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2014全国两会>好声音>文化 文化

吴为山委员:追梦2014年

2014年03月03日 13:53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一马当先  吴为山  作

一马当先 吴为山 作

 

 

     马,是雄健、力量、速度的象征!

 

  马年之马仿佛一种图腾,予人们以希望与寄托,更鼓舞人们追求与奋进。杜甫诗中有“一洗万古凡马空”,不仅是对马的赞美,更多地表现了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历史悠悠,唯一马当先超尘之骏方可洗涤万古凡俗。不仅如此,杜少陵对马的最高礼赞与期望是“堪可托此生”,将一生托付给马,足以见得马的秉性与能耐。

 

  我心仪韩干的马,苏轼在其《韩干画马赞》短短的150字中将气度非凡、神姿妙态的四匹各具个性的马写得散淡闲逸中见骨劲雄风。韩干懂马,让它们在自然中获得自在,适得其所,尽显神韵。苏轼懂韩干,知其匠心,故以文述之,深得要旨。我欣赏悲鸿大师的马,似奔腾的精魂,折射着他的人格精神。观其作,蹄疾声声,浩气凌云。我的老师蒋荪生教授是悲鸿先生弟子,弥留之际将其收藏50多年的徐悲鸿所画之马托于我,画上有悲鸿先生的长题:“南来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三十二年暑悲鸿磐溪遣兴》”这匹从70年前走来的神骏,带着悲鸿先生复兴中国美术的高远抱负,经过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仅从时间意义上、更从文化意义上叙述了一个历程。它从当年悲鸿先生工作过的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随我来到北京,现供于中国雕塑院办公室,马年更显魅力。它神出古异,宠辱不惊,一步一步走向未来。

 

  在人类文化史上,以文学、美术、音乐等表现马的作品浩如烟海。仅从中国雕塑的发展看,就有许多名作令人难忘。《马踏飞燕》表现的是疾速;《马踏匈奴》表现的是正义;《昭陵六骏》则表现了立下赫赫功勋的战马的神韵。这些富于万千气象的马予人以灵感。马年伊始,我创作了两匹马。一匹是奋蹄翔云之马,一匹是从容驻足之马。它,塑造了一位沐浴时代春风,脚踏实地奋力开拓,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追梦者,反映了当代人的心态。

 

  忆旧岁,在艺术创作,理论探索,教学科研,行政事务,参政议政,社会工作,国际文化交流诸方面均有所涉猎,亦有收获。随着我雕塑作品先后在联合国总部及意大利国家博物馆的巡展,孔子、老子尊像立在了联合国,潘基文秘书长手扶孔子像深情地说:“孔子教我们如何修身,治国,平天下。”当来自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使节参观了展览会上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组雕模型,潘基文表示,吴为山的雕塑不仅表现了一个国家的灵魂,更表现了全人类灵魂。同年作品在世界雕塑之都罗马的展览,则令意大利国家文化部长感慨“从作品看到了一个国家前进的步伐,因为这里有传统,也有现代”。意大利文化部经国会通过,将我创作的《超越时空的对话———齐白石与达·芬奇》组雕永远立在了意大利国家博物馆。文艺复兴的故乡留住了东方齐白石,为的是与达·芬奇对话。这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何以对话?!没有问题,这是无言的,没有障碍。这对话是以文心与艺术而虚拟的对话,它的核心在于心,在于人类共通的情感与精神!对话永远是人们沟通的途径,对话也是解决所有问题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对话原理,我创作了《天人合一——老子》,该作品获得“2012卢浮宫国际美术金奖”。要看到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努力与成就,更在于中国哲圣老子的感召力量,在于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提高……

 

  我的工作和精神的负荷皆重,身兼多职。也常有人问,这么多头绪,如何分配时间与精力?不相关的工作性质,其思维方式也不同,社会伦理逻辑与艺术形象思维,集体行为与个人创作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相悖的,如何有机联系?我的回答是,互为资源。广泛的社会生活是艺术的土壤与源泉,而积极参政议政,调研,会更为深入地了解社会,进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过去的六年中,我曾提交过20多份提案,涉及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中国文化走出去、城市文化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书法进中小学课堂以及人文学者的退休年龄问题等。其中不少提案受到重视,80多家媒体转载“书法进课堂的提案”。现在在多位政协委员的努力下,书法已正式列入中小学课堂。在写这些提案的过程中,我去云南、贵州、甘肃、四川、陕西、广东等省调研,与生活在山区的老乡们交流,不仅获得了大量具体的数据可供提案论证,还从生活与自然的深处体验人的本质情感,为我的艺术创作寻找源泉、注入鲜活的精神琼浆。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的对社会生活的了解、思考,也使自己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胸襟更宏大,视野更开阔。它对于以人为本的艺术创作与研究是内心力量的支撑。我20年前曾看到毛泽东同志手书的“世事洞明皆学问”,深有所悟,知识和实践,思考与创造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学养来互动。

 

  学养靠什么?靠读书。作为间接经验的书本知识,是人类经验与智慧得以传播的载体,所谓开卷有益、读书明智是也。文化人,旧时也称“读书人”,可见读书与文化之间的必然关系。而现时读书人时常为各种论坛、各种会议、各种应酬所左右,尤其是社会名流,甚至招商会议也要去站场子。我觉得,如果文化人内心都没有定力,不读书养性、养气,何谈创造新文化!我的伯祖父、学者、书法家高二适先生有副对联“读书多节慨,养气在吟哦”,中国文人的气节、气概、气韵、气度是须文化滋养出来的。读史书,让自己的文化年龄向历史延展。读世界史、中国史,读思想史、文化史。读史,可以在古代的人和事中找到文化典章和艺术经典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传统,并让传统“活化”。其次,是创作。一个艺术工作者的生命是艺术,其生命与艺术的表征是作品,作品是一切!他的所有知识、修养、情感、意志、理想与价值追求皆在作品中展现。创作是生活的方式,创作是生命的存在,创作是信念的追求,创作是价值的实现。30多年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一个真理,唯真才是艺术。真,就是真感受,真感情,艺术家要做真人。艺无止境,今天的成就不过是明天的起点。对于一位艺术家而言,一生如一条河,上游、中游、下游,每一段都是整体中的局部。要使自己的艺术创造力不断奔涌,最终归入人类文明的大海而永不枯竭,需要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新的创造。艺术创作的新不仅在题材、内容,同样,艺术语言,语言及形式的创造是艺术智慧的体现,它更具有艺术史与世界性的普遍意义。再次是教学,近年来疲于创作、交流、行政事务,相对而言疏于教学,常于内心愧对学生。我在美术学、宗教学、设计艺术学三个方向均指导博士生。当今资讯的发达,年轻学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强、途径多。他们掌握的新知识往往使我们望尘莫及。记得十多年前费孝通先生在南京大学的演讲中说道:“我不懂的东西太多了,我要学习。我若今天考试,还考不过我的学生呢。”他还说“我之所以能有资格坐在台上,是因为我老。”时至今日,费老虚怀若谷的仁厚的智者形象依然历历在目,令人敬仰。90多岁的费老学贯中西,尚能如此,我何尝不自省、自修而努力做到学高为师?!费老讲自己的资格在于老,其实,非仅生理年龄,更在于他学富五车、道贯中西。所以,如此大师方可成为传道、授业、解惑之楷模。师生之间,学生选择老师是信赖,老师录取学生是信任。硕、博阶段的师生关系是双向互动,“得天下英才而育”与投名师之门而学,皆为乐事。学生将美好的年华寄托于老师求得人生的塑造,而名师若只是虚名则必误人子弟啊!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共同探讨、研究,走向真理的彼岸。我们这一代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成长阶段碰上“文革”,初中之前课堂上没有学习传统文化。所幸的是,自我七岁始,父亲每天教我背古诗,逐渐长大后又给我讲《红楼梦》等名著。大学毕业后到西方游学,尤感中国传统的价值。父亲每天早晨四点多起床读书的习惯,对我影响也很大。所以要指导博士生,着实要使自己博,须博学,须博览,须博闻,须博采。要使自己有士的风范,须儒,须雅,须恭,须谦。

 

  读书、创作、教学,做好这些本位工作可谓独善其身,但同时还要履行好政协委员和民盟文化参政议政的职责,我今年将对全国农村小康文化作调研。目前,农村文化现状滞后于小康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农村文化现状与日益增长的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尚有很大差距,小康农村需要小康文化。小康文化是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塑造当代新型农民的精神家园。中国梦不是发财梦,农村教育、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均等是保证全民共圆中国梦的基本条件。为此而努力也是一个文化人的义务所在。与农村文化相对应的城市文化建设,要关注的问题很多,但就我的专业与工作性质,今年的重点是与相关委员共同呼吁有关部门落实城市雕塑建设的立法问题。目前,大规模的城市化背后存在着功利主义,它的最大特征是短期化效应。没有文化价值体系的支撑,只能根据,“残留的记忆”和“个人的兴致”选取“文化”,构成不伦不类的“中西合璧”,何谈展现当代中国的精神面貌?城市雕塑,是城市精神、城市灵魂的象征。它直接向世界标明文化特征,并展示时代风貌。因此,城市雕塑的创作是超越于个体行为的公共艺术,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尤为重要。通过雕塑凝聚文化力量,对中华文化进行形象的艺术的解读,让世界了解。让世界了解与了解世界是国际文化交流中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今年我将与同仁共同策划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在法国的展览和学术主持第四届长春世界雕塑大会,从走出去、请进来的过程中实现价值的传播。

 

  2014年,是一匹骏马,我们骑上了,就慢不下来。唯有和着它前进的节律而奔驰……

编辑:付裕

关键词:创作 雕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