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旧人民政协报网数据>港澳台侨>乡情 乡情

200张老地契横跨三世纪 字里行间探秘厦门旧貌

2014年01月17日 08:54
分享到: 

  在收藏爱好者陈亚元家的地板上,铺散着200多张旧地契、租契,这是他花了近30年时间慢慢搜集起来的。不少契约已有破损,但看着这一张张宝贝,陈亚元的眼中满是喜爱。

  翻翻契纸 就能知道当年厦门中心

  这200多份地契中,有一半是厦门特别是岛内的土地房屋契约,其他的则多是福建省内各地的,还有江西等外省的。厦门本地契约提及的地点,多在厦禾路至旧厦门港即现在的沙坡尾一带,字里行间能看出当年旧厦门些许风貌。

  “全址在坿寨保打铁街,门牌第157号三面。言议每年租金计国帑一十二万元。”如今的打铁街157号,在打铁街与横竹街的十字路口附近,但早就没有以前“三层四层楼屋”的状况。这张1936年的租房契约是当时政府所发的标准格式契纸。

  陈亚元说,翻翻这些东西,就能知道当年的厦门中心在哪里。频繁出现的地点多是以厦禾路、思明南路为坐标,指出目标房屋所在,而相对偏远一些的地方,就无法标识门牌多少。“前至河,后至溪,左至黄家厝……”一套坐落于黄家厝的房子就是如此标明地点的。

  时间上,这些地契最早可追溯至康熙四十五年(1707年),最晚的到1945年,横跨三个世纪。

  从买一枚宋朝铜板开始 搜集各种文物

  “我是看到你们报道89年前的房契,才联系你们的,但我的藏品里,房契只是一小部分。”陈亚元说,自己的东西分成了好几个大类,有钱币、明信片、老照片、侨批、铜手炉(冬天暖手用)等。他的一间卧室放满了各种藏品,连床上都是,客厅的搁架上也摆了各式各样的铜手炉。

  陈亚元年轻时候喜欢书法,一次在文物摊上看到了北宋徽宗年间的一枚铜板,上面的字体是徽宗自创的“瘦金体”,立即买了下来。此后,他就对古钱币越来越感兴趣,开始搜集厦门的各种文物,典籍、图片收得特别多。

  “以前家人不支持啊,花钱太多。上世纪90年代,为买本书花了50多元,那时候是大钱啊!”“我就一点点攒嘛,后来因为收的东西多,有我不需要的就卖出去,家人看到还能卖钱,也就不大管我了。”(赵晨旭)

编辑:厦门晚报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