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资讯 多彩旅程 美丽中国 茶旅人生

首页>休闲>资讯

遇见最“凡尔赛”的紫禁城

2024年04月26日 10:26  |  作者:李冰洁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54f4741f-a828-4f2f-ad94-99bfc98c04e9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备受期待的“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已于日前在故宫博物院文化殿展厅与游客见面。展览一经开幕,便引爆了今年春天故宫门票预约的热度。

作为中法文化旅游年的重要项目,展览用200多件珍贵文物,向观众呈现了17、18世纪中法双方为达成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还原了两国间文化和艺术交流的盛况。

文明之光 相互映照

此次“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由故宫博物院和凡尔赛宫博物馆双方策展团队历时数年,追寻和研究中法往来交互的历史印迹,通过“龙与百合花的相遇”“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三个展览单元,再现了17、18世纪中法宫廷间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这100多年间,是法国王室对中国文化兴趣最为浓厚的时期。同时,服务于中国宫廷的法国人对清宫的科学、艺术、建筑、医学、地图编绘等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游客们通过荟萃故宫博物院和凡尔赛宫博物馆等多家机构的200余件珍品文物,能够看到和感知到这一时期中法彼此间的吸引、相互间的兴趣,了解这段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交流互鉴的佳话。

整个展览看下来,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交流与融合,两国文化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之象,在信息交通都如此不发达的年代,对外交流能够如此深入广泛,包括绘画、装饰、园林、建筑、文学、音乐、科技等多个领域,令观众纷纷感慨赞叹。

“展览一进去就能看到一只铜镀金的怀表,也是这次展览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中法交流的物证。”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都海江向记者介绍说,这很有可能是路易十四送给康熙皇帝的礼物。表壳背面中央开光处是路易十四的浮雕半身像,最妙的是,机芯内摆轮保护罩镂雕的,是一条象征中国皇帝的中式五爪行龙。“法国国王将自己的头像印在表壳上,作为送给中国皇帝的礼物,体现了他对中国的尊重。”都海江说。

清朝皇宫中有非常多的玻璃制品是直接向法国订购的,比如长春宫中的大玻璃镜,基本是法国制作方按照中国的要求制作完成后,再运到紫禁城中。甚至康熙时期,法国北堂(今西什库教堂)旁边就有一个玻璃工厂,里面有非常多的法国人任职,进行一些技艺的督造。同时,法国宫廷中也有一些瓷器,是向中国订购的,比如印有法国王室标志——百合花徽章的瓷器,是凡尔赛宫向中国景德镇订购的宫廷内日常用具;还有路易十五时期的财政大臣菲利贝尔·奥里向景德镇定制的印有他个人徽章的瓷器。

中国向法国订购玻璃、法国向中国订购瓷器,已经成为当时两国艺术、文化、生活、工业深度交往的有力印证。

深入研究 创新呈现

“可能到法国去,也见不到这么多的宫廷文物,这次两国合办的展览内容很丰富。”

“能够集合性地看到一个中外交往展览,不虚此行。”

“这是一次了解历史、了解艺术的很好方式。”

……

观展过程中,观众纷纷表示此次展览收获颇丰,特别是许多家长带着小朋友来了解历史,甚至有些来自法国的游客都是第一次见到这些展品。

文物在精不在多,且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是这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据都海江介绍,展览已经策划了很多年,这不仅是中法建交60周年的重要展陈,也是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转化。“我们有专家一直在研究对外文化交流方面的文物,有好多展品是第一次发现的。”他说。

比如一幅戎装侍女像挂屏,画面上是一副东方女性面孔,却身着法国戎装服饰。有说法画的是香妃,但已被推翻,究竟画的是谁虽无从考证,但重点是这幅戎装图和路易十五的一幅戎装图如出一辙,人物的动作、神态几乎一模一样,只是把法国王室的徽章去掉了,而且从绘画技法上可以看出,这是当时中国画师对于法国绘画风格的模仿。

再比如,展览中十分令人惊艳的,并不是众多精美画作或者宫廷摆件,而是故宫馆藏的许多科学仪器,矩尺、半圆仪、金浑仪、手摇计算器、比例规等等。这还吸引了正在筹建中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老师们参观学习,为他们今后的展陈提供思路。

展览所呈现的火爆程度,从故宫“一票难求”的预约页面可见一斑,许多游客都是通过定闹钟在第一时间抢票才得以入场,还有更多的游客无法来到现场观展。

有些游客选择进行线上“云观展”,在故宫的微信公众号上点击展览小程序,可以看到展陈文物的高清图和简略的文物介绍,公众号偶尔也会发布展览中重要展品的详细介绍文章,通过多种方式让公众去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

当然,也有游客表示看图片不过瘾,如果能够更立体地,比如借助AR、VR技术进行沉浸式体验就更好了。

“所以需要做一些措施,特别是在数字化方面进行加强。”都海江表示,除了线上展览,还要在传播路径方面下功夫,比如通过展览推动文物“走出去”,或者借助出版物、影视作品、舞台艺术等,以多种形式为无法到达现场的游客提供更多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

既要“请进来” 也要“走出去”

通过这个展览,目睹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盛况,也给了当代人很多启发。

“我国目前文化对外交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都海江博古引今,从“走出去、请进来”两方面谈及了他的想法。

在他看来,“走出去”,除了要依托政府之间必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外,还要发挥海外中资企业的民间影响力。加大入境游就是“请进来”的有效助力。

故宫是外国游客人数最多的景点之一,中国古代宫廷文化艺术都在这座600多年历史的皇家宫殿中,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现给外国友人。“中国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与外国文化有什么不同,实地来看一看就知道了。”都海江建议,要加大入境游保障力度,通过“请进来”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比如从签证流程上,提升便捷程度;再比如外国游客还是习惯现金和信用卡支付,而我们因为多采用便捷支付,景点和购物中心几乎很少再用POS机。”都海江说,生活上的不方便,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外沟通的不方便,文化交流也因此受到影响。“展览中的中法17、18世纪文化交流,无论是经济、艺术、科技方面,都呈现出十分频繁、非常便捷的景象,对比来看,我们今天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升的方面。”

都海江建议,对外文化交流要建立结果导向,出台标准的评估体系来衡量交流效果,总结优秀经验,找准改进方向。(记者 李冰洁)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