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众说 众说

“待产包”背后的利益迷局更值得关注

2014年05月06日 14:23 | 作者:凌国华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待产包,几乎是每位待产产妇在医院的“必购”用品。其背后,却存在着诸多疑问。近日,新京报记者调查北京10家设有产科的医院,其中9家医院均明确表示,产妇必须购买由医院提供的“待产包”,拒绝产妇自带新生儿衣物进产房。“为保证产房的无菌环境”是多家医院强推待产包的原因。(新京报,5月5日)

  毫无疑问,强制销售“待产包”是一些医院的“霸王条款”,即便“为保证产房无菌环境”的理由很有说服力。因为“保证产房无菌环境”并非只有通过购买医院提供的待产包一途可以达到,医院提供消毒卫生设备为产妇自备衣物进行消毒,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拨开“保证产房无菌环境”的堂皇表面,强卖待产包背后存在的诸多猫腻,充分暴露出一些医院实施霸王条款背后的嘴脸。

  “待产包”价格偏高是一方面,产妇别无选择,且其中许多东西用不上,也无法送人,只能白白浪费;待产包里的物品来路“不正”,进货过程牵涉诸多的利益猫腻,其中更难以杜绝利益输送的灰色地带;待产包物品生产厂商是否具备相关的资质,产品质量是否过关,记者去采访时为何险些被蒙蔽?待产包所暴露出的强制销售、价格偏高、质量无保障等问题,卫生、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等相关部门,是否尽到了应有的监管责任?这些疑问让医院“保证产房无菌环境”的理由显得过于牵强。

  医院为何能够强制待产产妇购买待产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的强势地位。对医院和待产产妇而言,由于在技术和信息等社会稀缺资源的占有不均衡,产妇无疑处于弱势地位。医院一句“为保证产房的无菌环境”就可以让其强卖行为有了富丽堂皇的幌子,幌子之下则是待产包价格偏高的利益攫取,进货链条上的利益输送,以及对作为消费者的产妇的合法权益的粗暴践踏。这些见不得光的行为,不能因为其接口冠冕堂皇就名正言顺了。

  “必须得买,不买不行”暴露出霸王条款的丑陋嘴脸。对于一些特殊行业凭借对社会稀缺资源的控制而“近水楼台先得月”违规牟利时,冲击的不仅是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更有对正道人心的销蚀,对弱势群体的凌夷,和对公平正义的践踏。此种行为,说到底源于“利”字当头的观念。市场经济环境下致力于谋利本属正常,但谋利应恪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不能超越法治的轨道。尤其对医院等特殊领域来讲,罔顾公共利益,罔顾正道人心,罔顾消费者合法权益而而一味追求牟利,其发展轨道无疑已经跑偏了。

  比强卖“待产包”更值得关注的是背后的利益迷局。成本低廉的待产包为何能够卖出高价?待产包使用科室不清楚其价钱和进货渠道,宣传科称医疗用品、器械引进一般通过供应科,供应科则否认引进过待产包,也没有听说过华润医药公司,那牟取暴利的待产包是如何从厂家进入医院的?神秘的厂商,说不清道不明的进货渠道,强卖待产包的一系列链条间是否存在腐败?相关部门在“待产包”监管方面的盲区,咎责又该算在谁身上?

  应该看到,一些特殊行业为谋取暴利而出轨的新闻并不鲜见。他们攫取暴利的背后,无疑是对作为公共资源的社会稀缺资源的私有化攫取。不论是医院强卖待产包,还是殡仪馆圈钱“宰人”发死人财,都是建立在控制社会稀缺资源的基础之上。作为具有特殊地位的一些行业,由于种种原因,它们在市场化的同时,仍旧得以保存某种程度的垄断独占性,因而相较其他市场化行业就有了更为倚仗的优势地位。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特殊行业仍旧负有某种程度的公益属性,也就需监管部门负有更加周全的监管责任。(凌国华)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待产 医院 待产包 背后 产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