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5全国两会>滚动新闻 滚动新闻

秦和委员大会发言背后的故事:为民办教育发展鼓与呼

2015年03月11日 15:38 | 作者:吴楚 张炎良| 来源: 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秦和-建议采用此张 拷贝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院长秦和。 张炎良摄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1日讯(记者 吴楚 张炎良)3月10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6位来自各个界别的委员做了大会发言。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院长秦和以《关于着力制度创新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为题做了发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发展成绩显著,但同时遭遇‘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迈不开步子,一些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迟迟难以破解。”大会发言上,秦和呼吁,迫切需要在战略层面对民办教育定位作出重大调整,对民办教育改革发展作出新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政策,着力突破制约发展的制度瓶颈,为民办学校发展拓展新的空间、注入新的动力,使其肩负起提供优质、多样教育的责任。

  她提出了5点建议:一是大胆探索公办民办混合、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等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实现互补;二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民办教育的发展需求和面临的实际问题,分别出台政策措施,加强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和分类支持;三是落实民办学校法人地位,突破教师队伍社会保障“瓶颈”;四是全面落实对非营利性、普惠性民办学校的财政支持;五是构建民办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切实规范办学行为。

  大会发言后,记者对秦和进行了专访。秦和表示,“今天我的发言不是代表我自己,而是代表身后300万民办教师和千千万万所民办学校。”

  “这份发言,其实是我从事民办教育多年来的积累,起草动笔大概是一年前,反复修改了多次。”当问起大会发言出炉的背景,秦和说:“从发言稿出炉到大会发言组评选,再到教育界3个小组讨论,很顺畅,一路几乎都一致通过。”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秦和怀着教育梦想,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祖国,克服种种困难,创办了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经过20年不懈努力,这所学校脱颖而出,发展为一所规模适中、特色鲜明、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的大学,成为吉林省和东北地区外语外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重要领军人。2006年,秦和放弃校产所有权,并通过司法公证的方式明确学校所有资产属于社会。这所学院的办学实践及快速发展历程,已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见证和缩影。

  作为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吉林政协常委,秦和积极主动履职,结合华侨外院办学实践,就我国民办教育改革发展开展了大量深入调研,提交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提案。在她看来,这不仅是情之所系,还是使命所驱使。她说,“我是一名来自基层的政协委员,作为民办教育界的代表,我肩负着推动我国民办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必须履职尽责,为民办教育事业发展鼓与呼。”

  担任全国政协委员8年来,秦和提交许多有关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提案,包括“关于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实行分类管理的提案”、“关于支持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的提案”、“关于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建议”、“关于对《民办教育促进法》执行情况开展检查的提案”以及“关于制定和实施国家级示范性民办高校建设计划的提案”等,其中的许多政策建议,如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公共财政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加强对民办高校的质量评估等,已经进入决策部门的视野,有的已转化为具体政策。

  秦和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目前全国上下改革共识进一步增强,涉及民办教育的诸多重大改革迎来了“窗口期”。她始终坚信,在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民办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不可替代,这是教育发展的大势。在她看来,党和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方针政策没有变,只要把握机遇,奋发有为,持续推进改革创新,我国民办教育一定能够迎难而上,再上新台阶。她同时也表示,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将一如既往地为民办教育改革发展鼓与呼。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两会 秦和 民办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