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为中国经济“滞胀”忧

2014年05月04日 11:22 | 作者:钮文新 |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分享到: 

  一方面是紧缩货币,强力压制中国经济内需;另一方面是国际计价、结算货币大注水,推高中国制造业原材料成本,从而拉高中国CPI;CPI上升更给了货币当局紧缩货币的理由,而进一步压制中国经济内需,但物价该涨还涨。

  静心回顾一下,过去5年,中国经济是不是这样的状况?而如此恶性循环的最终结果就是:早晚有一天,中国经济会“滞胀”。

  眼下是不是已经发生“主动性增长动力微弱,不得不三番五次靠政府托市?”实际上,这种情况2012年中期已经初露迹象。现在,政府“微刺激”的频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密,而效果却越来越弱。

  现在大问题又出现了。美国QE期间,为了减少国际压力,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压制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但现在,美国开始缩减QE,大宗商品价格开始上涨。市场炒作的理由是“需求增加”,而刻意避开了美元注水必然导致商品价格上涨的因素。这就是我们以往论述过的问题。美、欧、日一起货币注水,一起竞相贬值,它使得美元指数“失真”,无法反映美元的真实贬值幅度,但商品价格却不断上涨。这预示着,美国有理由“推卸美元贬值推高大宗商品价格”的责任,而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责任归咎于“需求增加”。

  以石油为例。3月中旬布伦特石油投机性多头持仓总规模达到440亿美元,刷新历史所有纪录,创出历史最高。笔者估计,美国攻击中国的历史性“决战”正在悄然拉开序幕,攻击重点是中国的实体经济。因为,中国金融以国有为主,不可能发生流动性风险,但攻击实业则将起到对中国金融釜底抽薪的效果。而且,多年人民币升值构成的房价泡沫,以及错误的货币政策导致的中国实体经济虚弱,现在只差进一步大幅推高中国实业成本这一把火了。

  这件事对美国伤害不大。因为,美国的经济结构是以服务为主,对工业原材料的需求不多。

  但中国则不同,如果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暴涨,中国经济必定“滞胀”,而“滞胀”本身就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作为实体经济为本的实物商品生产国,将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金融巨头提高操纵商品期货价格赚钱,而中国实体产业通过被动接受这一价格赔钱;实体产业不想赔钱,就必须将提高的成本向后端商品传导,直至传导给最终消费品。

  一方面,不断攀升的成本,需求的减少,使企业无法提高劳动力工资,国民收入增长艰难;另一方面,企业要活下去,则成本刚性推高价格(价格不因需要减少而降低)。结果是什么?生产萎缩、消费萎缩、投资萎缩、产能更加过剩,以至于经济所承受的下行压力越来越大。但物价却因成本推动,而不断上涨。这不就是“滞胀”?

  “滞胀”将从摧毁实业的角度让中国同时发生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实业垮了,金融必垮;实业和金融垮了,社会必然动乱。

  我们相信,中国政府有能力避免“滞胀”发生。

  (作者系CCTV证券资讯频道总编辑)

编辑:罗韦

关键词:中国 经济 滞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