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万钢:加强基础研究 提升原创能力

2014年02月13日 08:58 | 作者:万钢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U7868P1190DT20130316163650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 万钢

 

   当前,世界正孕育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也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

  1、当今世界科学发展呈现新的特征

  科学向纵深发展,知识创新日新月异。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懈探索和长期积累,重大科学成果不断涌现,大大拓展了人类认识的疆域。希格斯(Higgs)粒子的疑似发现,使人类的认识更加逼近物质本元和宇宙起源。首个“人造单细胞生物”的创造,标志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到合成生物学时代。开始对神秘的量子世界实现调控,反映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

  学科交叉融合更加紧密,不断催生新的领域和方向。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融合形成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等方向。纳米科学与众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纳米电子学、纳米生物学等新方向。关于全球变化机理及其响应的探索,正成为汇聚生态、环境、能源、气候、海洋、水文、植被、冰川、冻土等多学科的综合交叉研究。

  重大实验装置创新对于重大科学发现的支撑作用愈加显著。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建成和运行,为研究宇宙起源和物质质量来源提供了重要保障。国际空间站、大型地球轨道天文台等观测装置极大增强了人类认识宇宙和地球的能力,为暗物质暗能量研究和太空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

  开放合作、协同创新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发挥积极作用。人类共同面临诸如生态、环境、粮食、疾病等全球性挑战,迫切需要构建全球开放合作研究的大格局,动员全球科技资源,共同攻克难题。目前,已开展的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网(ARGO)、全球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GEO BON)、国际磁约束核聚变计划(ITER)和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等,已成为国际大科学工程新热点。

  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赋予基础研究历史使命

  近年来,我国科学研究快速发展,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微子振荡、高温超导、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多光子纠缠、水稻分子育种等科学前沿探索中,取得多项重大原创性成果,展现了强劲的实力。但是,由于我国现代科学起步晚、积累少,整体水平落后,原始创新能力依然不足。要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必须有持续的高水平的科学产出,必须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高度重视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新技术的源泉、新兴产业发展的源头。近年来,在DNA结构、纳米效应、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等方面的探索,相继催生了生物经济、纳米产业和再生医学产业的革命式发展。大量新科学原理的应用,成为新技术的源头乃至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当前,我国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这里面有大量的科学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许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如能量转换效率、部件寿命、材料可靠性、振动降躁等亟待解决,需要搞清楚其中的机理;工艺生产过程中的重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等问题,也需要从基础研究入手,对工业设计、工艺流程、方法等加以改进。

  基础研究是加强创新型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发达国家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大都注重基础研究。2009年美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大约22%是来自企业投入;朗讯科技、辉瑞制药、三星等公司研发投入都占营业收入的10%以上。基础研究已经成为这些企业维系原创能力,实现专利和标准布局,确保其行业领先地位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仅占企业R&D活动经费的1‰,但一些龙头骨干企业已开始注重基础研究。2012年,华为、中兴两家公司的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均超过10%。未来,在逐步成为世界领先企业的过程中,我国企业将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我国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键支撑。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压力,公共健康、食品安全、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民生问题都亟待解决。农作物及畜、禽新品种的选育,各种新发传染病、癌症等重大疾病致病机理的揭示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发展的瓶颈。破解这些瓶颈的关键,在于科技的不断突破,特别是需要基础研究提供更多支撑。

编辑:罗韦

1 2

关键词:基础研究 科学 创新 企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