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2014全国两会>好声音>社会 社会

委员解惑委员:新生儿指纹鉴定打拐是否可行?

2014年03月05日 08:28 | 作者:杨朝英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4日上午,民建8组讨论现场,全国政协委员曾钫在发言时提到一个令他困惑的问题。

 

  原来,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提交了一份《公安部应该为新生婴儿建立生物识别档案》的提案,提到新生儿在上户口时要留下指纹、头发等身份识别信息,以后一旦发生走失等事故时,孩子的特征在电脑中两秒钟就能识别出来。

 

  去年下半年,公安部相关人员特意给他打了电话,解释提案办理情况。解释的内容很多,比如公安部为了打击拐卖儿童所做的种种努力,但关于这个提案的内容,曾钫认为回答得不够专业,难以让他信服。最终,生物识别系统建还是没建,建到什么程度,他并不清楚。

 

  全国政协委员王欣接过话茬:“新生儿是不适于采用指纹识别技术来鉴定身份的。”

 

  在场的委员听王欣说话了,也都把目光集中在他身上。自1996年开始,王欣就率先投入到指纹识别技术的研究和指纹识别产品的开发工作中,现在公安部应用的一些关键技术和产品,就是王欣带领的团队与公安部共同开发的。

 

  王欣说,来北京开会之前,就有一些老百姓给他提意见,让他多呼吁利用指纹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加大打击拐卖婴幼儿问题。但他自己并不看好指纹识别在这个领域的应用。

 

  “因为指纹要到16岁以后才基本稳定。最好的办法是采DNA样本。但在我国人口基数这么大的国家,也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孩子非婚生引发的家庭悲剧。”王欣解释说。因此,他现在大力呼吁采用印小脚丫等相对粗线条的技术,来缓解这个问题。

 

  此外,他进一步解释说,生物识别技术存在不适宜人群,基本比率在千分之一以下。

 

  借着这个话题,王欣进一步呼吁,我国有一些部门已建立了相应的个人信息资源库,比如社保部门有生存认证系统、银行业有指纹安全认证中心、民政部门有低保领取指纹认证系统,但由于各个应用系统指纹采集、处理、存储标准各不相同,部门间形成了信息孤岛。

 

  此外,王欣提出,这些信息只向少数部门或少数领域开外,不利于我国在生物识别领域的发展,更不利于维护国家安全。

 

  因此,他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尽量让这些公共资源面向公众公开,以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委员 指纹 新生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