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资讯 多彩旅程 美丽中国 茶旅人生

首页>休闲>资讯

阅读何以分享

2024年04月19日 10:12  |  作者:阎晶明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6fdf95cc-b4f5-4348-ab56-d10e55ec804e

小朋友们放学后在三宝儿童图书馆内读书。

“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读书再一次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点。如今,纸质书、电子书以及当下正热的短视频读书,交织成丰富多元的读书网络;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也成为人们重要的休闲生活方式。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世界读书日每年只有一天,我们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习惯,把每一天都过成自己的“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每年都会来。每当4月中,读书人就好像特别忙,八方来请,四处受邀,讲述读书的好处,倡导众人都来读书。据我个人不经意的观察和印象,每一年的主题似乎都一样,强调读书的好处,倡导众人都来读书。就好像宣传交通安全知识一样,既重要,又简单。

然而读书并不简单。读书的妙处在每一个手不释卷者心中。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其实是一件独乐乐的体验,然而读书人又常有这样的冲动,想把自己阅读中的心得和妙解分享给他人,引来众乐乐,换得更大程度的快乐。于是就有了总体上的提议,希望人们都能拿起书来阅读。

我以为,平行推广这么多年之后,今天的读书日,应该有每一年度的特别主题,这种“主题”,就是指在一般性的倡议之下,特别列出具有特定指向的主题,以年度主题的方式,逐步分享读书的诸般好处。特别是在今天,网络视听已成汹涌之势,读书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人们既担心过度的手机视听会侵占过多时间,导致读书总量的大幅下降;同时又分明体验到通过网络视听手段和渠道,可以大力促动阅读的推广。短视频助力长阅读并非不可能,而且已经有了不少成功案例。

我们还应看到一种趋势,“直播带货”也在渐增文化含量。我以文学为业,最近这20年,让文学这个看上去属于传统的行业,发生了许多过去难以想象的事。一是写作和传播渠道发生的巨变。网络文学从异军突起,发展到今天已成主流文学的一部分,也就用了短短20年时间。二是直播间里刮起的卖书热潮,极端数据令人咋舌。不但是小说,文学期刊也借此大大地向社会推广了自己。这一切都让人直观地感受到新媒介的力量,也深切地认识到潜藏在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深厚的文学阅读基础。

回到开始所提及的话题,我以为今天的阅读更应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引导。全民教育水平、学历高度、文化素养普遍得到大幅提升,即使不是写作者,有阅读习惯的读者在专业水准和文化知识上绝不输给写作者。只是一般性地强调读书的好处,已经不能引来众人呼应,停留在口号上的倡导,也难以深入人心。

比如,在当今时代如何充分认识传统经典的价值,让古老的智慧之果在当下仍然飘溢出清香,散发出新的魅力,就是一件特别需要强调的读书主题。轻阅读、短阅读、视听阅读自然也是各有价值,然而人类数千年来创造而出的文化经典,代代流传的名著佳篇,汇聚着精深的思想智慧,蕴含着国家、民族的精神、情感的奇文妙诗,特别值得在今天加以传承和弘扬。

践行“两结合”,阅读经典当是题中应有之义。近些年来,我本人除了继续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推荐新的文学作品之外,也把很多精力用来发表一些关于鲁迅的人生、思想和作品的研究。我本人并非学府中人,做不出高深的学问,但我很希望自己能够在鲁迅思想和艺术成就的社会普及方面做一些努力,这样的想法也与我对鲁迅研究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有关。

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开始,鲁迅的创作起点距今刚过百年,而“鲁迅研究”的发生,也应有百年之久。一个作家创作的开始就是其研究的起点,这样的现象在文学史上并不多见,现代以来的中国,应该只有鲁迅研究是如此。百年来的鲁迅研究成果汗牛充栋,超过鲁迅著作的数量不知几何级的多少倍。我以为,相比较深入的学术探究,关于鲁迅生平的故事性讲述,关于鲁迅精神的深入浅出的讲述,关于鲁迅作品思想力量与艺术魅力的解读,总体上还属于相对偏少、偏弱的一面。以至于在网络时代,鲁迅仍然是热议的话题,是人们喜欢、乐于讨论的对象。有时我们也不得不无奈地看到,对鲁迅的误读、八卦式的错解时有发生,而且传播力还很强。这种时候特别需要鲁迅研究专家合力而为,为正解鲁迅,为塑造鲁迅形象尽力。如果完全以“一派胡言,别理它”而鄙视之,那并不能改变这些错误的流传。

以上所说仅是试举一例。类似的工作有很多。我近日翻读故旧梁归智先生关于《红楼梦》诗词的探佚解读,就特别受益。这样的解读不但让人欣赏了诗词之美,还让人读出了这些诗词联语同小说人物故事、作者意图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更感到《红楼梦》是一部探究不尽、魅力无穷的经典名著。清新的文字,广博的引用,浅显的读解,让人读出新意,勾起重读红楼的欲念。

分享阅读,甚至分享学术,接通传统经典与当代文化的关联,搭建网络视听与深阅读、长阅读之间的桥梁,正当其时。

(作者系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