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资讯

濒危物种种群稳步增长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2024年05月22日 15:58  |  作者: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5月22日电(记者 王硕)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通过实施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步增长,栖息繁衍环境稳步改善。

数据显示:自第一批国家公园设立以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野生东北虎达到70只左右,野生东北豹达到80只左右,去年新增野生东北虎幼崽20只、野生东北豹幼崽15只。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从20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三江源地区藏羚羊种群数量已经恢复到约30万只,保护级别已从“濒危”降为“近危”。武夷山国家公园新发现雨神角蟾、福建天麻、武夷林蛙等多个新物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是全球最濒危灵长类物种海南长臂猿唯一分布地。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由5群32只增长到6群37只,是全球现存10只以下极危物种中,唯一基于自然恢复的成功案例。

GetAttachment

图片说明:百山祖冷杉

GetAttachment (1)

图片说明:海南长臂猿 武明录摄

GetAttachment (2)

图片说明:朱鹮 顾晓军摄

同时,我国已印发实施《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确定16个国家植物园候选区。目前在北京、广州正式设立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按照规划,到2035年,将力争设立10个左右的国家植物园,使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0%以上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迁地保护,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国家植物园体系。

GetAttachment (3)

图片说明:麋鹿 陈晓东摄

我国还系统实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培植、放归或回归自然等多种措施,有效增强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筹划建立大熊猫、亚洲象、穿山甲、海南长臂猿、兰科植物、苏铁等濒危物种保护研究中心,加强濒危物种保护研究和国际合作,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亚洲象野外种群增至300多头。朱鹮分布区从3个省扩展至8个省,种群数量超过9000只。中华穿山甲分布点位不断增加。全国麋鹿分布点从引入时的2个发展至93个,麋鹿种群数量已达上万头,成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领域野外种群恢复的成功典范。华盖木由最初发现时的6株增长到1.5万株,巧家五针松由最初发现时的34株增长到3000多株,百山祖冷杉从最初发现时的3株成功野外回植4000多株。

国家林草局表示,下一步,我国将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巩固提升第一批国家公园建设成效,有序推动创建新的国家公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国家公园法治进程,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以拯救重点濒危物种为目标,加快国家植物园、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研究中心、繁育基地等平台建设,推动濒危物种野外种群复壮,全链条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编辑: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