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热点背后

邓小平青年时期的宣传工作

2024年09月04日 09:27  |  作者:邓涛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74217b50-b640-407b-a8c9-8b4313975f40

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邓小平

1926年6月,时年22岁的邓小平按照莫斯科中山大学中共党支部的要求,填写《党员批评计划案》。在“做什么工作最适合”一栏,他填写了“能做宣传及组织工作”。

曾任《赤光》杂志编辑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字希贤)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州望溪乡姚坪里,1918年考入广安县中学,翌年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到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邓小平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时,他还不满20岁。

1923年6月11日,邓小平到了巴黎。他一边做杂工,一边在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书记周恩来的领导下,参加旅欧共青团机关刊物《少年》杂志(1922年8月1日创刊)的编辑工作。邓小平负责刻蜡版和油印,并用本名还有化名发表文章。因刻字工整、印刷清晰、装订简雅,他被大家称为“油印博士”。《少年》杂志社即中共旅欧机关驻地,在巴黎十三区的戈德弗鲁瓦街17号一家小旅馆内。

《少年》杂志在1924年2月1日改名为《赤光》(半月刊)正式出版。创刊号上发表的《赤光的宣言》写道:“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国民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我们是要以科学的方法,综合而条理出各种事实来证明我们的主张无误。本此,便是我们改理论的《少年》为实际的《赤光》的始意,同时也就是《赤光》的新使命了。”

以曾琦和李璜为首的中国青年党以《先声》周报为阵地,反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反对国共合作。1924年9月、10月间,邓小平因患伤寒住院治疗一个月,出院后又到疗养院疗养一个月。他病中撰写了批驳中国青年党的评论《请看反革命的青年党之大肆其捏造》发在《赤光》第十八期上。文中揭露了青年党捏造新闻,欺骗广大旅法华人,“使他们都来笑骂革命党人”的无耻行径。同时严正指出:利用《先声》周报散布捏造“新闻”,是“国家主义”者的重要手法,因为在他们看来,“新闻我能时常更改或假造,以能使人愤激为目标”。

1925年1月,署名“希贤”的文章《请看国际帝国主义之阴谋》和《请看<先声>周报之第四批造谣的新闻》刊登在《赤光》(第二十一、二十二期合刊)。前一篇抨击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企图。文中说:“帝国主义者,尤其是英美,想一方面改变包有四万万居民的大国为殖民地;他方面从苏俄势力中把中国拔出来,再用经济封锁来从经济上扑灭那正在充分发展的地方(苏俄)。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要空前地大叫:‘勿犯中国。’”第二篇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为着新闻而读《先声》的人,应知反革命派就在迎合你们的需要,捏造新闻,来宣传你们欺骗你们呢!”

《赤光》杂志大部分在欧洲发行,读者主要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者、勤工俭学的学生以及华工;少数发行于国内和加拿大、古巴等国家。

“坚决的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

1926年初邓小平离法赴苏,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学习。他在当时写的自传中说道:“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的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我愿意绝对的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争斗!”

1926年6月16日邓小平按照莫斯科中山大学中共党支部的要求,填写《党员批评计划案》。在关于“党员问题”一栏填写:“一切行动合于党员的身份,无非党的倾向;守纪律、对党中的纪律问题甚为注意,对一般政治问题亦有很关心且有相当的认识,在组会中亦能积极参加讨论各种问题,且能激动同志讨论各种问题。”在“做什么工作最适合”一栏填写“能做宣传及组织工作”。

邓小平1927年2月回国,到西安冯玉祥国民军联军中担任中山军事学校政治处处长兼政治教官,并任该校中共组织的书记。同年7月到汉口,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为了摆脱敌人的白色恐怖,他随中央机关从汉口搬到武昌,又从武昌搬回汉口,经常转移,机智地与国民党反动派周旋。此后,邓小平开始改用“邓小平”这个名字。参加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9月底或10月初随中共中央机关迁往上海,年底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期间,邓小平协助留在国内的中央领导人处理中央日常工作。1929年他赴广西首次独立地领导一个地区的工作,化名邓斌、领导创办《右江日报》和《士兵之友》等报刊。

主编《红星》报

1931年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邓小平先后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领导创办中共瑞金县委机关报《瑞金红旗》)、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

1933年5月在王稼祥、贺昌等人的提议下,邓小平被调到红军总政治部任秘书长。当年7月至1934年底邓小平被调离、接替生病的邓颖超担任中央秘书长,期间他共主编《红星》报70多期。该报于1931年12月11日创刊,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机关报,由红军总政治部编辑出版。

在瑞金郊外下肖村西边的总政治部宣传部,邓小平带领几名工作人员,组稿、采写、编辑、印刷、发行。他以化名或不署名的形式撰写各类文稿;采用社论、署名文章及开辟“党的生活”“支部通讯”“革命战争”等专栏形式,宣传报道党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红军总部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开辟“捷报”“前线通讯”“前方电讯”“最后电讯”等专栏,及时报道红军的战况和胜利消息;开辟“铁锤”“自我批评”等专栏。

1933年8月6日,邓小平将《红星》报改版,恢复为四开四版的铅印形式、重新排序号,出版第一期。第二期报纸,刊发毛泽东用“子任”笔名撰写的《吉安的占领》。并刊载《优待投稿同志》和《征求照相机及照相材料》两则启事。从10月22日开始,不定期出版《红星》报副刊,主要报道红军的各项工作及经验,编译苏联红军政治工作的成功案例。到1933年12月31日《红星》报出了第22期,发行量达到1.7万余份。

1934年1月28日,第26期报纸出版,刊发消息《伟大的一天》,报道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盛况。4月8日第36期《红星》报,刊发社论《五一劳动节的工作》。5月25日第44期刊登陈毅的文章《开展群众游击战争的潮流》,介绍永丰游击小组的战斗经验。8月1日第56期,刊发《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八一节给全中国工农红军的命令》。8月20日第60期,刊登周恩来撰写的社论《新的形势与新的胜利》。8月25日《红星》报出了第61期。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以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向湘西进发,开始战略转移。邓小平带领《红星》报编辑部被编在第二野战纵队(亦称红章纵队),该纵队由中央机关、政府机关和军委后勤部门、共青团等单位组成。10月20日在行军途中,邓小平主编的《红星》报油印版第一期出版,刊发政论《突破敌人封锁线,争取反攻敌人的初步胜利!》《当前进攻战斗中的政治工作》。报纸每期印700至800份,发到连队。

《红星》报是中国人民军队第一张影响较大的报纸,也是长征途中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唯一报纸,担负着党报与军报的双重任务。11月25日出了油印版第五期。27日红军先头部队顺利渡过湘江,为减轻辎重,邓小平率《红星》报全体同志扔掉笨重的油印机,靠手动油印机继续出版报纸。12月上旬,《红星》报油印版第六期出版。刊发中共中央《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和《消灭掉队落伍的现象》等重要稿件。在革命战争年代,“学习优秀,党性强”的邓小平虽然话不多,但善写,他的总结报告在党内有口皆碑。毛泽东特别喜欢看他的报告,说看了小平的报告就像夏天吃了冰淇淋一样透爽。

(作者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