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委员讲坛 名家访谈 医学前沿 食话食说 岐黄园地 科普养生 健康产业 粉碎谣言

首页>健康>资讯

让老有所养有“医靠”

2024年04月03日 10:05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6-1(4248532)-20240403141541

2月28日,一名老人在香河县大爱书院养老中心测量血压。 新华社发

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从养老供给、银发经济,从适老化服务、产业链布局、科技赋能,再到养老人才的培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数次提及“养老”一词,“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持续成为民生焦点,也是政协委员们持续关注的话题。

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表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医养结合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升级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都在持续增加,老年人医疗护理需求进一步加大。推进医养结合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医疗卫生行业与老年服务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老年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医养结合和老年照护三个方面。目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我们作为医疗机构最重要的职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党委书记李浩表示,设立专门的科室,才能便于老年疾病患者及早干预、精准施治。这源于老年疾病多是综合性疾病,仅凭病征去单一科室诊治,未必能获得良好的疗效;老年病的病程发展与衰老密切相关,必须考量老年人自身身体状况,进行更科学的研判;老年病的治疗、用药需先经过综合评估,才能尽量避免失治、误治。

“我国老年病学科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老年病科在全国医疗机构的开设、床位数的设置,远远供小于求。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这样的供需矛盾会进一步扩大。”李浩介绍,近年来,国家层面已陆续出台文件,促进解决老年病防治和科室设置问题。

“基于老年病的复杂性,这一学科需要不同专业的医生形成合力。”李浩以望京医院开设的老年病科举例说,该科室由急诊科、综合科、ICU、脾胃科等科室的医生组成新的团队,对他们来说,在有专门科室的一技之长基础上,还需要具备多种学科综合知识的储备,成为“多面手”。护士也需要其具备针对老人这一特殊群体及老年病特征进行护理的专业技能。

“此外,社会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也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大多数养老机构、养老社区配备了相应的医生和护理人员,他们除关注普通疾病外,更主要的工作是承担急症状态下,老年病人向医疗机构输送的急救转运工作。但碍于知识技能限制,他们对老年人身体综合性评估、慢性病长效诊治的专业性还难以完全满足需求。”李浩直言,养老机构、社区与医疗机构的联动不应只停留在急救层面,与医院老年病科的有效对接,能真正满足老年人“过得好”的心理预期,也将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养老服务、医疗卫生等方面都带来了严峻挑战。医养结合工作开展以来,国家层面虽然给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经营主体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宏观政策环境,但微观上缺乏具体可行的支持手段,尤其是在资金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支持不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杨金龙进一步补充道,由于缺少对医养结合专项资金支持,养老机构无力拓展医疗功能,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动力不足。与此同时,老年医疗、医养结合、长期照护等领域专业人才数量不足、层次不高,多数医养结合机构的护理人员存在年龄高、文化水平低的现象。

“因此,应对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养老服务、医务人员到养老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给予相应补贴。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根据医养结合特点,开发金融产品和创新金融服务,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增加医养结合服务建设的资金储备。加大政府购买医养结合服务力度,为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等服务。落实各项税费减免政策,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养结合服务。”杨金龙建议。

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之基

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离不开养老服务从业者,人才是养老事业发展的根本。培养更多高素质养老服务人才,是丰富养老服务供给、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必要之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相比其他群体,老年人对护理、生活照料、康复、紧急救援、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服务需求更多。以养老护理为例,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数据,我国60岁以上失能老人已超过4200万人,且仍有上升的趋势。但一些现有护理员技能不强,缺乏医学、护理专业知识。社区居家养老是养老事业的重点,有的从业者还不能充分适应居家和社区工作环境,除了基本的生活照料,还不具备康复护理、心理疏导等岗位技能。在李浩看来,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以养老服务技能人才为重点推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方能持续增强人才对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

“国内高等院校的老年病学科发展整体起步较晚,在中医药院校更是如此。所以目前在岗的老年病科医生,多是从院校毕业从事不同专科工作后,汇集到一起的。他们有着良好的专科基础知识储备,再接受半年到一年的培训,就可以胜任工作。这也是目前医疗机构针对老年病科比较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护士岗位,虽然院校护理专业已开设针对老年病的分支,但进入临床后也需要针对老年病人的特点进行专项培训,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李浩说,从全国范围来看,二、三甲大型医院已开始加紧对老年病科的探索和建设。今后,通过医联体模式,将成功经验复制到下一级医院直至社区,可完成学科在医疗机构内自上而下的建立。

“按照国际惯例,每3位老人需要1名护理人员。以我国4000万失能老人为基数测算,护理人员需求约在1000万人,加上失智老人则需求更大。‘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失智对老年人的身体、心理都会造成严重影响,也降低了其生活质量,还增加了其经济负担。目前,我国老年人对健康照护的需求逐渐迫切,但我国仍存在老年健康照护体系不健全、养老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尤其在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和养老问题上,亟须着重考虑和应对。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养老服务人员总体数量不足,尤其是基层人才严重缺乏。”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张金英认为,应鼓励大学或专科院校、培训机构开设养老照护、老年护理等专业,充实专业人才。

为此,张金英建议,培养更多护理人员、康复师和心理医生,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为失智老年人提供更专业的照护服务。鼓励大学或专科院校、培训机构开设养老照护、老年护理等专业,充实专业人才;加大对社区全科医生老年精神病学技能培训,提高诊断、治疗能力;加大养老院护理员护理技能培训;加大科普宣传,使家庭成员掌握基本护理技能。

“由于养老护理人员准入门槛与规范化管理水平较低,绝大部分省市也没有单独的养老护理职业评价体系,制约了护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和进一步发展,导致养老护理专业人员流动性、流失率高,很多护理专业毕业生选择对口升学或毕业转行。当前我国养老护理服务的供给远远不足,养老护理职业教育同样发展滞后。”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谢资清认为,增加和优化职业院校养老护理专业设置,推进养老护理职业教育发展,加大该领域人才培养力度同样重要。

“增加和优化职业院校养老护理专业设置,在高职院校增设养老护理、康复护理、临床护理、中医护理、心理咨询等相关专业,加快推进养老护理专业发展,扩大招生规模。同时,建立养老护理人才实践立体通道,指导出台适合养老护理人才实践的医院和康养中心目录,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养老护理人才和医疗机构、康养中心实践双向选择。”谢资清建议,建立健全养老护理人员薪酬激励和权益保障制度,构建更具吸引力的薪酬体系,探索设立养老护理人员权益保护中心,保障养老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建立养老护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体系,规范养老护理人员从业的准入资格,强化持证上岗,建立全国养老护理人员报考医卫系统编制人员的激励机制。

“近年来随着国家支持力度加大,更多的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了老年医学相关专业或课程,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也已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他们的加入可以大大缩短临床培训的周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李浩最后表示。(记者 陈晶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