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家谈 委员有话说 政协人语 同心论坛 议事厅 微言大义 望海楼札记

首页>要论>微言大义

名家论道 |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2024年05月23日 14:16  |  作者:马一德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科教融汇是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的突破口,深化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推进科教融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正处于从高等教育大国跃升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许多新的改革和发展命题,迫切需要我们破除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观念束缚和体制弊端,统筹推进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治理体系的改革创新,努力在研究服务新型工业化、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等重大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等教育体制。

改革创新高校学科体系,用课程改革“小切口”牵引解决人才自主培养“大问题”。新型工业化的重大理论突破和知识创新需要跨领域、跨专业的研究来实现。科教融汇是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的突破口,深化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推进科教融汇。一方面,构建同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交叉融合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应研判学科发展趋势,通过将科技前沿成果融入核心教材,模块化设置专业课程,打造一批高水准精品课程,形成一批符合国家战略需要和科技发展趋势的新学科。另一方面,大力推广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应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提质扩容,扩大优质课程资源的线上共享,推广北大清华在开展通识教育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组建一批通识教育高校联盟,将联盟内各高校的课程资源、图书馆资源、学术讲座信息、科研动态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增设文史哲、艺术鉴赏、素质拓展等选修辅修课程等措施,让学生根据兴趣和天赋选择课程,在领略“无用之用”的过程中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素养、拓展国际视野、增强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改革创新高校教学体系,让创新人才在“国家的大事业”中拔节生长。产教融合作为科技、人才、产业的交汇点,给高校教学方式带来历史性变革。深化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应依托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集群,将集群式知识创新与有组织的科研活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支持重点高校对接创新型产业集群共建一批产教融合基地、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在已布局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构建与知识产权学院的合作办学机制,搭建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满足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顶尖人才、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需求,应在产业政策、搭建协同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以企业研发项目为牵引、以共同利益为纽带,让人才在读研究生阶段就接触产业前沿与创新实践,通过组建跨学科团队、加强企业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建设、跨学科招生和联合培养等方式,探索人才校企双向流动机制,将产教融合优势转化为量子通信、生命科学、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优势。

改革创新高校治理体系,最大限度激发办学活力、治理效能。近年来,党和国家逐步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扩大高校管理自主权,减少政府微观干预、增加高校管理活力、激发教职工作热情,实现了高校治理效率的持续提升。今后应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探索实施“大部制”“书院制”“院办校”等高校治理体系改革。一方面,以数据集成深化行政管理机构改革、优化编制资源配置。推进业务整合与流程再造,打破治理环节中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碎片”,因地制宜细化绩效设计,严格落实绩效考评,实行优绩优酬、惩戒“躺平”“摆烂”,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弹性薪酬体系,激发教职工队伍活力。另一方面,改革过程要充分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建议,保证改革举措顺利落地,保持校园和谐稳定。

(作者马一德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北京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