业委会成员为核心挖掘培育志愿者,从东里南社区利用楼门文化主题活动当好资源链接人,到航天社区借助党建协调委员会调动辖区资源共建共治,“接诉即办”案件的顺利解决离不开资源整合、凝心聚力,也离不开治理主体之间的同心同向、同题共答。

中关村街道完善“五社联动”模式,将差异化的力量整合到一个有序的多方主体互动网络中,聚集社区、社会组织、辖区单位、企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社区居民等力量,使参与主体更多元、结构更完备、资源更丰富,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每一个案例,都是一次社区治理的全新探索

华清园社区运用吹哨报到机制,改善东升路附近停车乱象,并协调辖区企业为居民安排老旧改期间临时车位;豪景社区成立“楼委会”,推动2 号楼的电梯更换,及时与居民同步进度信息,实现全过程透明化管理;黄庄社区召开社区会客议事厅,广泛征求居民意见,解决垃圾投放卫生隐患、驿站设置交通安全隐患,圆满推进垃圾分类驿站改造升级。

每一个“接诉即办”案件都是一场考试,解答的过程和方式,都能为社区治理提供新的思路。每一个“接诉即办”案件都是一次检查,案件的处置流程,验证着工作机制的顺畅程度。每一个“接诉即办”案件都是一次尝试,工作方式方法的日臻完善,都是在突破着案件解决的最优策略和最佳答案。

“针对接诉即办工作,我们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建立了‘首接负责’‘三上门’‘包人包案’‘案件终身’等多种有效制度,每年回应居民诉求超万件。这本案例集的发布,是中关村街道各社区对几万件接诉即办工作经验的提炼总结,凝结了社区治理服务的成果智慧。”中关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董智杭表示,未来中关村街道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通过 “大家商量着办” 的协商议事模式,协调多方主体充分参与,为接诉即办工作牵引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中关村方案”。

北京大学教授万鹏飞说:“在接诉即办五周年之际,中关村街道将过去5年发生于其30个社区的即诉即办案例汇编成册,是一件特别有意义、有价值的做法。首先,它体现了一种学习的精神和哲学的思考,有利于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举一反三,提升即诉即办的治理水平,促进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其次,案例表明,以人民为中心,为人办实事,可以落到实处。通过办好百姓身边的急难事、烦心事、忧心事、愁盼事、大家关心的公益事,街道和社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党的宗旨和初心,让民众时时刻刻感受到,我们的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第三,案例塑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办事的基层治理队伍。小区各有不同,诉求千差万别,多元化差异化考验着基层干部队伍的治理水平。我们看到,靠着灵活的机制和充满大爱之心的干部队伍,方能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解决各种棘手难题;第四,案例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可读性强,是一部五年来街道所属社区接诉即办的记事本,为学术研究和干部培训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编辑:鲁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