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头条 聚焦 数据新闻 资讯 数字政协 数字经济 数字新基建 榜单排行

首页>数据>资讯

以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

2024年05月17日 09:47  |  作者:侯耀宗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依托数字技术,将传统优质教学资源创造性转化为数字化、智能化教学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视域下,数字技术为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提供了数字支撑,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拓宽数字教育资源路径,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不断趋于均等化。

随着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助推知识共享和互联网教学普及。由此产生了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且传播迅速、使用便捷,深度开拓数字化思政课资源。要打破时空限制,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依托数字技术,将传统优质教学资源创造性转化为数字化、智能化教学资源。如将纸质经典著作、红色文化资源、博物馆等具有丰富育人功能的线下资源,借助“5G+AI+XR”技术,实现“云端”阅读、沉浸式参观,打破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丰富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要丰富资源形式,使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优质教育课程资源能够多层次、全方位服务于思政课。通过对思政课教学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和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库,使海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能够通过资源数字化集合、共享,充分满足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诉求。要深挖学科思政元素,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要素”。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有利于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教育主体要素,实现“全员”育人,不断丰富教育内容要素,实现“全方位”育人,不断拓展教育空间要素,实现“全过程”育人。

数字技术赋能方法创新,既能精准识别学习者的需要,又能革新数字教学资源供给形态,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供给。一是高效分发、精准推送。通过大数据分析、算法推荐等技术精准捕捉学习者的关注、参与和反馈程度,形成学习者数字画像和学科知识图谱,利用人工智能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学情和兴趣点,根据其偏好推送能使其感兴趣、受教育的内容和信息,从而做到精准滴灌、润物无声。二是数据链接,生动呈现。通过“5G+VR/AR”“5G+全息投影”“5G+4K/8K远程直播”等方式,将教学资源形态从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向,多元化多维度地进入学习者的视野,为其提供沉浸式、多重感知的学习空间,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识迁移。三是数据驱动、精准助学。大数据分析能够在个性化地学、差异化地教、科学化地评等各方面发挥独特优势。通过信息跟踪挖掘、数字回溯分析、科学监测评价等,掌握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各方面的特征,并按其成长轨迹,为其“量身定制”学习方案。

数字化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数字技术加持,可以将名师、名家、名校、名课等通过网络载体传送到偏远乡村,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步共享,缩小教育群体间差距,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需求、保障人民在教育上有更多获得感。一是资源互补,共享共用。依托教育数字化平台,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乡村,有效助力城乡共享优质资源,激发乡村学校内生活力,同时也有利于将农村学校独有的教学空间特色和优势反哺城镇学校,实现双向融合、共享共用。二是共教同研,协同发展。依托“智慧教研”数字化平台,有利于实现力量较为薄弱学校与力量较强学校共教同研,助力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促进校际间协同发展。三是弥合鸿沟,推进均衡。用好数字技术,不仅能够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覆盖面,而且能够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教育洼地“填空”和“补弱”的进程,确保教育公平不留白、不延时,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