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2014全国两会>好声音>经济 经济

科研经费管理应符合创新规律

2014年03月11日 09:25 | 作者:杨朝英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改进与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表述,引发了民建界小组委员的强烈共鸣。委员们建议,改革现在财政支持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过细、过死的制度,建立以结果为导向、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评价体系。

  支出项目管理过细

  王永庆委员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案例。前年,为了工作需要,王永庆和同事曾对盐业发展做了一项专题研究,并通过国资委向科技部申报了一项基金支持。结果,基金支持费用5万元,除了其中20%劳务费花掉了以外,其余80%按照财政部规定的支出项目,这个项目用不到,只能把钱都退回去了。

  王爱俭委员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2011年,王爱俭委员申请了一个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拿到了70万元科研经费。其中,经费支出结构为劳务经费5%、专家费5%、差旅费15%、会议费20%、国际合作费11.5%、印刷费2%、资料费12%、管理费0.7%,剩下还有其他几个杂项。现在,课题做完了,还有40多万元没花完。

  王爱俭委员和王永庆委员都认为,不是因为钱多了花不出去,而是支出项目过细,与实际支出不符。

  “社科题目主要投入是人的智力,成本也应该主要是人头费。现在,有些学校已经放开了很大比例,但学校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还没理顺。”王爱俭委员说,这种管理方式很容易让人“学坏”,把心思都放在如何花钱上了。

  给科学家松绑

  宋海委员去年曾率民建中央一个调研组,做过一个关于创新的调研。

  调研组发现,在国际上创新能力排在前列的以色列,其国家研究院并没有具体研究课题这个说法。研究人员的方向,主要是根据个人兴趣、能力等因素确定,科研经费支持的项目,也并不要求短时间就出成果。但他们的创新成果一旦面世,就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或者为重大科技创新创造关键条件。

  孙宝启委员建议,要给科学家松绑,让他们有精力做感兴趣的事。孙宝启提出,我国科技管理政策在思维上应该调整,提高经费的运用效率。现在这种管理,细节上看很严,实际上并不符合创新的规律,淡化了目标,过分关心过程。

  孙宝启说,科学家本质上都是“疯子”。他可以观察一天蚂蚁,而不觉得饿。他们会对某种事物感兴趣,甚至对研究上瘾。真正的科学家不会舍得浪费时间。也许,100个项目中会出现5个乱花钱的,但我们也要明白,这实际上是为创新营造环境必需的成本。只要这个环境能激励95%以上的科学家能做他感兴趣的事,这个结果就达到了。

  “给科研工作者松绑,无论是对经济发展,还是建设真正的创新型国家而言,都非常重要。”孙宝启说。

  提高劳务收入纳税基数

  在科研经费这个问题上,白重恩委员还有一个小小的烦恼。

  原来,他曾带学生参与过一些课题研究,结题时,学生们都能领到一些劳务费。但按照税法的规定,超过800元以上的偶然一次性所得,就要缴纳20%个人所得税。“这对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是一个不小的打击。”白重恩说。

  郭跃进委员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如果是一般性劳务收入,可以采取提高纳税基数或者比照一些开发区的免税政策执行;如果团队成员得到的收入比较可观,为了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暂缓缴税。

  “每年缴纳4%,分五年完成。”郭跃进委员举例说,去年底,湖北省政府出台的《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就规定,“研发团队将个人收益直接用于创办企业或者投入受让企业所形成的股权收入,在形成现金收入后,按国家有关政策缴纳个人所得税。”

编辑:罗韦

关键词:创新 委员 科研经费 管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