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委员讲堂委员讲堂

委员呼吁药品包装尽快制定国标

2014年04月16日 10:52 | 作者:李木元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典型案例:

  52岁的李阿姨家住河北农村,8年前患脑中风。不久前因二次中风到北京某医院神经内科住院10天,经检查脑血管少量出血并伴“三高”。出院时医生给她开了氯吡格雷、瑞舒伐他丁及数种降压药,还开了降血糖的阿卡波糖片和二甲双胍,药量一个月,一盒盒的整整装了一大塑料袋。这么多小盒盒,有的样子还差不多,哪能分得清啊?李阿姨满脸愁绪。李阿姨的经历不是个案。由于某些药品包装过度和包装药量偏小,不仅给患者的使用和携带造成不便,还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同时还造成了环境污染。“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应限制药品过度包装,增加大包装和药品装量,方便患者,节省成本,避免资源浪费。”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原院长侯艳宁呼吁——

 

  改为月用量大包装降低药品成本

  对于药品装药量过小、包装过度的危害,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李大魁曾做过专门研究。以最常用的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为例,目前国内厂家的包装几乎都是一周或不足一周的用药量,即12~24片/板,而且以铝塑包装的水泡眼板装在纸盒内。2型糖尿病患者每次到医院会开多盒,如需联合用药或合并有其他慢性病,开的药更多。外地患者更是带着几个大袋子来取药,携带不方便。回到家,他们又一盒一盒地拆包装,当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药品包装盒外观相似时,还容易搞错,影响用药安全。

  “从商业角度,水泡眼铝塑板小包装加上精美的印刷纸盒确实好看;可从环保角度看,纸盒包装浪费纸张,铝塑板不易降解,焚烧更会污染环境。”侯艳宁表示。

  李大魁说,从经济学角度考虑,如将500mg×24片的二甲双胍水泡眼盒装改为100片塑料瓶装,保守估计包装成本可降低60%。

  “国际上几乎清一色的对慢性病用药采用通常1月用量的大包装(100片),我国有如此大的反差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就是,我国药品包装的法律法规中对标签和说明书规定详细,但未规定包装量;医疗保险报销尚未对不同包装加以限制。”侯艳宁称。

  小包装不方便慢病患者用药

  药品包装主要是起保证药品质量稳定,方便医生开处方和病人用药,便于药品流通时的储运等作用。“可目前有些药品包装复杂化了,后两种作用得不到体现,主要表现在过度包装和装量单一化。”侯艳宁表示。

  通常来说,医院门诊药房发药量多为一个疗程或多个疗程,而住院药房则是以单次用量发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门诊就医患者须长期甚至终身用药,多数人的药方不需要在短期内调整,由于缺乏药品“大包装”,患者不得不从医院抱回大包小盒药品,不方便使用和携带。

  住院药房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住院患者,通常按医嘱,将口服药物依一次服用剂量分发到消毒药杯中,因此,药品拆零不可避免,拆包装成为住院药房的一项重要工作。包装规格过小,不适合住院药房,不仅浪费人力物力,也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目前到医院开药的患者大部分都是慢性病患者。根据国家医保部门规定: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脑血管病、精神病等10种疾病,且病情稳定需长期服用同一类药物,可开不超过一个月的药量。“以上10种慢性病的治疗药品按月用量包装最方便和经济。但从目前来看,医院给患者开药一般以一至两周较多,而且药品包装层次过多、包装空隙过大、内装药品数量过少,不适合住院药房及门诊就医慢性病患者的用药。”侯艳宁说。

  尽快制定国标规范药品包装

  侯艳宁建议,可借鉴食品和化妆品对于过度包装进行限制的做法,根据药品片剂、膜类、粉剂等类型的不同,对包装层数、空隙率、材质以及成本进行细化规定,建立清晰的包装标准,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根据药品的特性合理选用适度的包装。

  侯艳宁还建议医保部门对不合理或过度包装的药品限制报销比例;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应优先采购包装恰当的品牌。

  除此之外,行业主管部门也应引导制药企业规范药品装量,在包装上应根据使用对象和范围来确定适宜的包装规格,比如应考虑门诊和住院患者用药的特点,慢性病和急性病用药的用量不同,儿童、老人用药的特殊性等等。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包装 药品 患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