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人民政协网::..
 
 
    头条
 
 
人民政协网 > 专题列表 > 人民政协报30周年 > 头条
《人民政协报》创刊纪事

2013-04-03 09:09:32

    1983年的4月6日,《人民政协报》问世。
    这张诞生于阳光普照、万物复苏的人间四月天的报纸,是从千里冰封的冬日就开始孕育的, 人民政协报人永远难忘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 四选一确定报名
    1982年,报纸的筹备工作正式开始。
    全国政协学习委员会办公室的办 报筹备工作,除了要查看收集各种资料外,重点是就筹办问题召开各种座谈会,听取意见,广泛讨论。每次会议除学委会办公室主任主持外,当时分管学委会工作的聂真也参加讨论,并且每次都作 总结发言。座谈会的内容涉及办报的方针、内容、人员等等。
    可能很多人都想象不到,《人民政协报》最初并不是唯一的名字,只是几个备选之一,而且不是第一备选。第 一备选名字叫《政协导报》。
    1982年3月2日,在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学习委员会副主任聂真同志的主持下,全国政协学习委员会办公室起草了《关于创办<政协导报> 的意见》,对报纸的名称、性质、内容、组织机构、出版发行等提出了初步意见。
    细心的同志可能注意到了,直到那时,报纸的名字还是《政协导报》,另外备选的还有《 人民政协报》、《民主协商报》、《人民论坛报》等。
    为了慎重起见,1982年4月9日,由全国政协学习委员会办公室出面,邀请了政协会刊编委会委员及各民主党派宣传部 门负责人进行座谈,就全国政协要不要创办报纸,以及报纸的性质、任务、内容、形式、出版周期等问题征求了意见。五天后的4月14日,全国政协机关党组出面,邀请各民主党派报刊负责人座谈, 进一步征求对创办政协报的意见。
    在两次座谈会的基础上,确定报名为《人民政协报》。
■■ 邮发代号“1-2”
    确定了报名,全国政协机关 党组正式向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了“关于创办《人民政协报》的请示报告”。
    事情很快有了回音。1982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33号文件回复:“全 国政协机关党组:关于创办《人民政协报》的请示已经中央书记处批准。”明确提出:“《人民政协报》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努力把报纸办 好。”
    杜亚利在《在<人民政协报>初创的日子里》一文中记述了当时的情景:“亦安同志曾把批复原文拿给有关同志看,我记得其中有三条明确的要求:一是宣传党的统 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和人民政协的各项工作;二是接受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中央统战部的指导;三是报社成立党组。《人民政协报》的创办由中共中央书记处来讨论决定,足以表明党中央对 这张报纸的重视程度,也不难看出这张报纸的政治分量。”
    当时报社人员去北京市报刊发行局办刊号,报刊发行局的一位副局长审视着报纸审批复印件说:“不简单啊,你 们《人民政协报》的创办,是中共中央办公厅下的文,是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审批同意的。过去我审看的创办新报纸的审批件,都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中宣部办公厅和新闻出版署下的文。你 们的报纸审批规格何以这么高!”
    在得到“全国政协是大单位,主席是邓小平,大单位办机关报,自然与一般的报纸不同”的答复后,这位局长将排在《人民日报》后一直 空着的“1-2”号邮发代号给了《人民政协报》。
    从此,“1-2”成了《人民政协报》的另一个代号。
■■ “十几个人、七八条枪”
    谁来筹 备并主持这张报纸?
    政协原本就人才荟萃,此刻,新闻界前辈、当时担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的萨空了进入了决策层的视野。
    这位在抗战前就创办 了《立报》的著名报人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实行精编主义的《立报》广受读者欢迎,成为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1949年他一手创办的《光明日报》更是在知识分子心中影 响深远。
    可是,领导层考虑到萨空了年事已高,在政协机关的担子已经很重,身体又不太好,要找个全力以赴协助他的人才行。这种情况下,刘澜涛亲自约全国政协委员、 新闻界前辈张西洛在家中谈话,请他协助萨空了办报。“办报不难,只要领导重视,政协这么大的机关,还能有多大的困难克服不了?如果需要我,我虽然年过花甲,但身体尚健,很愿意为政协办 报出力!”这位新中国成立前便已成名的老记者义不容辞,更义无反顾。
    过了大约一个月后,张西洛得到中央统战部的调令,将其从《光明日报》调到全国政协机关,被任 命为全国政协办公厅副主任,每天上班的工作就是筹备创办报纸的事情。张西洛考虑到自己是无党派人士,副总编辑应有一位共产党员,经他推荐,和他在一个部门共事20多年的光明日报社的徐亦 安被任命为这一职位。此外,名记者徐盈也参加了报纸的筹备创办工作。
   直到筹办两期试刊(1982年11月出版)时,张西洛手下的记者仍然寥寥,两期试刊都是由张西洛具体领导 组稿和采访,徐亦安同志审编稿件并直接动手画版面。
   当时报社只有总编辑、副总编辑和编委,下边没有设工作机构,报社工作人员按版面和编务分兵把口,报社初创时定为周刊 ,因此工作人员也不多。四位名声显赫的新闻界老前辈带领下的,是“全国政协学习委员会办公室的汪东林、邹士方,新进政协机关的大学毕业生杨春南,从外单位调入的邵焱、张世惠、唐仁仕和 笔者(指杜亚利),还有政协机关知青社的赵书君”。
   “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大家通常用这句话来形容报纸初创时的阵容。
    但,这绝不是一般的人 ,一般的枪。
■■ “长命报”
    1983年的4月6日,是政协报人的大日子,《人民政协报》创刊号面世,对开四版,每周三出版一期,首期发行量3.5万余份。
    创刊号上刊登了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许德珩的贺词手迹。陆定一的贺词是:“披肝沥胆,共图富强”;许德珩的贺词是:“团结各族人民,扩大统一战线。开创新 兴局面,政协前途无限”。报纸还发表了徐亦安起草、政协机关党组审定的《发刊词》,以及统一战线生机勃勃、工作活跃等新闻报道。
    很多政协人至今难忘那一幕:当彭 友今将创刊号送到北京医院李维汉的病榻前,老人高兴地举起报纸说:“政协从此有自己的报纸了!”欣慰之情难以言表。
    新中国成立前因新闻人的良知和追求几次差点遭 遇灭顶之灾的萨空了对他的一位朋友说:“过去办报,多半办的是‘短命报’;晚年,我可以办一张‘长命报’了。”这张“长命报”,就是现在的这张真正能代表各民主党派共同利益的《人民政 协报》。创办时,全报社包括采编及行政人员在内共七八人,后来扩大至周二刊,也只有20来人。大家上下同心,团结合作,同甘共苦。虽说编辑部人员比别的报纸要少得多,但报纸办得却很有生 气,发行量也在不断增加。用萨空了的话说:“办报不在人多,而在于精。都有事业心,又有真才实学,报纸就会办好。”
   从报纸初创时的周一刊,到周二刊、周三刊,到1997年 改日报,发展到今天每周72个版;报社经营收入由创刊初期的每年几十万元,到现在已达上亿元;从创刊初期的十几人,到现在建立了近300人的采编经营队伍,《人民政协报》随着改革开放和新时 期人民政协事业的开拓而诞生,随着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而壮大。虽然几经易址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大楼,但人们终不会忘记,赵登禹路32号——在这个已消失近二十载的旧门牌号码的地址上,《 人民政协报》从无到有的点滴,还有萨空了、徐亦安、张西洛、徐盈等等这一个个鲜活的名字,他们的功绩将铭刻在人民政协事业和《人民政协报》的丰碑之上,垂名迹于不朽。

(王慧峰)

 

 来源: 人民政协报      


相关文章:

相关附件:

 
 
 

Copyright (C) 2004-2005 www.rmzx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人民政协报社  京ICP备09078172号
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