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一点一评一点一评

《北京神韵》重大历史题材山水画升华学术与艺术

2014年02月18日 15:32 | 作者:韩朴 | 来源:《画界》
分享到: 

  2013年12月7日至15日,由北京文史馆组织创作的《北京神韵》重大历史题材中国山水画系列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在创作过程中,北京文史馆邀请本馆学者和文史专家参与到画家的美术创作中来。学者们根据北京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以及当代人文精神,提出了一系列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命题;然后针对每一既定命题,全面提供与其相关的历史人文背景;并针对画家创作的初稿,从人文历史的角度提出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在中国山水画的范畴内,何为重大历史题材?学者们认为,对于北京这样的历史古都,《北京神韵》系列至少要表现出三方面的内涵:首先是对古都北京的萌生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地理环境;其次是脱胎于城市性质的独特城市格局与建设模式;然后是作为历代国家政治中心所特有的都市风貌。

  仅从字面上看,《北京神韵》的八个选题似乎与传统山水画常用选题并无明显不同。然而画家在充分了解本地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基础上,站在历史时空的高度,透过事物表象进行深度的文化辨析,对于表现对象的认知方式已发生了本质变化。从已往对若干单幅画作的认知、创作与形式上的组合,转化为对地域环境与地域文化的整体认知,然后再将这一整体认知通过不同的视角表现出来。分别开来虽然是八幅独立画作,集中起来却是一个关于北京地域文化的相互关联的完整系统。对于画题的理解、感悟和诠释,也表现出一种全新的时代精神。应该说,如此立意方式,在前此表现北京风光的山水画作中,还未曾出现过。

  当年为什么会在北京这个地方形成人类聚落,并一步步发展成通都大邑,最终成为全国的首都?根据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的观点,北京所处的空间位置及其交通态势是最重要的两个原因。北京西有太行余脉西山,北有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相交,构成华北平原与东北地区和塞上草原之间的天然屏障,只有几条狭窄的天然孔道沟通山前山后。永定河水穿山而下,在山前开阔地上形成大面积的洪积冲积扇平原。而当年的平原上曾分布着大面积的沼泽湿地,只有西侧的太行山东麓地势高燥,故而形成了中原通往北方的交通大道,位于平原西南的永定河渡口便是古人南北往来的交通枢纽之地。于是才会在这附近形成北京最初的聚落,逐步成为山前农耕经济与山后牧猎经济的交汇前沿,并由军事重镇逐渐过渡为政治中心。《燕蓟形胜图》所要表现的正是古都北京所依托的山川胜境,那是一个广阔、悠远的时空环境,是古都北京藉以立足的历史平台。这样的立意角度和观察视野,是前此表现北京形胜的山水画未曾有过的。

  作为历朝古都,北京城拥有独树一帜的都市规划与建设模式。中轴对称的城市布局是这座古城最鲜明的特点,古人传承下来的灿烂都市文明,大部分集中在那条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达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上。这是世界古代城市规划建设史上现存的里程最长、时间最久、建筑最雄伟、建筑物数量和种类最多的一条城市中轴线,中轴线两边则是数十平方公里的严格对称。这样的基本格局,穿越明清两朝,一直延续到近现代。虽然今日留下的城垣、宫苑遗存大多建于明清两朝,但是它所秉承的中华文化传统,却来自更辽远的时代,更广阔的空间,并展现出一条清晰的人文脉络。《古都揽胜》一图,正是这一主题在当代山水画作品中的反映,其立意、内容及其表现方式,都是对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全新探索。

  颐和园的昆明湖及其相关水系,为古城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昆明湖原名瓮山泊,是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而成的天然湖泊。金代为解决中都漕运的上游水源问题,曾大兴水工,凿开了海淀以南的台地,通过瓮山泊引来玉泉山水,与高粱河汇合直至通州。元代初年郭守敬开凿通惠河,先把昌平的白浮泉水引向西山,沿途拦截西山诸泉以及温榆河、清河、南沙河等上游河水注入瓮山泊,使其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宏大蓄水库。然后再通过金代开凿的长河联通高粱河,将水引至大都城内的积水潭,直通京杭大运河。直至今日,昆明湖仍在通过京密引水渠向首都供水,对北京的城市供水、航运、农业灌溉、防洪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圆明神韵》一图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一座以水景为主的皇家园林,更在于揭示了它所传递的康乾盛世的政治理念。近代以来,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长春园内劫余的西洋石构残骸,然而无论是面积、地位、时代精神还是造园艺术方面,西洋楼都不能代表圆明园之万一。作为“万园之园”,圆明园从来就不是一处单纯休闲的园林,其规划与布局直接受到康乾盛世帝王政治文化思想的主导。雍正帝首创了皇家御苑中“前宫后苑”的格局,并将“九洲清宴”、“万方安和”等种种治政理念融汇于核心景区的园林境界之中。而园区北部以自然山水形态组成的苑囿,其立意则在于明君的“修身”,并在福海的广大水面中心点缀神州三岛,有意打造成一处超越世俗的仙山境界。画家们选取了全盛时期圆明园中轴线上的理政区以及后湖的九州景区作为主线,并以福海景区作为副线,因为这才是最能表现盛世君王治世理念的园林形态。

  《南囿秋风》一图所表现的南海子是辽、金、元、明、清五朝的皇家猎场,但却不仅仅是一处猎场。它和京城内外的宫殿、坛庙、苑囿一样,是中国封建帝都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之一。京城南郊原是古漯水故道,历史上泉眼成群、沼泽密布。辽、金、元三代还只是利用这里优越的生态环境,将其作为皇家的御用猎场,而明代则按照汉代上林苑的旧例,在此建起正式的皇家猎苑,总面积达210平方公里,四周围墙就有120里地。朝廷拨派“海户”,专司养护,保持了相对良好的生态。从明英宗至清光绪朝,先后有十二位皇帝到这里行围打猎,累计达132次之多。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乾隆皇帝大阅图》,正是乾隆皇帝在南海子晾鹰台阅兵时的真实写照。

  在《北京神韵》的创作过程中,画家实地采风获得的心灵感悟与文史学者阐释的理性史实经过反复的比对、碰撞,最终在画家笔下融汇、升华成为真切的艺术作品。全套作品既保持了系列画作相对统一的风格,而每一幅作品又根据所描绘的具体内容,选择、采用了有别于其他作品的独特风格与技法。在传承中国山水画传统的同时,又根据画面的需求,大胆融会中西各品类绘画技法于一炉,营造出一种全新的风格与面貌。

 

编辑:李勤

关键词:北京神韵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