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草原生态关系到民生、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一批草原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在主要草原牧区全面建立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推动了草原生态建设,草原生产方式出现了可喜转变,牧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增加,草原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详细]

高友东委员: “三牧”问题切忌生搬“三农”做法

不少人没有认识到保护和建设草原对于减轻粮食压力,确保粮食安全的作用与意义。“民以食为天”,这个“食”不仅包括粮,还包括肉、奶等畜产品。这是9月22日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高友东委员提到的人们认识的一个盲区。[详细]

王召明委员: 用现代科技为草原母亲做个“体检”

“不仅要有静态的收集研究,更要有动态的监测,适时了解草原的生态现状。”为了让数据“指挥官”做出准确判断,王召明的团队已经收集了1800多个草原植物的原种和20000多份土壤样本作为“情报”。据他介绍,未来,只要锁定任何一个经纬度或草原植物,就能查询到生态数据及草原保护修复的标准和方法,可为每一个农牧民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帮助,实现数据的“大导航”和“大利用”。[详细]

切实提升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积极性

千百年来,草原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世世代代赶着马牛羊群逐水草而居,游牧文明的生产方式实现了人、草、畜三者间的生态平衡,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9月22日,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多位与会委员呼吁进一步提升牧民保护草原生态平衡积极性。[详细]

专家眼中的草原保护与修复: “像种粮一样种草”

以小保大”的草地保护与利用模式既然可行,更需要“配套”建设。对此,方精云也提出国家加大牧草育种选种、分子育种技术应用以及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建立与牧草特点相适应的人工草地生产技术体系;建立规范的草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体系等具体建议。[详细]

“垒大户”与“不保底”要不得 补奖政策实施需精准监管

“新疆霍城县根据‘十二五’规划实行的草原生态奖励政策,把禁牧区奖励补助费由每亩5元上调为60元;草原平衡休牧区奖励补助费每亩由1.5元上调为2.5元”、“2015年内蒙古牧民人均年收入是2000年的3.5倍,且收入中约1/3是国家的补奖款”[详细]

草原生态保护已进入关键时期 “进则能胜,不进则退”

保护与开发是一个需要平衡的两难问题。“有的企业在牧区开采煤矿,挖完就走人了。”艾克拜尔·米吉提委员认为,对草原的保护要纳入法制轨道,对开采和建设务必建立科学的恢复补偿机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则认为“合理利用”也是保护的重点之一,他建议开展禁牧区合理利用试点,充分发挥草原的生产功能。[详细]

谨防草原围栏建设“水土不服”

“我国围栏轮牧的经验引自澳洲。在澳洲,自然气候一年四季牧草可以生长,所以围栏轮牧十分有效。而在我国,大部分草原都在北方,季候特征是‘一岁一枯荣’。在传统天然草原,围栏带来的副作用有时大于效益。”艾克拜尔·米吉提委员介绍了围栏的起源。[详细]

树立“保护优先”共识 破解草原生态困境

“牧民赶着马牛羊群逐水草而居,在广阔草原唱着‘长调’游牧迁徙……”9月22日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来自内蒙古的全国政协委员董恒宇首先描画了在草原上,自然保护、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天然融合的场景。[详细]

“依法治草”才能赢得“草原的未来”

“应通过加大依法治草力度,更好地巩固草原保护建设成果,并充分发挥青藏高原、内蒙古和新疆草原等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作用。”在孟庆才委员看来,依法治草,才能赢得“草原的未来”。[详细]

全国政协“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主要生态屏障。但由于长期重开发轻保护、不合理利用等原因,曾一度致使我国90%左右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影响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牧民增收,威胁着国家生态安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