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资讯

清明时节

绿色殡葬让人生“归处”依旧绚烂

2024年04月07日 10:22  |  作者: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生态用图)碧海寄哀思(4265432)-20240407101429

清明时节,是中华民族祭扫悼念的传统节日,往往承载着对故土的热恋、亲人的追思、生命的敬重。记者发现,从“厚葬示孝”到“归于自然”;从政府给予补贴、鼓励参与,到市民积极响应、主动报名,如今,一格柜、一面墙、一棵树、一片海……正成为不少家庭的选择,在苍松翠柏、潮起浪卷中,人生“归处”依旧绚烂……

回归自然 绿色殡葬蔚然成风

闻涛而眠,枕浪而息,鲜花相伴,海风送拂……

3月31日,随着灯柱点亮,汽笛长鸣,一艘特别的船在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码头起航。承载着35份逝者骨灰和百余位家人的忧思,“国宾9号”撒海专用船缓缓驶向渤海湾。

海葬仪式上,礼兵神情肃穆、队列整齐,向安眠于大海的逝者敬献花篮。逝者家属在哀婉的奠词中,追忆往事、缅怀亲人。公祭人恭诵祭文,歌颂海葬逝者无私大爱。船只到达指定海域后,家属在工作人员指引下有序登上甲板,将承载着亲人骨灰的环保降解罐缓缓放入万顷碧波……

这是2024年京津冀骨灰撒海启航活动的现场。

主办方表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之际,三地联合举办骨灰撒海启航活动,旨在进一步推动节地生态安葬,提升三地殡葬工作协同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3月28日,在山东青岛,两艘游艇载着100余位海葬逝者家属集体出海追思。

“我父亲去年9月海葬了。当时他很坚持海葬,觉得这样既环保,又能不给儿女增加负担。我们家人刚开始接受不了他的决定,总觉得有块墓地能够追思。后来全家人商量,还是尊重了父亲的意愿。”撒下花瓣,凝望着大海,王女士眼圈里还含着泪水,“大海是辽阔的,四通八达,我觉得父亲想去哪就能去哪,也是一种自由。”

据了解,近年来,让亲人骨灰在潮起浪卷中以另一种方式回归自然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

根据各地施行的骨灰撒海基本服务实施办法,不仅免费提供骨灰撒海服务,家属乘船、祭祀用品、礼仪服务大多也由政府补贴,有的还给予逝者家属一定奖励。

青岛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田安峰介绍说,青岛从1991年10月开始海葬。骨灰数量从1991年的几十具,到现在每年约2500具骨灰。截至今年2月,共海葬1499批次近3万名逝者。

在不远处的天津,自1990年起开启骨灰撒海服务,依靠得天独厚的沿海地域条件,专业规范优质的服务队伍,这项服务报名人数逐年递增。除京津冀三地之外,相关服务已辐射覆盖鲁、豫、皖、陕、甘、晋、蒙、藏、新等十几个省区市。

在积极引导公众树立绿色殡葬理念的同时,各地也在不断提升绿色殡葬“后服务”。

除了举办集体海上公祭活动,许多地方还通过设立海葬纪念园等举措,为海葬逝者家属提供更多缅怀先人的方式。

3月30日,在位于大连大黑石将军山公园公墓内,350余位骨灰撒海逝者的家属在首次启用的大连市海葬纪念园献花祭奠亲人。纪念碑右侧LED大屏幕,不断滚动播放着海葬逝者的姓名。通过默哀致敬、敬献花篮、诵读祭文、家属追思、心灵寄语等形式,家属们表达着对海葬逝者的追思、感恩和敬意。

除了海葬,陆地生态葬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以树木为碑,以花草为伴……在辽宁阜新北山公墓,几位年轻人手捧着老人的骨灰完成了一场安静的树葬。

一棵苍劲的翠柏树干上,挂着一个刻有逝者名字的木牌,花环环绕周围。

据了解,阜新从1994年开始开展树葬服务。30年过去了,很多树已经绿荫如盖。

此外,还有“草坪葬”“壁葬”“花坛葬”等,通过这些形式,逝者骨灰往往随着时间流逝会降解到土地中,符合很多人让已故亲人“入土为安”的心愿,真正做到与花草为伴。

不拘于“形” 生态祭扫寄哀思

不仅是葬礼,曾经“纸钱焚处起云烟”的现象也逐步减少,生态文明的祭扫慢慢成为寄托哀思的主流形式。

在位于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张集镇黄龙山的城市公益性公墓,陈先生一家五口带着鲜花,在树葬花丛前向逝去的先人深深鞠躬……“鲜花是在墓园门口免费领取的。祭奠亲人重要的是心意不是形式,这几年家人逐渐习惯绿色祭扫。”

据了解,该公墓是徐州市首家绿色无烟公墓。“我们为前来祭扫的市民每家免费提供三枝菊花,还免费提供祈福卡,填写完成后,可以在祈福树上悬挂。”工作人员介绍说,墓园内的便民服务柜还提供采摘鲜花的工具及黄丝带、电子香炉等设备工具,让逝者家属通过自己动手的形式,更好地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也让祭扫更有仪式感。

因腿脚不便,张女士今年到不了墓地。她在手机上点击登录“云祭奠”平台,下拉点击“专区”,选择“民政服务专区”,点击所需服务就进入了云祭扫服务页面,再点击在线祭扫,实名认证后就显示出去世父亲的照片等信息。随后,张女士代表家人在页面上给父亲发表寄语:“人间四月天,草长莺飞,愿那苏醒的万物,带去我的思念!”

此外,为推动传统民俗和时代进步的融合发展,各地公墓单位推出了许多便民祭扫服务。只需要拨打公墓办公电话,通过添加工作人员微信号,在逝者所在公墓远程选购鲜花即可免费附加擦拭墓碑、书写寄语卡片、发送照片等;有的地方还推出网络祭祀服务,只需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自己创建追思卡,通过输入纪念文字、添加回忆照片、亲手定制一份专属卡片,传递爱与思念。

江苏省提供的一组数字引人注目——“十四五”以来,全省采取不保留骨灰生态葬法的已有3万例,每年生态葬奖补资金6000多万元;全省有生态墓园996处,提供160多万个节地生态葬墓位。全省可用墓(格)位从281.4万个增长到915万个,可使用年限从5年提升到16年。

“一般选择生态葬的逝者,意识里有一种‘厚养薄葬’的观念,觉得生前家人对自己好就够了,希望能给家属减轻负担,加上确实价格更低,理念发生转变,客户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一位陵园负责人表示。

人之逝去,祭奠是留给活着的人的慰藉。然而,思念或许不必局限于碑前。生态葬是大势所趋,当然还需要各方从理念、规范和人文关怀寻求新的空间。

正如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留言:“想要树葬、花葬或是海葬,希望未来我孩子们的清明节,就像古时的上已节,可以带着爱人孩子去踏青游玩,享受难得的春季时光,而不需舟车劳顿地来看一个石碑。”(记者 王硕

编辑: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