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视频

首页>文化>资讯

用展览为公众带来“齐”思妙想

2024年04月01日 10:35  |  作者:吴洪亮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一花一世界”齐白石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我们要不断弘扬中国画艺术的精髓,推动其传承、传播、创新,使其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焕发新的光彩。

北京画院收藏有2000余件齐白石作品与文献,如何将它们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传播好,为其注入时代活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热爱中国画艺术,推动中国画艺术的传承发展,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齐白石出生于1864年1月1日,从2023年起,北京画院就启动了“纪念齐白石诞辰160周年”全球系列活动,在海内外多地举办齐白石艺术巡展,形成展示与传播的矩阵,推动齐白石所代表的中国画艺术,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思想与美学的有效传播。

从2023年开始,北京画院先后联合湖南美术馆、湘潭市博物馆、深圳美术馆、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成都市美术馆等多家单位,促成了齐白石展览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引发现象级展览热潮。比如2023年新春伊始,“纪念齐白石诞辰160周年”的第一场活动在白石老人的家乡湖南拉开帷幕,“客中月光照家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道出了齐白石与家乡湖南的鱼水之情,画家未完成的回乡梦成为展览最大的起源。5月,“借山吟——齐白石的画意诗心”展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聚焦作为诗人的齐白石及其“不求藻饰、自主性灵”的诗文主张。这是北京画院第一次以诗歌为切入点对齐白石的诗人身份展开剖析。11月,在深圳美术馆(新馆)开馆之际,“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续写了齐白石远游期间与广东结下的艺术情缘,实现了老人与南粤大地跨越百年的再次重逢……

同时,还有一系列海外活动。比如2023年9月,“花好月圆——齐白石艺术中秋主题特展”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举行。展览聚集了来自瑞典著名博物馆、美术馆的负责人,以及当地的艺术家与汉学家,他们对齐白石大道至简的艺术趣味称赞有加,更对其纤毫毕现的草虫作品颇为叹服。展览期间,北京画院还与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的工作团队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公共教育活动:在展厅为观众介绍齐白石的艺术人生,并对中国画的笔墨意趣及其“诗、书、画、印”四绝的审美体系进行了生动解读;北京画院艺术家现场书写篆书对联“月圆天宝 花好年丰”,为瑞典观众送去中秋祝福;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声,来自瑞典的高中学生了解到篆书这一中国古老的文字形式,并初次尝试书法与绘画的有趣结合……通过深入阐释和多样形式,展览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在文化交流中,展览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活跃且有效的艺术呈现方式,拥有“世界语言”的特性。因此,建立科学而系统的国际交流展览运行机制与策划方法,是美术馆要关注和践行的课题。一直以来,北京画院都在以策展研究推动齐白石艺术的国际传播。

在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艺术已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是传统艺术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北京画院较早认识到利用数字技术为藏品赋能的重要性,并通过技术手段让齐白石的画作“活”起来,通过数字展览、数字人文、数字文旅等形式,推动齐白石艺术的多维度传播。如自2022年开始,我们启动齐白石艺术数字化工程,耗时一年打造出全球首个齐白石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并形成“原作展+数字展”的巡展新模式,打造齐白石艺术IP。沉浸式影像、交互式体验、实景空间相结合……这种展览方式得到了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热情反馈。

值得一提的是,在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艺术,推动创新创造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处理好内容与技术的关系,不能重视觉与技术,轻学术与内容。北京画院在研发数字展览的过程中,尤为重视优质内容的输出,从齐白石的自传、日记、手稿、作品与研究资料中,一一找寻老人的历史足迹,将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入数字展览,同时运用全新的技术手段与场景复原的形式将齐白石艺术生动呈现出来。展览中,观众可以以“白石之眼”为视角,走一程他的人生之路,感受他眼中的生命万象,更深切地体会这些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仿佛一场时光的回溯。在绚烂夺目的形式与技术背后,承载的是扎实、严谨的学术与知识系统,是以艺术的方式传递出的中华文化精神。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