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港澳>委员声音
施维雄委员:除了出台好政策更要提供好服务
“五一”假期刚结束,惠及内地和港澳特区交流合作的一系列“大礼包”快速实施。其中,笔者最关注内地赴港澳人才签注(以下简称R签注)将由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座城市扩充至北京、上海两座直辖市。这也意味着高度集聚着科研创新、文化教育、医学健康、现代管理等各类高端人才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都市圈,在政策上实现了人才往来的“无障碍”。
2023年2月20日,R签注率先在粤港澳大湾区实施。至今,逾2万名在册人才获益,拿到了“一次签注、无限次往返、最多逗留30天”的R签注,一解以往“逐次签、留7天”的麻烦,有效降低了时间成本及办事成本。
笔者曾与多名拿到R签注的内地人才交流,他们表示,对于做科研、做事业而言,既要“泡”较长时间、又要频繁奔走于内地和港澳特区,R签注可谓“及时雨”,让科研人才更安心,其他人才也有机会多做成几单重要业务。
众所周知,即使互联网技术、AI人工智能技术再发达,但在某些领域和方面,人才背后仍肩负着信息流、资源流、资金流等要素。对于此类自带“流量”的人才而言,“流动”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相当比例的科研项目和专业服务,都离不开人才人员在场实施的线下场景。
香港高校和院所等擅长基础研究,内地高校及机构长于产业化落地。对此,畅通人才的自由流动,实现强强联手,无疑是拉升价值最大化、推进各方共赢、培育新质生产力、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善政良策。
如今,该项善政良策从粤港澳大湾区扩大服务范围至北京、上海,意味着中国科技创新和专业服务资源最丰富的三大都市圈,首次实现了“去邻居家拉家常”一样的资源交流和协作场景。国家移民管理部门还表示,将适时扩大R签注的签发范围。
政策有了,接下来还需要做好配套服务,在高质量发展、人才强国建设、人尽其能等方面和领域,都拥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重大机遇。同时,国家正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R签注的覆盖区域和受惠人群不断扩大,将让人才中心及创新高地的建设,实现“从点到线”接着“从线到面”的嬗变。
至于配套服务应该有哪些,笔者建议,一定要避免出现“政策高挂、办事困难”的尴尬情况。例如,R签注涵盖了杰出人才、科研人才、文教人才、卫健人才、法律人才、管理人才等6大类人才,对于人才认定的“门槛”,不宜过高。伴随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人才需求的扩大,针对人才的种类及资格认定,有必要逐步放宽,不宜固化。例如,北京、上海是全球知名的高校、企业、机构、医院集聚地,但与港澳特区的地理距离相对较远,京沪人才对港澳特区的了解和交往,其深度恐怕暂时不如大湾区内地9市的人才。对此,针对R签注的大数据分析、政策宣传、案例推广、上门服务等,乃至开通“集中办、上门办、专场办”绿色通道,相关部门更应主动作为、靠前服务,以高质量的R签注和出入境便利服务,助力人才强国的大交流和大发展。
当然,5月6日起推进内地和港澳特区便捷往返的“大礼包”,还包括了20个指定城市全民网上换证,商务签注更方便且逗留时间更长等新政。
作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笔者多次呼吁内地与港澳特区加强沟通合作,不断改革现有服务,逐步让人才往来实现“无障碍”,让通关体验更畅顺和便捷。相信一切会越来越好。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篮球总会会长)
编辑:鲁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