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国际科技合作与大科学计划”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近年来,我国陆续参与了一些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工程,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和工程技术队伍,提升了我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了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但还存在缺乏长远前瞻的规划安排、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制、发起和牵头组织经验不足、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问题。[详细]

让针灸拔罐走出国门“站住脚”

在18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杨金生委员列出了一系列可喜数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同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港澳台地区主管机构签署了83个中医药合作协议;目前已有俄罗斯、澳大利亚、匈牙利等30多个国家,提出联合开展中医药医疗和科研合作的需求。[详细]

“这是领先国际的机会”

引力波探测是世界科学界公认的难度最大的尖端科技之一,LIGO震惊世界的发现,让美国人在地面引力波探测上占了先机,而在空间引力波探测上,“天琴计划”的筹备已进行多年,罗俊说,这是一个由中国科学家主导,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项目,也是我们争取国际领先的机会。[详细]

“要有原始创新的勇气”

“在观念上,我国高校学科一直处于跟随追赶的姿态,缺少引领学科前沿发展的心气。”中山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罗俊提到,对于需要较多理论和技术铺垫才能进入论证的大科学计划,也要敢于设置前期项目予以支持,“有时候几个月的竞争,就是决定性的。”[详细]

科技要合作 产权需保护

“在知识产权的‘国际赛场上’,中国已经被亮出‘黄牌’!”马一德痛心地介绍说,国际科技合作谈判中,由于缺乏知识产权管理和保密制度,一些合作成果以各种形式流失,其中人才流失最让人惋惜;国际科技合作中,由于缺乏成熟的知识产权评估、运营和信息咨询机制,也常常出现斥巨资引进无效或落后技术的情况。[详细]

“不能只见物,不见人”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在经历数十年的大科学装置建设竣工之后,并没有培养出使用大科学装置立即开展科学研究的人才队伍……”在18日召开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上,中科院院士武向平委员结合自身实践和调研经历,首先提出了“科学队伍建设之困”。[详细]

“不差钱,差的是渠道”

在18日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长顾行发先介绍了从2005年开始,自己所在的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受聘于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代表中国参与地球观测组织的情况。而多年参与国际科技组织的实践经验,也让顾行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国际科技组织对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巨大推动作用。[详细]

首席科学家的困惑和建议

8月16日,中国量子卫星“墨子”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作为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之后将会进行量子通信实验。它承载着率先探索星地量子通信可能性的使命,并将首次在空间尺度验证量子理论的真实性。[详细]

全国政协“国际科技合作与大科学计划”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国家未来发展需要后劲,科技力量理应得到更大重视。委员们提出,要主导引领国际科技合作和大科学计划,既不能头脑发热一哄而上,也不能瞻前顾后裹足不前。《“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做出要“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重大决定是号角,也是目标,如何实现,我们拭目以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