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专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

自主品牌乘用车为何“七连降”

●节能补贴政策变化 ●出口国家经济萎缩 ●市场相对饱和

2014年05月04日 11:24 |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分享到: 

  一直以来,中国自主品牌都被视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希望。然而,近一段时间,自主品牌的市场表现,却让关心中国汽车工业的人捏了一把汗。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3月,中国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已经出现连续7个月的下降。2014年3月份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67.18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中国品牌轿车共销售25.81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3.71%,比上年同期下降4.49个百分点。

  4月22日,以“绿色驱动 合作共赢”为主题的2014中国汽车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期间,《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纵论中国汽车的发展之道。

  三方面原因导致中国品牌乘用车连续7个月下滑

  《中国经济周刊》:根据中汽协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3月,中国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已经出现连续7个月的下降。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董扬:中国现在是汽车产业世界第一产销大国、第一大市场,但是从去年到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同比下降明显,3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67.18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2.3%。

  我认为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是2013年下半年汽车节能补贴政策变化,影响了国内汽车市场需求结构,造成低端车型销量下滑,由此引发自主品牌整体市场份额下降;第二是经济危机影响蔓延到我国汽车出口占大比重的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导致影响中国品牌销量下降;第三个原因是,中国汽车销售经过了几年的高速增长后,不可避免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市场相对饱和,也在一定程度影响数据的上升。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这样的趋势还会持续吗?什么时候才能复苏?

  董扬:中国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连续7个月下降明显暴露了中国品牌综合能力弱的特点。这个状况还要持续多久,我不知道,但我认为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中国品牌经过了几年高速增长,现在开始真正与合资及外资品牌短兵相接,形势不容乐观。

  虽然我们从2008年开始和合资比拼,尤其是2013年中国汽车行业总产值超过6万亿元,贡献税收超过1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直接间接带动就业超过4000万人,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2%。与此同时,中国品牌汽车产销量则达到1100万辆,占总产销量的50%。

  不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却是异常严峻的瓶颈期,一些因素在影响甚至束缚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比如政绩心态、限购政策、中国人在心理上对自主品牌的不认同等,都对汽车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未来三年会淘汰一批车企”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目前汽车行业发展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董扬:就外部因素而言,目前资源、能源、环境、交通这四方面,汽车行业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就内部因素而言,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弱的问题则是十分突出。此外,体制机制也存在重大问题,重点是国有企业和政府的管理体制。

  我特别期望社会各界关注中国本土品牌,第一,政府要在资金和技术开发上支持中国品牌汽车;第二,中国品牌之间要加强合作;第三,中国品牌之间要少一些恶劣竞争,中国汽车产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实现中国梦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本土品牌经过了崛起现在进入真正的考验阶段,您认为行业会有大的并购和重组吗?

  董扬:汽车产业不是一般的制造业,而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的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汽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

  2008年之前,我们的本土品牌基本上是你走你的中高端,我走我的低端,所以像奇瑞、长城、比亚迪这些公司发展得比较快。2008年之后,我们对1.6升以下的汽车有补贴,国外的大公司明显加大了在小排量、低成本车型方面的投入,所以开始短兵相接。但是2009、2010年,汽车市场发展速度特别快,掩盖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处在一个“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不再是简单的开发一些产品、开拓一些市场以及学习一些技术的问题。汽车产业在面临资源、能源、环境、交通等重大问题时,优胜劣汰一定会展开,我认为未来三年之内会淘汰一批车企。中国目前已经是制造大国,绝对具备建设汽车强国的基础,竞争留下的车企将会给中国汽车业带来新的变化。

编辑:罗韦

01 02

关键词:中国 品牌 汽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