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旧人民政协报网数据>时政要闻 时政要闻

委员:今天,我们该如何过年

2014年01月13日 08:51
分享到: 

今天,我们该如何过年

编者按:
  春节临近,关于如何过年再一次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
  现在很多人越来越明显感到,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一些旧年俗式微甚至消失,而新的年俗虽然越来越多走进人们生活,但还是感觉差了点什么。旧年俗中标志性的烟花爆竹元素与现代理念的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该如何调和?一些老的传统年俗到底该如何扬弃?对此,全国各地的政协委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让压岁钱恢复原味

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

重视伦理道德和人伦情感,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中华传统节日就是培育人伦道德的沃土,是人伦教化的好载体。我们应把节日提到伦理道德的层面、心理和德行养成的层面,而不仅停留于民俗和娱乐的层面,让节日成为社会和谐的促进器,民族情感的黏合剂,人伦情义的强化剂。
  人伦情义是年俗文化的精髓。过年回家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功利境界回到天伦境界。贯穿过年始终的是浓浓的人伦情义:祭拜祖先、夫妻恩爱、亲慈子孝,安享天伦之乐。敦睦情怀、慈爱心肠扩及敦亲睦邻、友朋温馨、人际和谐。这在中国人的幸福观中占有重要位置,这就是
  许多人觉得现在的年味淡了,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代的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避免过分功利化,是个大课题。过分地以功利为指归、以功利为算筹,就会扭曲人的正常感情,就会削弱人伦情义,甚至阻碍人的全面发展。比如:压岁钱本意是表现长辈对晚辈的关爱,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精神元素重于物质元素,文化价值重于经济价值,而现在有些人却只看钱数不看人情,压岁钱变味了,甚至形成经济压力,压得人不敢回老家,不敢探亲访友。此风使受惠者特别是孩童也受不到精神的惠益,已经到了必须改的时候了。
  2012年我给中央电视台文明之旅做中华年(春节)节目,就推荐孟子后裔的一家如何以压岁礼代替压岁钱,三代人过年如何享天伦之乐。第二代的儿媳这样写道:过年子女们最珍视的是老人给准备的压岁礼物。老两口把对每个子女一年来的工作生活以及对父母的孝行,和对来年的希望,写在彩色纸上,然后装进婆婆精心制作的各种样式的压岁礼包里,这珍贵的礼物是在新年钟声响过后,我们向老人拜年时,老人送给我们的压岁礼,每人一个。这压岁礼既体现两位老人的生活情趣,又体现出老人对子女的关爱,同时也成为他们与儿女交流的一种方式。以前的礼包里面装的就是压岁钱,不论里面装多少钱,大家都没什么感觉。直到老人将压岁钱改成压岁礼后,我们才意识到这种压岁礼对我们来说是无价之宝。过年的几天,老人还要跟儿孙们玩游戏:猜谜、套圈、抽奖等。在整个过年期间,全家人都非常高兴——一方面老人设计各种娱乐活动让儿孙们开心,另一方面儿孙们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让老人高兴,全家人其乐融融。每年过年从忙忙碌碌的准备,到年后持久的回味,整个过程老人很享受,子孙们也很享受。很多有趣的情节能让老人和家人回味一年。

 

全国政协委员姜刚杰

严格规范燃放烟花爆竹

燃放烟花爆竹存在以下主要负面影响:一是容易引发事故,造成人员伤亡。2013年春节期间,据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市因燃放烟花爆竹致伤者就有180人;二是污染环境,加剧排碳量,产生大量垃圾。据环保部网站报道,201329日至15日,受烟花爆竹燃放影响,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有所下降。74个城市中,PM2.5平均超标率为42.7%;三是噪音扰民。
  为此,建议:
  一是在市区以及乡村实施有限燃放烟花爆竹,严格限制可燃放地、燃放时间。燃放烟花爆竹地点尽可能选择在主城区外或边缘地带。
  二是政府应选择为多数民众所接受的、安全有保障的地方,在特定时间内有组织地燃放烟花爆竹,在传承民俗的同时保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政府加强立法监管,强化公民责任感。
  四是政府要将烟花爆竹文明安全燃放的宣传纳入重要工作内容,通过媒体进行宣传教育,使群众真正理解和领会烟花爆竹管理的具体规定。
  五是加强生产厂商对烟花爆竹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监管。要保证烟花爆竹用药量达到不会危及人身安全的合格标准,倡导生产安全环保的烟花爆竹。

 

吉林省政协委员施立学

天地人和谐走进春天,才是过大年

观点集萃:
   感恩,酬天谢地,是中国年的主旨
   鞭炮是年俗庆典的一个重要元素
   过大年,亲情、乡情、友情,充满人性伦理之美
  如何过大年,先要明了年是什么,通常意义上谷熟为年。我则认为,年是一夏一秋一冬的孕育,是天地严冬极致时的临盆,诞生一个春天。
  人虽无酬天之力,天却有养人之方。于是感恩,酬天谢地,成了中国年的主旨。对天的酬谢方式:一是,遵循上天赋予的年的刻度表行事:廿三,送灶王上天;廿四,扫尘日;廿五,做豆腐;廿六,烀冻肉;廿七,赶年集;廿八,把面发;廿九,鞔香斗;三十守岁坐一宿;初一拜年探春遥街走。二是,依天时守岁与开大门。吃罢年夜饭,人们进行一系列农事的占卜活动,以窥探天机。如量五谷,以占丰歉;破开秫秸,按十二月排列十二颗黄豆,捆紧,投入水缸以占卜一年旱涝等等。大年初一,早开大门,迎接上天送来的福、禄、寿、喜、财神。
  人们如此酬天,又如何谢地呢?尚红、崇新、喜庆、欢腾。尚红者,红衣、红帽、红对联、红灯笼、红鞭炮。鞭炮是年俗庆典的一个重要元素,不可缺席,至于构成环境污染,可少放或燃放环保型;崇新者,村村落落、家家户户焕然一新;欢腾者,有满街的锣鼓、秧歌、高跷、地方戏等。
  天地临盆之时人们做什么?一是,团圆祭拜。天地降下了春天的大恩大德,重血亲、讲人伦、崇大义的民族认为,根系在中华,只有在家乡的故土上感恩,才能对天地有些许的回报,而这种感恩,是什么人都没有权利和理由缺席的。所以,才有十几亿中国人为期40天繁忙春运的宏大景观,才有哪怕千里万里、隔山隔海,也要赶赴桑梓,与家人团聚共吃年夜饭,应天顺地,其乐融融。二是,检索自己。俗传除夕之夜,诸神临凡,天地大张的眼睛与耳朵,在审视着每一个人。人们当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检索自己,为曾经有的污言诳语而痛悔,为曾经有的欺天罔上而愧疚,于是过大年成了人们自身的净化器,人与人和谐的原动力。过大年,亲情、乡情、友情,充满了人性伦理之美;过大年,人们几乎调动了所有构成祥瑞文化的形式,那是艺术智慧之美;过大年,天、地、人和谐走进春天,这才是中华民族过大年。
  (本报记者 高峰 采访整理)

 

重庆市政协委员张健

让传统风俗起来

近年来,许多青年们热追西方节日庆典,各种活动如数家珍。而与此同时,中国传统节日活动却备受冷落。即便是春节,人们的感觉也是年味越来越淡。
  部分人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呆板。如,春节无非就是吃饺子、看晚会,中秋节无非就是吃月饼、赏月亮,端午吃粽子等等,而洋节则不同,人们不分等级、辈分可以尽情狂欢,追求无拘无束的快乐;如今人们生活富足,吃穿用都可以随时购买,过不过节都无所谓
  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认为,人们对节日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价值是节日的核心。一些传统节日之所以中断乃至消亡,实际上是它的精神内涵被人们忘记了,它的精神载体不复存在了。
  2008年,我国宣布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力图保护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但这样还不够,我们还要努力开展传统节日中的各种有趣活动,让传统风俗起来。
  首先,加大氛围营造。鼓励商家开发传统节日文化产品。同时大众媒体应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宣传。
  其次,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元素。整理、提升传统节日中的各种趣味,如:举办节日灯会、游园会、文化庙会等,使人们在过节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最后,抓实青少年教育活动。如,开展书画比赛活动;在校内打造传统节日文化墙;举办传统文化节日庆典,邀请家长与子女一起参加。(颜颢 黄典 采访整理)

 

淮安市淮阴区政协委员徐业龙

传承和发展好本地民俗

如何让年有年味,我认为关键是如何很好传承和发展本地的民俗文化。
  一是建立研究保护基地。规划合理的物质载体,将民俗文化保护在其孕育和发展的原生环境中,成为一种动态的、历史性的、鲜活状态下的保护方式。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和重点传承基地建设,建设一批民俗文化传承教学基地、场所和展示厅,为民俗文化项目和传承人搭建更直接、更广阔的展示、交流平台。
  二是打造民俗文化品牌。以文化下乡、专题展览、广场文化活动、节日庆典等形式,组织开展民俗文化的宣传、展演、比赛和交流活动,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民俗文化。依托节庆活动创办非遗巡演汇展民俗文化活动周等系列活动,通过传统戏剧、民间舞蹈、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活动,烘托节日喜庆气氛,展示地方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是建立主题创意公园。引导社会力量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包装、重新打造,建立集文化体验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主题公园,为民俗文化常态展示、集中展演活动提供活动平台和宣传窗口。
  (本报记者 江迪 采访整理)

 

山东省政协委员王夕源

告别鞭炮,过一个亲情味十足的春节

众所周知,传统节日鞭炮的争论要点是:“要继承传统、保留年味、尊重个人意愿;要文明环保、强调公共利益。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悠久、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历经传承,已有了象征团结、祈求兴旺的信仰意念。后来,大年三十也有了回家团圆、共进美餐过年习俗。因此,春节过年的最大年味就是人们渐渐淡忘的离多聚少的传统亲情。但是在不知不觉中,过年的年味却让位于过于喧闹的爆竹声了。这也是当代人们误将爆竹声声的烟味当年味的原因所在。
  可以期待,当过年摒弃了燃放鞭炮这一颇显单调的调味品,增添了探亲尽孝、亲情唠叨、生活美好、充满欢笑等颇具内涵的主食品时,一个亲情祥和、年味十足的安全清洁、幸福和谐的春节,也就为时不远了。(本报记者 代桂云 采访整理)

 

大连市政协委员李琼

雾霾肆虐,燃放鞭炮应禁止

春节就快到了,许多市民又在张罗着购买鞭炮。赶上过年人们都喜欢图个喜庆,可到底应该禁放还是限放烟花爆竹,总是一个纠缠不清的话题。尤其是近两年不断出现的雾霾天,让这个话题更显纠结。
  就拿大连来说,虽然相关部门也有要求,但鞭炮声依旧会从小年一直响到十五,而且年后上班燃放开门炮吉利鞭已成为重要民俗。据前几年市环卫部门统计,每年初七上班当天的开门炮落红”600余吨,接着初八的吉利鞭市内四区扫出的红色垃圾也有150余吨。
  事实上,燃放鞭炮的种种危害已众所周知,包括鞭炮燃放过程噪声带来的声音污染、烟尘形成的空气污染、纸屑造成的环境污染,这些都严重破坏着正在每况愈下的生存环境。此外,部分单位和企业燃放鞭炮还存在盲目攀比现象,动辄花费几万、十几万,容易助长铺张浪费之风,与中央大力倡导的勤俭节约格格不入。
  燃放烟花爆竹,本身就是一种应该被现代文明所摒弃的陋习,特别是在雾霾肆虐的今天,理应抓紧出台禁止燃放鞭炮的规定。不可否认,作为相传多年的一大民俗,禁止燃放鞭炮难免不尽如人意,但与生存环境、人身安全及社会安全相比,禁放显得更加迫切。
  (本报记者 吕东浩 采访整理)

 

福建省政协委员王玉芳

禁炮令”“限炮令须落实到位

福建省许多地方,城市区域或实行禁炮令、或实行限炮令。但从目前来看,落实得都不够到位,禁而不止,限而不制,形同虚设。出台禁炮令”“限炮令,其本意并非弱化传统习俗的热闹和温馨,而是提倡用更加和谐文明的方式庆祝喜庆和节日,杜绝爆竹震天响、碎屑满天飞的不文明行为。采取措施促使禁炮令”“限炮令落实到位,关系着政令权威是否得以实现,也关系着民风民俗是否存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得以传承。现在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春节将近,要引起高度重视。
  为此建议:一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禁炮限炮的意义,宣传政府的导向和决心。要鼓励和引导把购买烟花爆竹的钱用到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上。二要明确监管责任,禁炮令”“限炮令所列的监管部门很多,但多部门管辖往往就是落实不到位,须明确牵头单位,其他部门负责配合,才能做到事有人管、管能出成效。三要加强日常巡查。对违反禁炮令”“限炮令的,分阶段进行处置:先教育引导,再严格查处。对那些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要严肃处理。
  (本报记者 肖飞 采访整理)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