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假如我是委员

首页>教育>教育·声音

我也曾经是“郝嘉欣”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港专学院校长陈卓禧对话两会服务人员郝嘉欣

2024年04月03日 09:41  |  作者:朱英杰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年一代的成长高度关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一直以来,各界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着青年的成长,本期开始,教育强国委员说栏目将组织委员和青年开展对话,做青年成长的引路人。

两会是我国民主制度实现的平台,也必然能对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个体带来各种可能的影响。过去很多时候,我们将镜头将版面给了委员的参政议政,本期,我们想把版面留给幕后服务两会的青年。看看有机会身处其中的他们,在这样一个独特的教育场中的所见所想。并邀请来自教育界的委员陈卓禧同这位青年隔空对话。

——编者

微信截图_20240403093837

两会期间,在人民大会堂前,两会青年服务者们正以青春昂扬的姿态认真工作。图片源于陈卓禧委员的微信朋友圈。

“青年的声音,我格外想听”

“看了《两会邂逅郝嘉欣》这篇文章后,我很感动。在文章中,我欣然地看到如郝嘉欣和您这样有理想、有朝气的青年人,想到国家有这样的青年力量,我也感到无比骄傲。”陈卓禧在微信中如是向记者留言。

原来,每年到北京参加两会,陈卓禧委员都会寻找机会与会场上的年轻人做些对话。“我看到他们工作都特别的勤奋,年纪都不大,也很可爱。我很好奇他们有着怎样的价值观、理想信念。”

“是您弥补了我今年的一个遗憾。我特别想和他们做一些深入的交流。但很多年轻人在和我们对话时,总难免有些许紧张、拘束。借助您这篇文章,我也有机会对内地青年的精神面貌有了一个更具象化的了解。”

陈卓禧长期生活在香港。作为高校校长,他也长期生活在香港青年身边。如何引领香港青年有理想、有抱负、有情怀,始终是挂在陈卓禧委员心头的一个大命题。

“坦言说,我想更深入了解内地青年的价值观,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还在于想从中获取灵感,以更好地引领香港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陈卓禧笑谈道。

“再大的困难,顶一顶就过去了”

时光穿梭,陈卓禧回忆起自己的青年时光。“在香港出生后,大概在我两三岁时,父亲独自一人留在香港当工人,我与母亲、弟弟则回到广东生活。那是一段有些艰苦但分外充实的日子。返回香港后,受儿时成长环境的影响,我对很多描写人民群众舍身为国、甘愿奉献的英雄和英雄事迹都格外着迷。”

在《毛主席著作》、焦裕禄、雷锋、《红岩》等人物和系列作品的影响下,陈卓禧在青年时期便在内心深处种下了一颗爱国种子。

“我想一个青年若想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在早期做好相关知识积累是极其必要的。”

青年时代的陈卓禧在生活中经历了各种事件,也磨练了自己坚毅的品格。“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年轻人还需要经历。这对于个体的成长而言同样是一体两面的。一方面,它能锻炼一个人的心性;另一方面,它也是对一个人坚毅度的检验。”

从港英时期青年热血的爱国行动,再到香港回归后,他顶着重重困难,在香港港专学院(原香港专业进修学校)校长之位的20余年守护。陈卓禧一直在用实践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坚守。

“有时候,面对困难挑战再去‘顶一顶’。就会发现,再难的事情也就这样挺过去了。而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在其中获得的收获是无价的。”陈卓禧说。

微信截图_20240403093851

采访郝嘉欣前,陈卓禧委员(右)与郝嘉欣(中)、记者在驻地宾馆一楼大厅合影留念。

“生逢其时,青年大有可为”

“这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这样的时代背景,特别需要青年人的力量,特别是年轻人的创新活力及与时俱进的意识。这是广大青年大有可为的时代。”陈卓禧的话格外有力。

“当前的中国青年正身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身处于国家积极昂扬的发展势态之中,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体会——在这个时代背景中,个体成长的无限机遇与可能。”

回忆起自己的成长往事,陈卓禧坦言,自己也和很多青年一样,经历过迷茫与徘徊。“因为家庭等方面的种种原因,我曾在高中毕业后就开始正式工作了。最初的一段时间,我和‘郝嘉欣’这个女孩有些相似,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未知,也担心自己会不会就此淹没在人群里,失去了自己的理想。”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可能仍然有或者说有更多的青年还身处这种焦虑状态中。”为此,陈卓禧也希望社会能为青年成长提供更多、更温暖的支持——

“成年人还是要多做一些工作。青年人从校园走到社会,经历了一个从被关注关照到完全独立自主的新环境。这个转变过程中,需要得到一些关心和爱护。哪怕他现在的工作和曾经所学专业不同,但我们仍然相信教育带给一个个体的影响是可以被持续挖掘的。我想郝嘉欣就是一个生动的事例。除了专业素养外,她的基本素质在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培养,需要工作环境中的领导、同事给予关注关心,以持续深化对青年人优秀潜质的挖掘,为青年成长创造更多可能。”

“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们也要用好。”陈卓禧表示,当前,当我们谈到引领青年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时,首先需要关注个体的感兴趣的那些“小事”。“要引导青年在一个个生活情境中,具体而微地感受家国情怀的力量,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更远大理想。”

 “请为青年伸把手、搭个桥”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采访中,陈卓禧特别分享了他和所在学校为一位青年成长搭建平台的小故事。

2014年,香港港专学院正式成为了一所本科院校,开始着手于一些新的学校品牌的设计。“在设计校徽方面,我们本和其他学校一样,先面向市场进行了项目招标。后来学校里有位老师主动向学校推荐了一名毕业生,该教师表示这名毕业生也在设计领域创办公司,并刚刚起步,希望学校能给他一个机会向评审专家组介绍他的作品和设计。”

“我们欣然同意并认真地听了他的设计思路,发现他的很多想法都非常有价值。后来与我们主动中标的公司协商,希望他们能准许该毕业生参与到这个项目中。”

在陈卓禧等校方管理者的着力推动及相关公司对该青年人才的信任与支持下,学校的会徽设计工作终于顺利完成,而让陈卓禧感到特别欣慰的是,其中的核心元素正出自该年轻人之手。

“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建立在此合作的基础上,该公司的管理者对此青年人非常欣赏。并着手对此青年自己创办的公司进行投资,几年时间不到,该青年的公司已经越做越大了。”

“有些时候,不是青年人缺少能力,而是缺少一个机会。如果我们能在他的成长路上,伸把手、搭个桥,一切可能都会变得不一样。”陈卓禧感慨道。

“石头间总有缝隙,那是向上生长的地方”

香港港专学院从1947年建校以来,就坚持爱国爱港的国民教育理念。在陈卓禧的介绍中我们得知,在港英时期,学校曾直面港英政府的重重打压,面临资助被撤销、校舍被收回的种种威胁,但学校都从未改变爱国爱港的立场。

“爱国不是口号,而是行动!”陈卓禧语气变得凝重,“特别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每一位青年都要保持理性,保持客观。越是面对复杂的环境、困难的工作,越需要青年一代理性、全面地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积极实践。”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陈卓禧对青年人的关心与爱护不分其角色、不分其处境。他坚信,每一位青年都能在祖国宽广的怀抱中发挥实现自我。而青年本身无论身在何处,身在何位,都要坚守自己的理想,坚信自己的价值。

“我希望我们的青年都有顽强的毅力与勇气。生活中有困难、有挑战并不可怕。身在其中,我们要有‘破石而出’的志气。作为一颗种子,即使上面要面对层层岩石,我们也要相信:石头间总有缝,只要找到这个缝隙,我们就有更多可能。” (记者 朱英杰)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