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货币政策再次走到岔路口

2014年05月20日 09:52 | 作者:刘振冬 |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观察实体经济,1至4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下探至17.3%的近13年新低。而且,由于4月CPI重回2%以内,且PPI持续负增长,有些机构又开始担忧中国经济或面临通缩风险。

  在经济下行周期中,迭加结构性矛盾的压力,宏观调控政策又一次站在放松与否的岔路口。由于4月进出口、投资和价格等宏观数据的疲软,外界对货币政策转向放松的呼声渐高。但是,决策层这一次会更加有政策定力,取向只可能是“定向发力”而非“全面放水”。

  首先,从宏观经济整体形势判断,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并非周期性的下行,而是结构性调整的压力。我们不能简单地使用逆周期政策刺激,货币政策的强刺激会带来更多的负面效应。CPI回落确有周期性因素,但PPI连续26个月负增长,主要是过剩产业去库存、去产能所致,放松货币于事无补。而且,许多专家判断,只要稍加放水,通胀就会死灰复燃。

  其次,金融机构流动性总体相对宽松,前4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银行间市场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而且,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中,国内贷款同比增长15.3%,高于整体的12.8%。当前投资乏力,并非信贷支持不逮,货币放松的作用有限。

  第三,针对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货币政策正在定向微调,这也是央行所言“主动作为”的体现。诸如有针对性地对三农金融机构降准,通过公开市场调节流动性,加大金融在棚户区、铁路基建和小微的支持力度等等。数据显示,国家开发银行今年前4个月已向棚改项目发放贷款107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88%。

  再观察金融市场,明显的“宽货币、紧信贷”格局,即货币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银行信贷控制严格。虽然货币市场利率较低,可无法向中长端融资利率传导,市场利率和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明显背离,居民个人和企业贷款利率普遍逆势上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限制贷款额度以及压制非标等,导致商业银行“有钱不能贷”。但是,准备金工具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也难以压低长端利率。

  故此,对于结构性问题,决不能全面性刺激。这是因为强刺激的恶果颇多:首先,进一步加剧投资需求和消费的失衡;其次,继续恶化产能过剩;第三,政府主导的投资,造成了事实上的“国进民退”;第四,在金融领域,加剧了资产错配和资金空转矛盾。降准未必能给实体经济多少支持,却会直接鼓励金融市场和房地产。这样的逆向选择无助于降低金融风险和平稳去杠杆。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货币政策会“冷眼旁观”。首先,央行不仅关心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和利率,也将更加关心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央行近期对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的规范,就有利于降低融资中间环节成本及银行的负债成本。同时,监管层还将持续推动扩大直接融资比例,继续推进债市发展,依靠金融市场为铁路投资、保障房棚户区改造的投资提供资金、推进市政债发展等。未来,还有更多的定向政策可行,可以通过差别化监管鼓励银行中小企业业务,也可以尝试中国式的扭曲操作,降低长端利率。除了这些定向发力,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度控制和存贷比监管,其实也可以适度考虑放松。

编辑:罗韦

关键词:货币 政策 经济 投资 利率

更多

更多