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委员讲堂委员讲堂

我国仅5%的急性心梗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

委员呼吁完善重大疾病急救体系建设

2014年03月19日 10:32 | 作者:李木元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从航空报国英模罗阳,到著名相声演员王平,再到近日的深圳某外企管理人员梁娅,频频发生的猝死事件表明我国重大疾病急救体系依然孱弱。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心血管病专家、全国政协委员霍勇、张澍、韩雅玲呼吁,尽快完善我国的重大疾病急救体系建设,畅通生命救援的绿色通道。

  在猝死事件中,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急性心肌梗死。霍勇表示,目前急性心梗最有效的救治办法就是在患者发病12小时内到医院行急诊介入治疗,并在90分钟内开通堵塞的冠状动脉。欧美发达国家中急性心梗患者的急诊介入治疗率高达80%以上,且手术时间基本达标。而我国这个比例只有5%,即便在大城市,这个比例也不过30%左右。

  院前急救体系不完善是最大绊脚石

  “目前,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率很低,这里有患者本身的原因。”张澍委员说,目前我国公众普遍缺乏心梗的防治知识;不通过呼叫救护车转运而自行就诊,不仅延误了救治时间,还大大增加了死亡的风险。

  在韩雅玲委员看来,院前急救体系不完善才是最重要的原因,主要表现在院前急救网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挥调度;急救机构缺乏与交通等多部门的协调,不能保证急救车辆的道路通行优先权;院前急救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等。“患者入院后,接诊医生进行不必要的检查,未能尽快诊断和及时转诊;急诊介入团队的建设不合理,有资质的医师数量不足等等,均会导致院内绿色通道不畅通。”韩雅玲强调。

  霍勇还表示,目前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衔接机制尚未建立也影响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此外不同的医保付费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报销比例不同,客观上会影响到医生及患者对治疗方法的取舍。

  多措并举推进重大疾病急救网络建设

  国家卫计委已公布《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并从今年2月1日正式实施。韩雅玲建议加强对各地落实《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的督导检查,让政府主导落到实处。

  霍勇建议,针对医疗急救体系各环节的医务人员,建立不同层次的培训计划,加强队伍建设;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转运情况的考核制度,作为院前急救机构人员的考核评价标准;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同时,逐步落实急性心肌梗死的大病补偿机制;并制定出台细则,对经济困难的患者实施免费的急诊介入治疗。

  张澍则建议,通过媒体的宣传提高公众急性心梗的防治意识;建立公众急救普及培训体系,建立“第一目击者”培训制度,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急救 体系 急性 重大 疾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