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努力推进养老服务”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近年来,虽然养老服务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仍面临未富先老、养老资金积累少、社会保障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问题。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详细]

苏华委员: 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招生困难、认可度低、待遇偏低等问题,苏华建议“扩大中高职、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招生规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给予奖励”、“建立在职养老服务人员免费培训制度”、“创新老年服务管理职业学院办学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职业教育”……[详细]

白鹤祥委员: 推进培训疗养机构转向健康养老服务业

通过市场化方式将部队、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培训中心、疗养院所等设施转型为养老中心,白鹤祥认为不仅可以短时间内快速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还能避免公共资源浪费,减轻其他家庭人口的侍养负担。[详细]

“养谁”?“谁养”?

“失能”是出现在双周协商座谈会上的一个高频词,为何众多委员和专家学者如此关注失能老人?据10月9日全国老龄办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表明,我国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总数已达4063万,占老年人口的18.3%。这个群体已经成为养老服务中不可忽视的焦点。[详细]

“协同”养老

在养老服务业的资金支持方面,王永庆提出三地政府设立养老产业发展和并购引导基金,推动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适时发起养老产业并购基金,以保险机构或风险投资机构为主体,给予适当支持,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金融手段。[详细]

农村养老,不能总蹲在“角落”

在探索农村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方面,马学平委员从资金来源上给出了步骤性建议:“初期以调整现有社会保险的筹资结构来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基金,未来随着体系的成熟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研究探索更加稳定的筹资机制,但无论如何,都要为农村居民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留出制度空间。”[详细]

促养老服务“回家” 让温暖触手可及

受传统观念影响,目前对我国多数老人来说,足不远行、就地养老,温暖家庭仍是养老第一选择。但在当下人口、家庭结构背景下,完全居家养老并不现实,引入社会化养老服务势在必行。此次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也有多位委员和专家,就居家养老谈问题、提看法、谈设想、给建议。[详细]

“补床头”还是“补人头”?

孙洁委员也建议政府对护理服务机构、护工提供适度财政补贴。并将财政补贴转向“补人头”、补护工、补护理服务机构,对轻度、中度和重度失能老人的护理人员或服务机构进行补贴,缓解目前的养老床位高空置率与床位需求不足并存的结构性矛盾。[详细]

长期护理,怎样“保险”?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仅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认同,也逐渐成为国际共识。”马学平委员介绍,除美国外,目前大多数国家都以政府的强制力作为保障,建立了有独立融资渠道、强制性参与、人口覆盖面广的社会性长期合理保险制度。[详细]

聚焦“努力推进养老服务” 政府保基本 市场要开放

在养老服务市场上,政府有限的投入要用在刀刃上。对此,计时华委员建议将低保、高龄、失能老人纳入政府的福利救助体系,同时采取现金补贴和购买实物服务照护的方式,向居家养老服务倾斜。此外,公立养老机构要调整定位,确保政府兜底的困难对象优先入住。孙洁委员则认为,政府对护理服务机构和护工要提供适度财政补贴。[详细]

全国政协“努力推进养老服务”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面对老龄化速度加快、规模巨大的严峻现实,如何让当下和未来的中国老人老有所养,如何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合力,让失能失智的中国老人老有所依、让活力老人老年生活有品质,考验着中国政府的智慧,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