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梁小虹:“火箭人”精益求精

2014年02月15日 10:27 | 作者: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梁小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  梁小虹

 

  当神舟十号搭载着三名宇航员在碧蓝天宇下不断升腾,优雅地步入太空过程时,可以清晰地看到中途一个光晕在天空中绽开。这是船箭分离时留给人们最后的身影。作为航天能力的基础,运载火箭的发展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记者专程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请他为我们讲述运载火箭的故事。

  为什么美国、俄罗斯、巴西、韩国、印度等国家在载人航天火箭发射中都经历过失败,而中国的火箭十多年来却一直保持成功?

  ——“把成功作为一种信仰”

  记者:11日观看了神舟十号的发射,在火箭腾空而起的时刻,心里充满了振奋之情。首先对本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表示衷心的祝贺。在这个时候您是否能分享一下您的感受?

  梁小虹:在我看来,看火箭发射一定要了解我们“火箭人”。了解了我们这些“火箭人”,就不会认为火箭仅是冷冰冰的机械产品。

  其实每次的发射,我们的心情都很复杂。什么心情?就是要把培养多年的“孩子”送出家。每个火箭从零部件、组件开始,生产、加工、装配、制造、测试、实验到最后发射要经历几年的时间,她就如同我们的孩子一样。如果说飞上太空的飞船、宇航员都有机会再次看到,火箭却是一旦点火,就牺牲自己,助推和照亮了别人。

  从2003年杨利伟第一次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到如今已经10年。10年来,我们一共运送了12人次,10位宇航员上天。坐自己的火箭,搭载自己的飞船,运送自己的宇航员,全世界能做到这点的,只有美国和俄罗斯。

  很多人问过我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俄罗斯、巴西、韩国、印度等国家在载人航天火箭发射中都经历过失败,而中国的火箭十多年来却一直保持成功?要知道,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能力不是最强的,技术水平也不是最尖端的,管理也不是最现代的,为什么却可以做出如此的成绩?

  仔细思考,我们认为,这其实源于一种精神的秉承——“把成功作为一种信仰”:不仅仅保证一次成功,而是努力追求永葆成功;不是一个人、几个人拥有这种信仰,而是所有人始终把它作为最高标准。在这种信仰下,培养了火箭人“极端负责、挑战自我、小中见大、精益求精”的品德。正是有了这些,尽管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也能用自己的生命和力量铸造我们的丰碑。记者:对于火箭来说,今年神舟十号的发射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火箭人的精神具体有何体现?

  梁小虹:回顾一下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的历程。过去对于火箭设计而言,并没有“准时发射”的要求,可以在半小时或一段时间内择机发射。但随着进入交会对接阶段,任务要求飞船需要在特定时间发射进入特定轨道,为对接创造最好的时机,这就对我们火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准时发射”并非那么简单。这意味着所有的系统在到达特定时间必须绝对可靠。从这几次发射来看,我们都圆满完成了任务。

  但是,相对于“精确入轨”而言,“准时发射”并不是最难的。什么叫“精确入轨”?就是要打到靶心。为此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获得了成功。本次的神舟十号发射,我们的精确性又上了一个台阶。

  这次神舟十号的发射任务是应用性飞行,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考核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和系统协调性,这对火箭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从生产过程开始,我们加强了对各环节的控制。

  本次承担神舟十号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火箭在遥九火箭的基础上做了一些适应性更改。例如,为了提高质量严格了审批权限,规定由火箭总设计师负责批准更改;同时对历次飞行中总结出的飞行成果,仔细分析,对一些出现概率极小、但可能会影响火箭运行的情况进行了适应性调整,使火箭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进入发射场43天以来,我们试验队207个队员就为了一个目标——成功。这期间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很多同志克服了来自身体和家庭中的困难,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地对自己的技术范围不断钻研、精益求精。

  前几天,一位年轻同志,在双想(回想和预想)阶段通过分析测算发现了一个问题。分析显示,此事件发生的概率极小,但可能会对火箭安全有影响。他随即就提出了更改建议,我们进行了相应调整。这仅是许多事例中的一个,我们每一个同志都是这样认真地开展工作。

  今年,我们提出“连战连捷,尽善尽美”。连战连捷是我们的最低标准。我们追求的是尽善尽美。我们不仅是用自己的工作保成功,而且要用最漂亮的工作来交上最满意的答卷。对我们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时刻谨记“成熟不等于可靠,可靠不等于万无一失。”

编辑:罗韦

1 2

关键词:火箭 发射 航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