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人民政协网::..
 
 
    历程
 
 
人民政协网 > 专题列表 > 人民政协报30周年 > 历程
“发钱了……”

2013-04-02 21:23:38

     “发钱了……”在赵公口工作过的政协报人非常熟悉这句每个月初都会在报社二楼响起的声音,那是财务处孙茜同志在《人民政协报》赵公口时代里,留给政协报人的一段共同的幸福回忆。
     1992年1月7日,本报迁往北京市丰台区赵公口小区20号,《人民政协报》从此有了“自己”的办公地点,结束了9年来“流动的编辑部”的历史。
 那里是《人民政协报》的第一个家,那里有我们共同的青春冲动:
     在那里,《人民政协报》周末版向全社公开招标,最后四位30岁以下的年轻同志中标,成立周末版编辑部。这四位“年轻的同志”是:刘未鸣、孙炜、丁京玉和纪红。
     也是在那里,《人民政协报》实行了全员聘任制,并在北京日报刊登启事,公开招聘编辑、记者、部门负责人,以引进竞争机制。
     这些举措今天看来可能并不奇怪,但是在20年前,确是有点石破天惊的味道。
     在这里,青春期的《人民政协报》开始了一系列惊险的跨越:周二刊、周三刊、周六刊、日报八版……
     也是在那里,《人民政协报》进行了一系列“参与式报道”,主动参与到新闻事件之中去,不仅报道新闻事件而且促进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成为新闻事件的一分子,这种报道方式促进了相当一部分社会问题的解决。
    那个时候,报社有多小?喊一句“发钱了……”全报社人都能听到。赵公口的地下室单身宿舍里,一盆小龙虾就能召开一次“编后会”,混迹于其间者不乏刘颖冰、张宝川、王相伟、邢文广、秦志勇、梁春武、李将辉等人的身影,伴着半瓶二锅头下肚后的火红脸色,从逐渐发音不清的喉咙里常会冒出些大胆的想法和绝妙好词来,一番激扬文字、挥斥方遒之后,方才伴着激昂的理想和无限希望睡下。第二天、第三天的报纸上往往会有令人击节的好文章。
   在赵公口时候的《人民政协报》有多大?那里盛不下我们的理想,我们的青春曾经在那里野蛮生长。
   那是一个梦想起飞的年代,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冲劲的年代。

 来源: 人民政协报      


相关文章:

相关附件:

 
 
 

Copyright (C) 2004-2005 www.rmzx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人民政协报社  京ICP备09078172号
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