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阮炳焱:泥土里生长出来的“义务消防队”

2014年02月14日 15:26 | 作者:辛闻 | 来源:中国政协传媒网
分享到: 

 泥土里生长出来的“义务消防队”
 
——上虞市政协委员阮炳焱纪事
 
 
    “救火阿三”很“土”:
    土生土长在农村,满口地道的上虞土话,养鸡养牛养猪,还住着近百年土木结构的老屋;
    “救火阿三”很“潮”:
    哪儿有火,哪儿就有他,在火灾现场,只要见到阿三,群众便如吃了“定心丸”。
    “救火阿三”就是阮炳焱。
    他是上虞市道墟镇肖金村的农民,现年69岁,是第八、九届上虞市政协委员。由于家里排行老三,又长年义务救火,乡邻亲切地唤他“救火阿三”。自从创立我省第一支草根义务家庭消防队以来,他累计救火156场,挽回集体和个人财产损失600多万元,是名震乡里的道德楷模。
    “身为政协委员,我没有厉害的特长,只能多救几场火,为乡里乡亲做点好事。”阿三不善言辞,说这句话时,身形黑瘦的他,两道目光格外坚定。
    23年与156场火
    从上虞市区出发,一路往西,10余公里,便到达肖金村。
    从村口沿着红漆标志的“救火阿三,电话82588499手机13857565119”的指示箭头,穿过一条狭长的弄堂,在一片富丽堂皇的新房中,阿三家的老平屋显得非常扎眼。
    40余平米的老屋内,光线昏暗,几根木柱子,一座土灶,若干桌椅,几乎是全部的家当。各类奖状与荣誉证书,贴满了发黄发黑的墙壁,治安荣誉奖、杰出消防卫士、见义勇为先进人物、道德模范……从市级、省级,到国家级,奖项应有尽有。
    最让阿三“宝贝”的,是一本用A3纸装订成的“救火档案”,里头手写记录了他参与救火的各场火灾,时间、地点、火势情况、参与人员,沉甸甸地记了300余张。翻阅其中,血火光影中,他在火海拼命的身影,跃然纸上。
    肖金村位于绍兴与上虞中间,距两地均有约50里路程,一旦发生火灾,等两地消防车赶到,火势往往已不可控制。阿三小时候曾亲眼目睹一场无情大火烧毁整个家园的事,他暗暗发下誓言:只要条件许可,我就要成立家庭消防队,为乡亲们义务救火,替乡亲们排忧解难、消除痛苦。
    1989年,在地方政府与公安消防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他用搞运输挣来的4500元钱,购买了手抬机动泵等消防设备,还动员三个儿子和村里两名复员军人,成立了全省首支家庭义务消防队。春去秋来20余载,他的队伍逐渐庞大,现有14个队,86名队员。除了三个儿子,其余队员都是热心英勇的邻居。阿三当上了队长,与队员们约法三章: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活计多忙,闻警出动;救火时上屋入室的危险活由他干;救火用的汽油费、机器维修费由他承担,并为队员每年补贴一双球鞋。
    “喏,这场火厉害的,差点把我的老骨头搭进去了。”长年在火海穿梭,他早已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但2003年12月7日深夜的那场大火,至今让他刻骨铭心。
    寒冬的深夜,滴水成冰。23∶43,熟睡中的阿三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直觉告诉他:“不好,出大事了。”他问清地址,便扔下电话,一骨碌从床上翻起,召集了几名队员,赶到7里外的观音阁桥下村。
    到了那儿,眼前的一幕让他这个久经火场的人也惊呆了:两层木结构的小楼火光冲天,好像一座火焰山,腾腾火焰烤得皮肤发焦。他连忙从后门的一个天井钻进去,拿着水枪,先是对着楼上窗户一阵扫射,压住火势。不一会儿,有一股焦炭味钻进他的鼻子,经验告诉他,楼上还有人。他一边招呼别人救火,自己顾不得余火,急忙跑进火场,花了整整一个小时,终于找到了5具烧焦的尸体。当时的惨状,让在场的硬汉子们纷纷落下了眼泪。
    “我的名字里有4个火,注定是火的克星!”阿三挺起腰板自豪地说。类似命悬一线的例子,在他的救火生涯中不胜枚举。这不仅需要有与无情大火搏斗的胆量,更需要置生死于不顾的勇气。难得的是,他习惯了举重若轻,生活得简单而快乐。

编辑:罗韦

1 2 3

关键词:救火 义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