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画家何海霞的艺术及市场

2014年05月05日 10:12 | 作者:吕友者 | 来源:《东方收藏》杂志
分享到: 

  吕友者 / 文

 

  提起当代青绿的山水画大家,何海霞是不可不提的人物。他是当代山水画大师,又是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在金碧青绿山水画领域的成就,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上的第一人非何海霞莫属”。何海霞对当今山水画坛有着重要的影响,其画风自成一家,后学者众多。而在艺术拍卖市场上,其作品一直稳中向上,市场颇为看好,具有较强的升值潜力。

 

  艺术经历

 

  何海霞(1908—1998)初名何福海,字登瀛。出生于北京一个贫寒的满族家庭。由于母亲无女,在14岁时被改名海霞。幼年时就深受父亲影响,研习书法。15岁在琉璃厂拜韩仪典为师,得韩氏严谨笔法,遍临宋元明清诸大师作品。至16岁左右,何海霞即以出色的绘画才能而誉满京城。作品多次展出。在上世纪30年代初中国画学研究会第九次展览中,其创作的《饷鸟图》以清新淡雅的画面,平实简远而又趣味横生,深得大众的好评。

 

  这引起了当时画坛巨匠张大千的注意。1935年张大千在北京开画展时,在佩文斋裱画店里看到何海霞的画作时,非常赞赏。而何海霞也早已对张大千的艺术钦佩不已。之后经张佩卿先生介绍,岳父叶春山先生拿出一百元银洋赞助,在北平的春华楼举行了正式拜师会。数日后张大千以一百元银洋回赠,从此何海霞成为了大风堂弟子。从游14年,深受器爱。其间饱览古代真迹,遍游名山大川。他采取多看多悟的方式,将名画和名山消化于胸,艺术技艺进展迅猛。可以说投师张大千是何海霞人生艺术道路中的转折点。

 

  跟随张大千使何海霞在文人画方面得到很大的启示,并开始在诗词钤章和题跋方面得到了极大提升。还多次和其他书画名家举办联展。其中《山中一夜雨》入选1936 年全国第二届美展,并在《艺林通讯》上发表;之后又和齐白石、张大千、于非闇在东北举办四人画展,在画坛崭露头角,从此走上职业画家道路。这些人还以画作用来做慈善。1936 年 12月,河北大旱,何海霞和张大千、于非闇等作赈灾义卖,何海霞捐出五幅作品。此外,他们也曾一起吟诗作画,如张大千曾作孔明像,何海霞补景,溥儒书出师表题字,一时传为合璧佳话。

 

  1949年,何海霞迁居重庆。1951年又迁居西安,与赵望云、石鲁交往甚笃,被称之为“陕西三杰”,同时亦创立了“长安画派”。因此何海霞是屡经迁徙而晚年大成的特殊人物,难怪黄永玉称其为“鬼手何海霞”。

 

  从此进入西安美协,这应该说是何海霞艺术经历中的又一大转折。解放初期张大千赴印度开画展,由于时局的变化因而留居海外。何海霞决定自四川返京,途中滞留西安,暂在西安卫生宣传教馆从事宣教工作。1956 年赵望云、石鲁组建西安美协,何海霞被调入成为国家专业画家,在此期间他从赵望云那里学到中国画写生的源泉,从石鲁那里学到革命的浪漫主义和艺术的夸张主义。

 

  至上世纪60年代,何海霞与赵望云、石鲁等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理念,成为时代的呼声。他们外出写生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赵望云的《幽谷新村》、《风雨归牧》;石鲁的《秋收》、《南泥湾途中》;何海霞的《春在田间》、《山中月色》等。大自然给画家以滋养,使其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由于他们的画作个人风格和地域特色突出,极具创新精神,使国内画坛为之轰动。从此形成了一个新颖的艺术流派——长安画派。

 

  何海霞的作品题材广泛。“文革”结束后北京许多大饭店都邀请何海霞前去创作巨幅作品用以收藏或悬挂,何海霞曾给人民大会堂、京西宾馆等不少宾馆创作了巨幅作品。后来,何海霞进入新成立的中国画研究院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何海霞创作了金碧山水系列。

 

编辑:付裕

1 2

关键词:何海霞 作品 艺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