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重走丝绸之路 陕西篇之三

交流交融:在更大的舞台上

2014年09月01日 17:57 | 作者: 文/王慧峰、路强 摄影/ 贾宁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参加“2014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农业管理研修班”的学员参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的葡萄种植基地。

参加“2014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农业管理研修班”的学员参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的葡萄种植基地。

 

   这个暑假,李建良格外忙碌。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杨凌示范区为“2014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农业管理研修班”提供翻译服务。确切地讲,近一年来,他都难有几日真正的清闲。

 

    李建良是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系教授,大学毕业读研究生时就开始了自己的翻译生涯,20多年来,他无数次出现在陕西电视台的新闻画面中,“20多位总统,60多位部长以上的官员”,李建良几乎成了省领导外事活动中指定的俄语翻译。 

 

    “以前,俄语翻译在陕西的需求并不是很多。”李建良说,虽然对中亚国家的地缘优势明显,但作为内陆经济欠发达省份,陕西的经济开放程度不高,和俄语区国家的外贸交往远远比不上沿海东部省份,一直以来,他的翻译领域更多局限在政府之间。近些年来,随着丝绸之路沿线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陕西和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和民间交流日益频繁起来,李建良在帮助学生找实习机会时发现,他们的舞台好像越来越大了。

 

 丝路经济带提出让陕西与中亚各国交流呈现井喷

 

    2013年,李建良感到了更为明显的变化。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陕西与中亚各国在政治、经贸、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呈现井喷之势,来自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的各种邀约排满了李建良的日程表。

 

    “80后”的哈萨克斯坦小伙儿雷纳德现在经营着一家会展公司,2000年到2005年期间,他曾在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汉语,初衷竟是“想看原本中国哲学著作”。现在,他可以用汉语做基本沟通,但他更愿意透过李建良的翻译和记者交流,并且不时慨叹一句“中文实在是太难了!”

 

    雷纳德刚来中国时,他所在的西北大学一共只有5名中亚学生,目前这一数字早已翻番。根据李建良的了解,现在陕西省内共有两千多名中亚留学生,其中以哈萨克斯坦留学生最多。“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是好邻居。许多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到中国留学的动力就在于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以及希望掌握中文以后可以到中资企业工作。”雷纳德说。

 

    毕业回国后的几年里,雷纳德基本上没有和中国人打交道的机会。后来经商,才终于有机会重返陕西,“很多生意伙伴都是当年的同学和朋友,相对容易很多”。而因为和中国的特殊渊源,雷纳德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多了几分关注和体悟。他观察,中哈两国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从最初的能源、基础设施,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制造业、农业、高科技、新能源,范围几乎覆盖了主要的经济领域。谈及自己未来的打算,雷纳德说他和中国人做生意很愉快,将来希望能在高新技术领域有所发展。

 

    在李建良看来,随着中国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关系的纵深发展,今后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人数肯定还会逐年增加,而这些人毕业回国后多从事文化、经济工作,也一定能够成为连接中国、中亚与欧洲的“纽带”。

 

为中国农业重走丝路提供了更为广阔舞台

 

    丝绸之路曾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业技术交流的重要通道。历史上,中国借丝绸之路从西域引入了胡麻、石榴、葡萄、苜蓿等农作物,而冶铁、掘井等技术和一些先进农具也由中原传入中亚。而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为新时期中国农业重走丝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7月16日,当记者一行来到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采访时,“2014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农业管理研修班”正在这里开班授课。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阿巴兹汉诺夫经营着一个面积达百余公顷的农场,主要种植粮食和棉花,他坦承乌兹别克斯坦国内的农业技术和机械水平比不上中国,他的农场里好多农机具和设备都是购自中国,“我们国家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非常好,就是欠缺农业培育技术。而中国正好有技术、有好种,大家合作的话,前景一定很好。”他说。

 

    穿行在杨凌的主干道杨扶路上,有机农场、生物技术园区、种苗产业园鳞次栉比,在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无土栽培馆,阿巴兹汉诺夫对长在墙上、盆中,以及水中的生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早在2011年,中国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就落户杨凌,主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旱地作业与设施农业、环境调控与节水灌溉等方面的技术培训。杨凌示范区国际合作局的姚飞负责研修班的培训组织工作。他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杨凌示范区先后举办了34期这样的援外培训班,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为新时期杨凌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目前陕西省正在与中亚国家进行对接,建设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

 

培养国际化人才应 尽早进入决策层视野

 

     2100多年来,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和人民在交流交融中携手发展,共创了繁荣。但要进一步扩大合作交流,绝非一个简单的过程。 

   

    “很多媒体和同行都问我,什么时候去中亚投资?项目什么时候开工?我也想明天就开工,但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面对记者的提问,西安佳阳新特能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仇勇对记者这样说道。

 

    作为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一家高科技企业,西安佳阳并不缺乏一路向西的资本和实力,但缺乏熟知中亚情况的国际化人才是仇勇暂时跨不过去的槛儿。在他看来,我国与中亚各国保持友好交往关系,进一步发展双方经贸往来,需要一大批了解中亚文化、掌握中亚各国语言的人才。“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奇缺。”

 

  “奠定与中亚合作的稳固基础,培养人才这个事要马上做。”虽在不同领域,但李建良和仇勇想法一致。“我们西外、西北大学等高校近几年培养了上千的中亚留学生学汉语,反过来,我们有几个中国学生去学人家的语言?”李建良认为,在招收中亚各国留学生的同时,我们要加紧培养一批掌握中亚语言、了解中亚文化并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他建议,陕西省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和支持有志青年学生和学者赴中亚各国大学留学和学术交流。

 

  同样,仇勇认为,要让丝路所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才应该尽早进入更高决策层的视野。

 

  

 

编辑:付裕

关键词:丝绸之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