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4年第一期 2023年第六期 2023年第四期 2023年第三期 2022年第五期 2022年第四期 2022年第三期 2022年第二期 2022年第一期 2021年第六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4年第二期

把握时代的脉博——吴行书法蠡评

2024年04月03日 16:48  |  作者:孟会祥  |  来源:《画界》2024年3月第2 期 分享到: 

吴行先生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楷书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书协主席。他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获奖无数,曾被称为“获奖专业户”。曾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总分第一名,被称为“状元”,后来又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两度荣膺“兰亭七子”称号;受到过河南省委、省政府,河南省委宣传部的嘉奖。可以说,当代活跃书家的奖项荣誉,吴行应有尽有。更为重要的是名副其实,他的创作一直走在“守正创新”的前列,得到了书法界专业人士的广泛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许。“口碑”比“奖杯”更有说服力,作品比职务更有说服力,吴行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对待书法从来不缺书史意识,踔厉奋发地奔赴理想。可以断言,在“60年代书家”中,吴行已经是一个“重镇”,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宋)苏轼词二首(行书)吴-行

(宋)苏轼词二首(行书)吴-行

吴行的书法历程,颇有传奇色彩。

其传奇可由三个不可思议概括。其一,早年僻居义马煤矿,而率先成为河南首获“国展”大奖的书家。正如周俊杰先生所说:“处于偏僻义马煤矿的毛头小伙,居然在书法上表现出了特有的灵气,楷书、隶书,尤其行书均写出了传统,写出了时代,也写出了个人的气质、性灵和独有的审美追求。他多次在国家级的书展中入选、获奖,成为河南第一个获得国奖大奖的书家,被称为获奖专业户。”其二,吴行多灾多病,出过数次车祸,又经历过数次病危通知。吴行的病,每次都来得陡然而凶险,动辄昏迷数日,堪称与死神擦肩而过,而每次又奇迹般地起死回生。而且,与惊人的生命力相表里,他的书法也总是在大难之后,倔强地更上层楼。其三,吴行曾投身商海,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在拜金的时风下,有钱是“成功人士”的代称,人们似乎没有理由期望他回归书法。然而,吴行不但回归了,而且回归得彻底、漂亮。

当然,吴行的成功,也绝不是“命中注定”,这些看似不可思议之处,都有其必然性,构成了吴行书法历程的逻辑链条。

吴行1962年生于义马煤矿工人家庭,父亲在特殊的年代饱受冲击,乃至半身不遂,母亲常年陪伴父亲看病。无奈,吴行寄居新安铁门外祖父家,少年的寄居,养成了吴行的特殊性格,也种下了文化的种子。吴行的外祖父是个旧时代的读书人,也许生活中,对吴行免不了隔辈亲的娇纵,但要求吴行每天用石膏水在黑板上书写20个字,不容偷懒。老先生也许只是为了“收束其心”,却无意对吴行进行了书法启蒙。而铁门镇正是千唐志斋所在,孤独倔强的少年吴行,在张钫的蛰庐恣意欢乐,也承受了润物无声的模铸。正如他自己所说:“放学的钟声响起,小伙伴撒欢似地涌入蛰庐,顿时间,满地散落的碑刻、石雕,成了灰头土脸少年伙伴捉迷藏、玩游戏的道具。废园中,大家尽情玩耍,哪里知道赵孟頫、董其昌、王铎等前贤文曲,皆在脚下。”可以说,于右任、张钫等民国传奇人物,早已潜在地成为他神往的对象,而联通这些传奇人物的途径,则是书法。虽然书法是被逼而接近的,但时日既久,就会形成下意识的反射,“不思量,自难忘”。书法是他抗争、奋进的途径,也是克服“痞坏”的良药,吴行成了卓有成就的文化建设者。义马虽然偏僻,而千唐志斋的格局却相当宏大。

疾病当然是不幸,但不幸之中,却也有可遇不可求的机缘。传奇故事中,常常有人大病之后,突然获得神秘力量的情节,看似无稽,其实隐喻了一定的道理。经历过生死关头,才会思考终极问题,至少,可以看透、看淡些东西。吴行每一次“复生”,都恍然获得“般若”智慧,他的书法,也相应地调整方向,有所进阶。也许,没有这几次可怕的疾病,吴行未必在书法上实现“人间清醒”。

吴行经商也缘于病,逐利是为了弥补因治病欠下的亏空。以其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济以艺术敏感,毅力过人,果然无往不胜。然而他并不耽于消费娱乐,而钟情书画古董,日积月累,收藏渐富,寝处其中,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收藏界人士,十之八九不看重当代作品,一嫌其心态浮躁,不及前人气定神闲;二嫌其技法粗疏,不及前人真实不虚。学书法,必多看前人真迹方能入妙。正是借助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特殊经历,吴行过眼古今名作无数,提高了眼力,有了学术深度,反哺于他的创作,使他能够在众声喧哗中保持冷静,出离了“当红书家”的樊篱,获得了更长远的价值取向。

祸兮福所倚,所谓强者,总能把常人不可忍的困难,转化为财富。吴行经历的种种不可思议,恰好造就了他,也造就了其书法。

芳草东风九言联(行书)-吴-行

芳草东风九言联(行书)-吴-行

与其生活状态相表里,吴行书法约略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泛临碑帖又紧跟时尚的铺垫时期;二是回归经典,矢志晋唐时期;三是参酌宋人,抒发性情时期;四是厚重典雅,追求庙堂气息时期。

20世纪80年代,吴行作为河南率先获得“国展”大奖的书家,在全国崭露头角,一方面缘于书法的“夙慧”,即少年时期的情结,另一方面,当然缘于其勤奋和敏锐。在求新求变的审美诉求下,吴行轻易就能捕捉书坛的风吹草动,又济之以“五体皆能”的雄厚基础,时新样式手到擒来,屡试不爽。此为泛临碑帖又紧跟时尚的铺垫时期。

一场大病之后,往往也是屡屡获奖之时,他不满足于充当走马灯式的流行元素,对书法的意义有了深层的思索。他说:“在那之前写字都是跟风的,也获全国奖,但都是今天这个能获奖,大家热这个,我就学这个;明天热那个,我就学那个。这之后,才基本上是沿着自己的一条思路在走,没有再跟过风,和别人都拉开距离了。”所谓“自己的一条思路”,也就是回归经典,基本上以行书、楷书为主。行书以《集王圣教序》为主要面目,楷书以唐墓志为主要面目。十几年前,我曾记如是:“他眼中的当代创作现状,脉略清晰,历历可按;帖派的风吹草动,他能够遂即明察,而遂即取舍。当代帖学复兴,首在对晋唐笔法的追溯,演而为对颜真卿、米芾的重新解读;对《阁帖》的墨迹还原;对二王尺牍的放大处理;以张旭为桥梁的草书技巧重演;以简帛、残纸为借鉴的笔法溯源……细心抽绎吴行书作,皆能看到一些蛛丝马迹,然而他决不会因是而秦楚,而是纳之于以《集王圣教序》为轴线,以帖学历代名作为辅翼的自家庭除之内,六经注我,驱遣古今,务要兼众美而迥出。”此为回归经典,矢志晋唐时期。

泛兰倚玉九言联(楷书)吴-行

泛兰倚玉九言联(楷书)吴-行

帖学复兴,笔法再发现是当代书法的重要成果之一,但这只是方法论意义的成果,并不是当代书法的终极目的所在,思虑通审,学成楷则之后,当然还要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因此,二王回归之后,宋人书法的再度流行,有其必然性。吴行得风气之先,在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米芾的时候,他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苏轼上,以期开掘更淳雅的气息,表达更深沉的情怀。即便在“苏体”流行的时期,吴行也与跟风集字者有本质不同,他笔下的苏轼是进一步上溯山阴的苏轼,是建立在初唐楷书、唐墓志楷书基础上的苏轼,独有清刚果决、雄姿英发之美,此为参酌宋人,抒发性情时期。

近年,吴行书法不断发生嬗变,表现在用笔上更加珠圆玉润、典雅厚重;结字上更加平正端庄、张力饱满;章法上在强调单字技术完备的前提下,暗含映带。吴行是当代帖派代表人物之一,但他的帖法表现有一定融会性,与别人拉开了距离。其中,笔法和字法的真实不虚,是过硬的本领。颜真卿说张旭“楷法精详,特为真正”“真正”这两个字,看似入门功夫,其实很多书家未必能做得到。帖法中融入碑法,也是他的特征之一。帖法当然以纸上书迹为标准,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实纸上书迹也受金石书迹的影响。像唐人欧、禇之法,不可能不受碑版的影响乃至模铸。吴行潜意识中受千唐志斋的影响也罢,有意与别人拉开距离也罢,他的楷书似欧非欧,佐以二王和唐墓志,他的行书肇始于《集王圣教序》,掺以唐宋趣味,都写出了金声玉振之感。从审美旨趣上看,他的作品时时带有明清状元对、翰林对的庙堂气象,正是不断蠲弃小趣而崇尚大道的结果。这一方向,或许乍看平凡,实际上是追求更完善的技术、更高远的意境,很可能,他又一次走在了前头。是为厚重典雅,追求庙堂气息时期。

(唐)王建诗一首(行书)吴-行

(唐)王建诗一首(行书)吴-行

吴行争胜心极强。初期与同道争,在展赛中攻城拔寨,战绩骄人。随着阅历深,见识高,功力厚,自然便产生了与古人争一席地的雄心。当代书法复兴的数十年来,吴行总是屹立潮头,甚至总是敏锐地占有先机,那也只是“过去式”。翻翻几十年来的大展作品集,看看几十年来“各领风骚三五年”的风云人物,就会发现,相比一时的呼风唤雨、声名鹊起,作品的穿透力更为可贵,将来史上,只能凭作品说话,只能凭后人认可的作品说话。这样来审视吴行的书法历程,审视吴行的作品,就会明晰地看到他越来越明显的独立性,越来越明显的书史意识,其志不在小。所以,过去我说吴行是“扼住命运的喉咙”,现在我说吴行是“把握时代的脉博”。

历史只会记住引领时代、代表时代的人物。在书法发展的坐标轴上,吴行值得期待。

2024年2月1日

吴 行

别署复生。1962年出生,河南渑池人。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二级教授。河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南省中山书画院院长,河南省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

作品入选全国第三、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书展,全国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展,获第二届全国中青展优秀奖、第四届全国展全国奖、第五届中青展一等奖、第五届楹联展一等奖。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第一名,2012年获第四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2007年、2011年连续两届获“兰亭七子”称号,2012年入选全国首届当代名家系统工程“三名工程”书法大展。

责任编辑:杨文军

版面设计:汤炜

未标题-1

2


编辑:画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