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界人物藏界人物

微中藏世界 石上谱华章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长兴的微雕艺术

2014年02月12日 15:44 | 作者:邢志敏 | 来源:《画界·工艺美术》
分享到: 

    鬼斧神工的微雕技法

  引用《红楼梦》开篇中的一句话: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周长兴正是凭借着对艺术的这份痴迷,潜心专研,创作大量作品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微雕技法。我们分析有以下几个“独特”。

  独特的材料。材料是微雕的基础,可用来制作微雕的材料虽然很多,但要经过选择,而要选出软硬适中、质地细腻、表面光平、纯洁无瑕、不涩不腻的却不容易。周长兴普遍选用的是寿山石、青田石、巴林石等质地贵重的材料就更不容易,所以创作的微雕艺术品更珍贵,更具收藏价值。

  独特的刀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微雕来说,要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硬度的刀具,刀具太软,刻不进去,刀具太硬,一碰就崩。所以周长兴的刀具都需要自己磨制,磨制刀具也是微雕创作的难点。所以讲,刀具磨成了,微雕就成功了一半。

  独特的构思。同样一块材料,由于各人的审美思想、艺术修养和技术特长的区别,加上创作意图和表现技法的不同,创作出完全不同的艺术品,因此构思设计就成了微雕创作的关键。周长兴都要根据材质的特点来构思设计,让材料更好地表现作品的艺术魅力。

  独特的“功力”。“功力”包括四个方面,一为制作工艺,制作一件精美的微雕作品,需要经过材料的磨制、刨光、上色等一系列工序,而每道工序都是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研究出来的。二是指功,所谓指功,是手臂、手腕、手指的力气和手指头感觉的敏锐、灵敏度能力。任何质地的材料上手一摸,就能感觉出来。三是独特的眼力,那么小的微雕作品都是在不需要任何放大工具的情况下创作而成的,可想而知,没有明察秋毫的眼力是不行的。四是具备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创作微雕作品时,周长兴需要日夜伏案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平心静气、全神贯注。

  看到这些传神的微雕作品,凝聚着周长兴大师的毅力、心力和雕刻技巧,也包含着他的艰辛、痛苦和汗水。正是他具备的这些“独特”,其微雕作品才让人惊叹。

    曾是汽车高工的传奇经历

  周长兴,有一段鲜为人知人生经历。周长兴出生于理学世家,4岁开始读私塾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悠久的文明早早刻印在心间。这样安逸的生活在他9岁那年戛然而止。寡母辞世,哥哥也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迫于生计,周长兴开始在一家美国人开的汽车公司里当学徒。艰苦卓绝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泯灭小周长兴对美的追求。工作的间歇他就使用加工零部件的废料制做一些小玩意儿。十年的学徒生涯,在别人看来是艰辛而乏味的,但在周长兴却不以为然,在那段时间里,每逢有空,他就会到附近的竹编厂去看看,学学,也因此种下了钟爱工艺美术的“根”。在这段时间里,周长兴不仅练就了一身钣金绝技,还奠定了一些工艺基础。

  1954年学有所成的周长兴独自来到上海闯荡。1957年被政府选中,到上海交通局汽车修理厂工作担任小组长。大跃进时期,全国召开了一次关于修理拖挂车的会议。那时候没有人搞过,缺乏经验,而技术难点在于没有可供替换的钢圈。一些省市自己动手造钢圈,都没有成功。消息传到上海,周长兴立志要尝试一下。在厂里和局里的共同支持下,周长兴带领精兵强将,攻坚8个月。1959年3月8日,第一只508毫米卡车钢圈诞生了,填补了国内空白。从此“钢圈大王”便成为了周长兴的别称。1964年,上海钢圈厂成立,周长兴任技术组组长。这期间周长兴获得了来自各方的表彰,一个个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的奖章挂在了他的胸前。“文革”期间,周长兴又攻克技术难关,改装成功新中国的第一辆防弹车。后来,周长兴调到上海汽车研究中心任工程师,参与了上海第一辆国产“凤凰牌”轿车的制造,继而出产了“上海”牌轿车。现在人们只知道周长兴是微雕大师,却不知道他在上海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作出过杰出贡献。

  1982年,中央电视台通过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找到周长兴定制中央电视台电视中心大楼的模型,周长兴盛情难却,在工作之余用了8个晚上做出了第一只大楼的模型,36层的大楼总高不过20厘米,中央电视台美工张德生看到这1400:1的模型异常兴奋、连连叫好要求再做5只。6只模型耗去周长兴许多精力,然而他却分文不取。上海大众公司成立以后,凡是送给德国人的礼品,全部出自周长兴的刻刀之下。德国人收到这些礼品后也无不啧啧称奇。

  微雕神工后继有人

  周长兴的女儿周丽菊,从小耳闻目染加之大师的精心调教,现在已是微雕界小有名气的人物,她参与了父亲的“红楼“工程,她用两年时间,以持之以恒的顽强毅力,将整部一百二十回《红楼梦》107.5万字,刻在大小不同、巨细不一、色质各异的28O块名贵彩石上,以篆、隶两体刻制,每个汉字仅占0.25平方毫米,相当于一粒米的六十五分之一,而且都是周丽菊在不借助任何放大工具的情况下,用眼睛直观篆刻而成。所用材质也采自四大山系,整部作品如同一座微型碑林,是我国第一部刻在石头上的《红楼梦》。石刻红楼梦规模壮观,石料千姿百态,生动地再现了曹雪芹“石头记”。

  周丽菊又开始了一项新的工程,那就是用微雕石刻的形式将书法艺术的发展史记录下来,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形如甲骨的石料上刻着古朴苍劲、形神兼备的甲骨文。《石鼓文》被别出心裁地刻在用章石制作的十个大小不一的微型鼓上,每鼓均刻上古纹样,并一丝不苟地对应刻上石鼓文字,惟妙惟肖地展现几千年前书艺的形貌风采。各种金文、碑帖也被她“还原”到了奇石之上。完成这项浩大艰巨的工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繁荣和推动书法艺术发展,是周丽菊在继承父亲的微雕艺术后,在探索中立下的志愿。

 

编辑:李勤

1 2 3

关键词:微雕 周长 长兴 石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