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旧人民政协报网数据>港澳台侨>两岸经合 两岸经合

两岸诗会溯源:琼台两福岛 南海一水通

2014年01月02日 14:40
分享到: 

  中新社海口1月1日电 题:琼台两福岛 南海一水通——两岸诗会溯源

  中新社记者 关向东 张茜翼

  岁末来海南参加2013两岸诗会的著名诗人余光中在接受中新社专访之后,题字曰“琼台两福岛 南海一水通”,这个新年祝福也非常准确描摹了两岸诗会三年来推动的两岸诗歌交流潮。

  中新社在采访中了解到,之所以有这样一个诗会,最初源于两位诗人的策划与推动:海南省台办主任刘耿和海南省文联专职副主席、诗人李少君。

  刘耿上世纪80年代,在延安大学读书时,是布谷诗社的社长同时也是《布谷诗刊》的主编。他告诉中新社,我们“每年都会举办诗会,有时还是配乐诗会。在80年代初期,在大学校园里很有名气。”

  两岸诗会始于2011年。“2011年,诗人李少君在延安遇到了我的好朋友阎安,著名的西部诗人。少君得知我曾经写诗,还主办诗会,他回来以后就找到我,合作办了个两岸诗歌论坛,以海南大学为主体,形成一个半官半民的活动。”刘耿说,琼台两岛同根生,文化交流更是心连心,一家亲。

  不少文人墨客都是苏东坡的“粉丝”,刘耿也不例外。“年轻时候我喜欢李白,斗酒三百篇,故事很豪放。中年后,很喜欢苏东坡。”在东坡遗风的海南,刘耿和李少君借两岸诗会“重走青春路”引起共鸣。

  李少君看来,海南是诗歌故乡。“天涯海角在古代,就是表示一个偏远、遥远的概念,这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想象。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有人在那几块石头上面写下‘天涯’、‘海角’那几个字的时候,它本身就是一种诗歌行为。这些年,很多人觉得海南是一个远方、一个很浪漫的、充满想象力的地方。2004年以后,一大批著名的诗人到海南定居,举办不少像天涯国际诗歌节的诗歌活动,海南已经有了诗歌的热潮。”

  “台湾在上世纪7、80年代有过现代诗歌高潮,产生了一大批像余光中、郑愁予、洛夫、罗门这样的大诗人,两岸知名度很高。这些年又出现了4、50岁的中生代诗人。我们有意识地通过诗会,把台湾的中生代诗人介绍给大陆。”李少君说。

  李少君称,通过这些诗歌活动,海南的年轻诗人也在成长,比如蒋浩、符力、王凡,甚至十几岁的小诗人也开始成长起来。这些年轻的、有活力的诗人已经形成有非常强劲的诗歌力量。国内有一些评论家把他们叫做“诗歌海军”。

  两岸诗会举办三年来,每一届都有故事。第一届诗会时,两岸诗人到儋州市东坡书院参观,觉得对东坡书院保护得不够好,引发了舆论的热潮,书院因之有所改观。2011年在海南大学举办朗诵诗会上,80多岁的台湾诗歌夫妇罗门和蓉子手牵着手诵诗表白,打动了很多人。

  在此次《乡愁》主题交响乐诗会上,余光中先生用“淡淡的哀愁”的腔调亲自朗诵了《乡愁》,观众为之动容。

  从第二届起,刘耿和李少君策划了两岸诗会桂冠诗人奖,“通过媒体的报道,海外影响非常大,不少海外华人社团的刊物都登了新闻。”

  刘耿说,多年前见到一位台湾文友,他为两岸隔绝写过一首诗:我背着船在大地行走,迈不过海峡,航标风化得锈迹斑斑……。“如今,完全是一个两岸全面交流的新时代了,两岸诗会得到了各界的支持,会一年一年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