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4年第一期 2023年第六期 2023年第四期 2023年第三期 2022年第五期 2022年第四期 2022年第三期 2022年第二期 2022年第一期 2021年第六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4年第二期

画之大者:论王珂的人物画

2024年04月03日 16:48  |  作者:任军伟  |  来源:《画界》2024年3月第2期 分享到: 

在谈及王珂的人物画时,冯远先生曾说:“他在创作中善于捕捉并表达现实生活中人物对象的形象特征和表情特征,在与对象展开情感交流之际达成技术表现上的形神兼具。”并进一步指出:“其在笔墨技法方面,近年来注重从写实性描绘向写意表现性语言的变异转换,追求色墨交融、概括简约的整体处理,既强化了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精妙入微和传神特长,又尽可能地发挥了水墨渲染对比的技术特性。”的确,王珂的人物画创作,多以现实题材为主,作品普遍构图简洁,造型严谨,笔墨讲究。他似乎无意为画而画、为创作而创作,而是在与画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讴歌的是一种精神,接续的是一种文脉,表达的是一种家国情怀。换句话说,他是在“为艺术而艺术”或者“为人生而艺术”之间,寻找一种精神寄托。

雅集图(国画)48×180cm--王-珂

雅集图(国画)48×180cm--王-珂

从技法表现的层面来看,王珂的人物画作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造型追求准确、笔法表现细密,如《十八罗汉系列》《陕北小镇》等;另一种是注重传神、笔墨疏简,大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写生,如《课堂写生》《同事系列》等。这两种类型的作品,共同点之一,是意象的塑造筑基于坚实的造型能力。既发挥了简笔写意的高度概括,又不失物象局部的具体写实;整体上追求自由书写的“真放”,而在头面手足的描绘上又力求“精微”,对此,很容易让观者想到苏东坡那句“始知真放本精微”的论画诗句。

中国画的传统博大精深,欲窥其堂奥,唯有深入其中、悉心揣摩体味,方能有所得。笔者坚信,画家只要经过传统的磨莹,明其优劣,便能皎然自明。王珂洞彻画理,超越高迈。他对待画理的研究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他特别注重中国画的造型及其重要性。其次,在注重绘画造型的同时,他并没有忽视作为中国画立身之本的笔墨,始终坚持锤炼自己的笔墨功夫、纯化自己的笔墨语言、提升自己的笔墨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王珂实则把写实中国画的创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境地、新的高度。

高士图之一--王-珂

高士图之一--王-珂

王珂的写意人物画追求的是法度与出新的统一。他的出新,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化解程式,基于来自素描、速写、创作训练的扎实的人物造型能力,包括把握人物各种结构动态的能力,以这种造型能力突破并丰富传统的程式,把造型能力化解到程式法则之中,赋予程式以新的活力;二是关注当代,通过感悟现代审美意识,体味当代前沿艺术的脉动,力求在传统的艺术语言中融入新时代的生活气息,搭建今情与古意的桥梁,并以当代人的审美眼光阐发古意的现代价值。三是关注西方,特别是关注西方现代美术,既拓宽了审美视野,又在比较的层面上择取西方现代艺术元素,丰富现实题材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力。

高士图之二--王-珂

高士图之二--王-珂

新时代以来,主题性绘画创作作为现代美术题材中的重要一项,受到了国家和画家的普遍重视与积极参与。在这方面,王珂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跟随冯远先生访学时,开始关注主题性绘画创作。而真正把王珂带进主题性绘画创作大门的,是受聘中国国家画院期间跟随龙瑞先生创作了大型作品《红旗渠》。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王珂对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进行了反复的尝试与探索:一方面试图重新开掘传统资源,另一方面则是力求从西方绘画中借鉴新的语言因素。其近几年创作的《秦始皇统一中国》《香港与辛亥革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瓦窑堡会议》等大型主题性作品,都体现了这种创作思想与创新意识,从中也表现了他的艺术趣味与家国情怀。王珂在谈到自己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时尝说:“主题性创作是带有叙事性的。作为历史性绘画的主题创作肯定要对事件的起因、发生、结果进行解读,讲述历史要相对客观,要尊重客观事实;再者,从事主题性创作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不管对事件、对人物,都要有自己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有别于他人的表达。不进入角色、没有情感的投入,是画不出动人的作品的。”

搜尽奇峰打草稿(国画)68×136cm--王-珂

搜尽奇峰打草稿(国画)68×136cm--王-珂

王珂的笔墨语言,不是那种浮影式的拼贴,而是将他的主观生发与笔墨意趣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抒写,并将这种抒写与表现对象的内在生命相互贯通、相互交流,从而凝聚出一种精神深度。应该说,笔墨深度只有超越了自身而彰显着精神深度,才是有生命的;或者说,只有当笔墨深度与题材对象的造型特征相统一,才能揭示出表现对象普遍的、内在的生命状态并使人在对之凝视中而感到一阵灵魂悸动,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艺术中的精神深度。王珂的人物画创作,已经明显体现出了对这种精神深度的挖掘。

尽管王珂的人物画已经具备了他自己的一些样式,但是笔者以为还不能称之为风格。因为样式不同于风格,样式带有某种程度上的人为性和不确定性,而风格则表现出自然生成的性质,一旦形成就具有了相对稳定性。王珂通过各个阶段的自我学习和传统研习,其作品已经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功夫,也具有了艺术趣味,还能师法造化,感合时代,风格因子已经酝酿在他的创作之中。在笔者看来,对于中国画风格的确立,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存在,那就是要真正讨得一种出乎自己天性、天赋的笔性。王珂的作品中,显示了这种笔性特征。这种笔性,既观物、又观我,得乎天然,天人一体。有了这种笔性,无论是面对自然还是面对古人,或者面对现代题材,面对西方艺术,就拥有了一种主动权。当然,笔性也是需要磨炼的,在与传统艺术的交流中加以磨炼,使古人的笔墨精华在这种磨炼中逐步吸纳到自己的创作中,再进一步对其加以修润、充实,从而做到文质彬彬。但在磨炼的同时,却不能磨掉笔性固有的、天然的品格,这种与生俱来的天然笔性,才是自己风格形成和确立的不易金丹。

知-秋(国画)45×68cm-2022年-王-珂

知-秋(国画)45×68cm-2022年-王-珂

对此,王珂有着清醒的认识。创作中的王珂,以其独特的经历和特有的学养、身份的转换与知识的兼容,成就了他与众不同的现实人物画特色:画法写意而有坚实的造型功力,取径前贤而赋予当代审美意识,造型朴素而不落俗套,笔墨浑厚而植根书法。观赏王珂的人物画,不仅传统功力深厚,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深度的思想,已经表现出很好的悟性与才情,也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而生活中的王珂,则是一位低调平和、踏实而不尚浮华的画家,他视画画为教学之余最为开心的事。书如其人、画如其人,王珂深厚、全面的画内功和画外功,以及他为人立世的高洁品格,同时成就了他的绘画:“没有一点使人痛苦的飞扬跋扈、装腔作势和低俗萎靡,其质朴朴,其气清清,其格堂堂正正,和他朴实、真诚、正直、执著的人品相表里。”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技艺精湛、声名日显的王珂,却依然默默地探求着中国画的创新之路,并自觉地“以人民为中心”,在创作中“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他坚信,绘画艺术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正是因为如此,王珂的绘画创作日益呈现出正大之气象、浑厚之品格,也更加可以预见,他的艺术前景终将是令人迷醉的灿烂。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小图

王 珂

1960年生,山东潍坊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美协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杭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邢志敏

版面设计 :汤炜

未标题-1

2


编辑:画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