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众说 众说

正义,不是快意恩仇的暴力对换

2014年04月21日 11:16 |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城管与暴力“捆绑呈现”,早已不是“新闻”。但这次,发生在浙江苍南的“城管”与群众冲突事件,仍因其惨烈场面、跌宕情节,而备受舆论关注,也引发各界反思。

  据报道,昨日上午9时许,苍南灵溪镇“城管人员”在执法时,与一女菜贩发生争执,路过的男子黄某见状拍照,几名城管工作人员在要求黄某停止拍照行为无果后,对他发动攻击,致其倒地吐血,随后现场近千市民围困打人者,并衍生暴力冲突。

  据了解,冲突中有5名城管工作人员被打伤,其中两人休克、病情危重;而黄某现在已身无大碍,情绪稳定。而苍南城管局则发声:被殴5人是城管叫来协助的工人。

  又是“临时工”,前不久福州城管打死老人事件,也是“临时工(协管员)干的”。但即便是临时工,虑及其协助管理的角色,有关部门显然无法卸责。

  从事件爆发原因和发酵过程看,这起暴力冲突,原本可以避免:如果没有涉事城管工作人员跟小贩的摩擦,黄某恐怕未必有“立此存照”意兴;如果黄某拍照“被允许”,而不是遭阻挠和攻击,那黄某也不至于倒地受伤;如果没有黄某被打,市民也不会聚集围观,并在“义愤”之下,围困殴打5名城管工作人员……

  遗憾的是,环环相扣的因果链,在矛盾激化中不断绷紧。面向个体的执法,被路人“警惕性”拍照监督,不料却引发城管方面的拳头攻击,在暴力元素的刺激下,围观市民的怒火被引燃,最终引发剑拔弩张式的对抗,事态也被导向“以暴易暴”的境地。可以说,拉锯面的扩大,现场局势的进展,都跟暴力催化有关。

  到头来,结果只能是双输和互耗:黄某遭横祸,而动粗的涉事城管工作人员,也被拳头“伺候”,尝到暴力的恶果,最终都变成“互伤格局”里的受害者。这里面,可以追问的地方有很多:为什么涉事城管工作人员执法,连路人拍个照都不“允许”?为什么对“打人城管”,市民们不是将其交由法办,而是付诸暴力……

  说到底,问题的关键仍在于,对立思维下暴力执法与“群体形象标签化”间的对冲,埋下了一点就爆的“不定时炸弹”,而看似寻常的“争执”,在问题蓄势待“爆”的节点上,很可能就变成引信,引爆矛盾。

  在该事件中,如果执法与守法边界能有明晰划分,如果城管工作人员能秉持谦抑原则,跟菜贩用讲理来息讼止争,无惧市民拍照,而非动辄“炫耀拳头”,那也就不会有“悲催下文”;而若是面对“城管”打人,公众能克制原始的愤怒表达,注重行为理性,而非快意恩仇,凭着“惩恶”冲动就还以暴力,那悲剧色彩也会淡很多——本质上,“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式施暴,也是种恶,它同样不可取。

  循法守距,秩序才不会失守,矛盾才不会升级。可这起打人事件折射出的,也是法治话语系统的失灵:集结在城管议题上的问题,简直是一拎一箩筐,可它们却缺乏系统性梳理,内在机理处于紊乱状态——比如说,城管行政执法权限,暴力执法的对应约束机制,城管内部的身份管理等,都亟待理顺。新华社曾刊文称“协管”已成“邪管”,症结也在于此。

  对公众而言,城管形象都体现在“末端执法”细节上,暴力执法频现,也造成“污名化色彩”的叠加。在很多人眼里,城管已非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冰冷的执法机器。在符号化想象下,在遇到“猫鼠对峙”场景时,他们会臆断先行地站队。你很难否认,在此次打人事件中,围观者从“抗议打人者”到“打人者”的角色切换,不是淤积已久的负面情绪的一次倾泻?

  病在腠理,就不能只是祛除表层病征。城管困境迟迟不解,就难免从“纠结”“心结”变成“死结”。就个案而言,正义不是快意恩仇的暴力对换,但比起给正义立起“理性支点”,更重要的,是消弭那些暴力因子,以制度框架的补缺,将问题真正导入法治路径中来。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城管 暴力 执法 正义 快意恩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