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人民政协网::..
 
 
    历程
 
 
人民政协网 > 专题列表 > 人民政协报30周年 > 历程
改革的红利

2013-04-02 21:21:45

    2002年11月1日,《人民政协报》迁入新建成的大厦办公。新大厦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八里庄路69号。
    此前的2000年,《人民政协报》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推出了一个新的周刊:《年华周刊》。
    本来,创办一个新的周刊,在任何一个报社都很正常,《年华周刊》之所以特殊值得提上一句,是因为在它的身上,携带着与以往创办的周刊明显不同的基因:“改革概念”的引入,以这个周刊为标志,《人民政协报》进入了核聚变时期。
   《年华周刊》、《民营周刊》、《绿色家园》、《慈善周刊》、《教育在线》和《健康周刊》创刊,创刊17年之后,《人民政协报》已经有了11个周刊,每周72块版。
    这些周刊不仅扩大了《人民政协报》的报道量,也大大提升了报道深度:《人民政协报》为报道对象提供的不再仅仅是新闻报道,还有公共关系服务和业务信息提供服务,帮助他们组织行业发展论坛、提供行业信息交流、帮助组织展览业务。《人民政协报》从一张新闻纸开始演变,并逐步演变成以新闻报道为基础、为委员提供信息服务和参政议政平台的新闻宣传服务提供商。
    在新闻报道方面,我们记录共和国前进的每一个发展,我们记录中国民主政治的每一个脚步。每当一个热点新闻发生时,我们的记者都有快速反应:
    抗击非典报道中,本报《健康周刊》获“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章建潮获“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优秀记者”荣誉称号,张宝川、张淑君采写的《在危难中成熟》和黄萱采写的《用智慧和生命铸就灿烂》被评为“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优秀新闻作品”;
   《延续2600年的农业税昨日废止 中国亿万农民告别“皇粮国税”》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汶川地震后,本报记者俞宁、姜贵东、廉维亮、王泳立即奔赴抗震救灾一线采访;
    ……
   可以说,改革10年,《人民政协报》在账面上收获巨大,在固定资产上的收获惊人,但最大的收获,体现在机制体制里,体现在政协报人脑袋里全新的现代意识里。
   这是一个改革的年代,这是一个收获的年代、一个令人自豪的年代。

 来源: 人民政协报      


相关文章:

相关附件:

 
 
 

Copyright (C) 2004-2005 www.rmzx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人民政协报社  京ICP备09078172号
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