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评价真正发挥“激励创新”作用

“公正、合理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引领团队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竞争力和贡献率的基础。”在9月7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唐明委员提到了科技评价体系对于团队创新的作用。[详细]

把论文写在创新的道路上

参加了三峡工程、黄河治理、南水北调工程设计和研究工作的王光谦常委说起清华大学,他是又自豪又“焦虑”:“50年前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的口号是‘工程师的摇篮’,可是现在一些工科人才,演变为只会写论文,不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超级写手’。”[详细]

校准科技评价方向,更能鼓舞人心

在9月7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从事基础研究的沈保根委员和从事应用研究的胡刚委员,虽致力于科技领域的不同方向,但对科技评价体系,选择站在同一观点立场上。[详细]

“我知足!”

原始创新研究是我国科研的薄弱环节。刘永长期从事核工业中的原始创新研究,研究的周期长、探索性强、风险大,条件艰苦,远没有他表现得“风轻云淡”。[详细]

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在7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来自高校、科研单位的委员们,一边为人才计划推动国家科技发展和进步而欣喜,一边为有些“人才工程”变成了“帽子工程”,误导了一些青年学者的发展方向、破坏了科研生态环境而着急。[详细]

全国政协“优化创新环境,改革科技评价体系”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下)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评价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过分重视论文数量和期刊级别,忽视工作的实际价值和创新贡献。重“帽子”、重经费,过分追求人才称号,科技评价与岗位薪酬等物质化待遇直接挂钩过多,扩大了不合理的收入差距等,这些问题亟待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详细]

全国政协“优化创新环境,改革科技评价体系”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上)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评价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过分重视论文数量和期刊级别,忽视工作的实际价值和创新贡献。重“帽子”、重经费,过分追求人才称号,科技评价与岗位薪酬等物质化待遇直接挂钩过多,扩大了不合理的收入差距等,这些问题亟待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详细]

全国政协“优化创新环境,改革科技评价体系”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科技评价标准应随之变化。面对全面提高科研工作质量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如何建立客观公正的科技评价体系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益,显得至关重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